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写意花鸟画布局

写意花鸟画布局

花鸟画中的形式美学法则花鸟画中的形式美学法则——读汪芳《平面构成教程》后对中国花鸟画的思考来源:墨の舞的百度空间中国画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在中国画的发展过程中早就形成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如南北朝时的谢赫《画品》中就提出六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

”在这六法中,除“经营位置”外其余五法古往今来人们论述的资料都非常丰富,但经营位置方面却极少,找得到的也只是在山水画方面的论述,花鸟画的经营位置(即构图)的资料几乎是空白。

中国画是两维空间的平面艺术,自古以来画家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这种平面构成的法则,可惜没有形成较理性较完备的理论著作,所以本人试图从平面构成中来思考与寻找这种形式美学法则在中国花鸟画中的运用,以便用这种美学法则来指导我的花鸟画创作。

一、和谐与对比任何艺术作品都要做到和谐,和谐就是相近的因素的调和统一,中国画也不例外。

和谐是以形色等诸方面体现出来的。

在具体的运用中,画面的元素出现的各类越少、越接近(包括形状、大小、方向、色彩、肌理等),呈现和谐性会越大。

但过分的统一会减弱视觉的冲击力,出现平滞、后退的效果,所以审美中有了对比的产生。

对比是指艺术作品中所描绘的事物和对象的性质(形状、面积、色彩、大小、位置、方向、肌理等)及性格方面的对立因素十分突出地表现出来。

它有助于更鲜明地刻画事物和形象的特点,给作品带来强烈的视觉效果。

在造型艺术中,我们常会看到大与小、曲与直、冷与暖、粗与细、刚与柔、简与繁、疏与密、动与静、规则与不规则、传统与现代等造型无素的形式对比。

在对比的运用中,量的把握或者面积的把握至关重要,这也是造型艺术学习中对“度”的把握的难点。

在花鸟画中对比和谐的分析:在图一中的柿子与蜻蜓主要运用了大小、面积、疏密、色彩、性格的对比,柿子密、蜻蜓分开;柿子赫色、蜻蜓墨色;众多柿子差不多大小,一个蜻蜓大小与众不同;蜻蜓是有生命的、柿子为无生命的。

众多对比加在一起蜻蜓显得犹为突出。

另外因柿子上有墨,落款为墨色,所以蜻蜓的墨色就显得与整幅画和谐而不独立。

当然一幅画不一定同时要用到这么多对比无素,如图二中只有色彩与大小的对比。

图三运用了藏与露的对比,因画面有只有两个性格相同的事物,所以画家用款与花瓣把蝶藏起来,而猫四周留空,用露的方法来表现。

图四主要运用了方向与浓淡的对比,使画面丰富。

图五运用了色彩与肌理的对比。

图一图二图三图四图五在大写意花鸟画中对比不宜过多,过多会减弱作品的和谐性。

二、对称与均衡对称又称对等、均齐,基本形式分:完全对称和相似对称两种。

对称是平衡法则的特殊表现形式,也是形式美的核心。

均衡原指力学上的平衡状态,这里主要指画面中的图形与色彩在面积大小、轻重、空间上的视觉平衡,它更注重心理上的视觉体验。

与对称相比,均衡更富有变化,更为自由和个性化。

在花鸟画中均衡的分析:如图六是均衡表现的经典之作,左边黑的面积大,右边黑的面积小,但这幅作品在人的视觉上看来起左右是均衡的。

图七与图八都是落款与印章使原本不平衡的画面取得均衡的效果。

图六图七图八在中国画中不采用对称而用均衡的方法来使画面产生平衡的状态,主要是想取得更丰富、更自由的变化。

三、比例比例指事物整体与局部以及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关系,同时彼此之间包含着匀称性、一定的对比,是和谐的一种表现。

中国画所谓的“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说是就是比例关系。

法国建筑学家柯尔毕塞根据人体结构的比例与数学原理创立了黄金比(亦称黄金分割,即短边:长边=1:1.618),因为它体现了人类形态比例的最基本的恒定参照比例,这种比例被广泛运用在生活中:如国旗、明信片、邮票、报纸等。

我国古代山水画中所谓“丈山、尺树、寸马、分人”,也体现了各种景物之间的比例关系的合理安排。

在花鸟画中比例的分析:我们仔细分析八大山人与潘天寿两位大师的作品,不难看出,在他们的构图中有很多组使人有美感的黄金分割(如图九、十)。

现在我用不同颜色的线表示不同的组别,并例举作品中的部分比例加以说明。

图九图十在比例的分割中,“高级”的画家大量地利用了这一让人感觉最美的黄金比例。

有对四边的分割,又有画中的线的交叉、转折的分割,还有点与面的面积大小的比例安排。

当然画面复杂多变,要考虑的关系错综复杂,就像八大山人的画中一条鱼,一个款,数方印章,它就包含了几十种比例关系。

像潘天寿的这幅画(图十),里面的比例关系就达近百种,在考虑比例的同时还要考虑到物与物之间的高低错落空白的大小、形状变化等,所以有些比例关系只能在黄金比例之间,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的1:1.618。

四、节奏节奏常用于音乐中的术语,指音响运动的轻重、缓急形成的节奏,以此延伸为形态诸要素的周期性反复。

在造型艺术中,节奏感表现在形象排列组织的动势上,由大到小,再由小到大;由静到动,再由动到静;由曲到直,再由直到曲等等的排列便形成了节奏。

在花鸟画中节奏的分析:如图十一,画中叶子的排列便形成了一种节奏美,从左上角到右上角,依次是白(空白)――黑(红的叶子)——白(空白)——黑(黑的蝴蝶)——白(空白),这也形成了一种节奏。

