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自然湿地公园的植物配置——以东营市中心城城市森林公园二期工程为例发表时间:2018-10-17T09:46:55.780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27期作者:丛金萍[导读] 摘要:东营市地处黄河三角洲腹地黄河入海口,海拔较低,地下水位较高,为湿地的形成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结合其特殊的水文条件,营建人工湿地在植物选择及配置上应尽量模拟自然湿地,留住并吸引更多鸟类、水禽、野生动物前来,形成稳定的生态系统,通过对东营市中心城城市森林公园二期工程植物景观营造的分析,阐述在植物配置上是如何模拟自然湿地,从而达到最大的生态效益。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规划设计学院北京 100871摘要:东营市地处黄河三角洲腹地黄河入海口,海拔较低,地下水位较高,为湿地的形成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结合其特殊的水文条件,营建人工湿地在植物选择及配置上应尽量模拟自然湿地,留住并吸引更多鸟类、水禽、野生动物前来,形成稳定的生态系统,通过对东营市中心城城市森林公园二期工程植物景观营造的分析,阐述在植物配置上是如何模拟自然湿地,从而达到最大的生态效益。
关键词:模拟自然湿地;植物配置;植物群落;保护鸟类;东营市城市湿地公园是城市里绿地规划系统的组成部分,具有湿地的生态功能,是典型特征的以生态保护、科普教育、自然野趣、休闲游览为主要内容的公园[1],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湿地认识的不断加深,对湿地的开发与保护活动不断开展,建立城市湿地公园成为湿地开发利用的重要形式,植物景观营造是城市湿地公园营建过程中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城市湿地公园景观的重要内容。
自然湿地是天然的基因库,是多种鱼类、水禽、野生动物的繁殖栖息地或季节性生活环境, 特别是许多濒危野生动物的独特生境。
湿地多样的动植物群落、濒危物种保护等,为教育和科学研究提供了对象、材料和实验基地[2]。
东营市城市森林公园作为人工湿地公园在植物配置上最大限度的模拟自然湿地的植物群落,突出黄河入海口的群落特点,模拟自然湿地的湿地公园植物配置该如何做?1 概况东营城市森林公园以东营市城市总体规划为背景,立足“大空间、大绿地、大湿地、大水面”的空间本底条件,构建森林湿地型湖泊水体空间体验;营造水鸟栖息,沼泽林木生长生境以及湿地运动等生态体验。
最终实现建设河海交融、独具特色、秀美宜居的湿地名城。
公园位于东营市中心城区,东、西城区的交界处,是东营市重要的城市交通枢纽区域,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在未来的规划中森林公园构筑了东营中心城区南部的生态屏障,是环城绿化带上的重要的景观游憩节点。
森林公园紧邻城市中心区的南郊,东、西、北、三个方向被城市包围,位于新区文化轴线的延伸线。
通过荣乌高速绿廊与城市外围生态环廊相连,是中心城区的绿核,城市的中央生态区。
总设计面积183.4公顷,其中绿化面积约89.1公顷。
1.1 生态环境现状原来为耿井水源2#沉砂池,沉砂池周边有大面积芦苇荡(Phragmites australis)、荷花塘(Nelumbo nucifera)。
生境良好,是十几种鸟类的栖息地,大白鹭(Ardea alba)、xxx(),荷花塘周围有旱柳(Salix matsudana),榆树(Ulmus pumila L.),柽柳(Tamarix chinensis Lour.),沙枣(Elaeagnus angustifolia Linn.),还有小片杨树林(Populus L.)野生地被,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 (Gaetn.) Libosch. ex Fisch. et Mey.)苣荬菜(Sonchus arvensis Linn.)车前菜(Plantago asiatica L.)刺儿菜(Cirsium setosum (Willd.) MB.)灰菜(Chenopodium album),大多数地方仍为演替初期的田问杂草群落2植物分区:湿地公园的整体风格定位为生态、自然、富有野趣的自然公园,充分保留现有植物,不破坏现有鸟类的栖息地。
具体的植物配置为粗犷野生式,模拟自然湿地的植物群落结构,不同于城市公园中,过分追求乔灌草层次的搭配,在植物的选择上以乡土树种为主,杨、柳、榆、槐(Sophora japonica Linn.)作为骨架树种,避开常用的园林植物,使后期维护经营成本降到最低。
东营市地处黄河入海口,滨海盐碱对湿地植物的生存和生长有很大影响,植被的选择上也都兼顾耐盐碱的习性。
2.1 入口桃林知春春季是出游的旺盛季节,入口区域打造以春季为主的景观,选择春季开花展叶较早的旱柳(Salix matsudana Koidz. )、山桃(Amygdalus davidiana (Carrière) de Vos ex Henry),形成大片桃花海的震撼效果,道路两侧种植浓密旱柳,用以遮阴,形成桃红柳绿的春季景观特色。
2.2生态保育区生态保育区与其他各区域隔离,创造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为各类生物提供栖息地,尤其是鸟类。
项目位置范围恰好属于鸟类的迁徙路径,属于生态低安全格局和中安全格局范围。
低安全格局内的区域是鸟类的核心繁殖地和觅食地,中高安全格局范围即为核心栖息地外围的缓冲区,是