图十二的叶——果——叶——果——叶—果——叶的安排,节奏也非常明显。

图十三的小鸡的安排,节奏也很明显。

图十一图十二图十三在这里我们要明确的是,在一幅中国画中的节奏其实可分为三种,一是物体排列上的节奏美,别有一种是画面的虚——实——虚——实的节奏美,还有一种是画面浓——淡——浓——淡的节奏美。

节奏存在于一幅画的局部中,同时一幅画的整体也要有节奏。

五、多样统一寓变化于整齐是形式美的基本法则,是对形式美中对称、平衡、整齐、对比、比例、虚实、宾主、参差、节奏等规律的概括。

多样统一平衡了事物的对立面,又保持了事物的丰富性,在具体运用中,强调的是对各要素“度”的微妙把握,而使事物的关系达到一种理想化的境界。

在花鸟画中多样统一的分析:纵观历史上大师的中国画作品,他们在处理时无不做到了多样统一,使画面丰富而和谐。

作品欣赏:课题:写意花卉构图课时: 2课时课型:新授课教法:讲授法、鉴赏分析法、谈话法、演播法教具:课件、范画、国画用具、画稿(二)、构图的方法和规律1、宾主一幅画和一个舞台一样,有主角,有配角,犹如众星捧月。

配角都是为了突出主角起陪衬作用的。

一幅画无论大小、繁荣,首先要分清主次,要尽一切手段突出主体,不能平等对待,宾主并列,更不能喧宾夺主。

突出主体,可以从位置、分量、角度、虚实、色彩等方面考虑。

把主体放在画面突出、显眼的位置上,一般是画幅中间,分理是多的,大的,实的。

色彩是鲜艳的,引人注目,墨色是浓重醒目的。

角度也要选择最美、最有姿态的。

构图中正确的宾主关系应当恰如其分,相得益彰。

(见图62)2、纵横曲直在一个画面中,各种物象之间的穿插,线条曲折往复的运动变化,都可以说是纵横曲直关系。

在处理这些线时,再用辅线充实主线,决定画面大势,再用线破开主、辅线,形成纵横穿插。

这样就可以使画面既有大的动势,又有丰富的变化。

这些线条应力求避平行、顺行、十字交叉,对称米字交叉,距离相等。

如不当心,很容易产生这些弊病。

(见下图)3、虚实相生虚实是对比产生的。

有了实,才有虚。

没有虚,也就无从谈实。

“实”一般指画面上近处的、大的、刻画细致、形象清楚、笔墨、色彩浓重的物象。

“虚”表现为造型简略,形象模糊,笔墨色彩浅淡,远处小的物象。

处理虚实关系。

既要考虑全面的虚实关系,也要考虑局部的虚实关系。

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托实,实显虚,才能使画面层次清楚,空灵有致。

画面过实,会使人感到平板、单调,缺少意境、情趣,过虚则显得空洞乏味。

(见下图)4、疏密古人讲“密不透风,疏可跑马”,就是讲构图应密处密,疏处疏,不能平铺直叙。

处理疏密奏感、韵律感。

同时,还要掌握分寸,安排得当,使画面“密不闷塞,疏不空虚”,一般来讲,“密叶间疏枝,大疏间小密”,都是处理疏密关系的经验之谈。

(见下图)5、开合开合好比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开是展开,合是收尾。

有头有尾,完整统一,这就是开合之道。

在处理画面时,先铺开,让枝叶向外展开,如拳击,手足要放得开,开到不能再开时,利用枝叶、虫、鸟的回折,造成回转之势,使气势聚拢于画面之中,就是合。

画面没有开,显得拘谨无势;没有合,不完整,收不住气势。

年以,处理好开合,在构图中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见下图)6、呼应呼应是指画面上所有的物象之间,都不应孤立存在,而相互联系。

花与花之间,花与叶之间,花与鸟之间,鸟与鸟之间,画内与画外,画面与题款、印章、色彩之间都要彼此呼应,有顾有盼,给画面所有物象都赋于生命,形成一个和谐的统一体。

(见下图)7、计白当黑计白当黑就是不但要把画在中有笔墨黑的部分看成是画,而且要把空白也看成是画的一部分,也处于同样重要的地位。

对空白的处理更要多做经营。

中国画的“白”,在特定环境下,可以理解为水、天空、地面、雨、风等。

枝叶斜飘为风,下垂为雨,双鸟闭目栖息为夜……。

这些都是白而不空、虚中见实的。

空白的处理,也要有主次之分,大小变化,不要出现明显的三角形、圆形、方形、菱形等规整的形状。

(见下图)8、画里与画外画面只能反映生活中的一个侧面,如何通过有限的画面去表现无限的大千世界呢?如画面只画几朵花,但却要给人画外有丛花的联想,画面只画一枝梅,却让人感到画外有梅树,甚至有梅林,画面只是取其一角而已。

“以少当多”、“以一当十”是最巧的处理手法。

根据这一道理,在构图时,不要被的四边限制住,要冲出纸的边框,使画里与画外互相生发、呼应、补充,使观者通过画面产生联想,达到画面有限而意境无穷的艺术效果。

(见下图)以上讲的是古人和今人构图中的一些经验总结,只应作为启导,更重要的是要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突破陈旧程式,开辟蹊径,创作出更多题材新、意境新、形式新、技法新的好作品来。

三、作业及要求前两节课画一幅竹图,借此学习画面的出枝及画面分割后两节课画一幅兰花学习画面的具体开合及布白四、教师巡回辅导、点评(根据出现的情况总结)五、课堂小结:本节课先通过欣赏名画,分析了解写意画的布局并练习了写意花鸟技法(让学生评析的形式复习本课的学习重点)五、针对课堂情况进行总结六、下周准备工具:毛笔、生宣纸、墨汁、笔洗、调色盘、国画色、吸水的废纸、布或海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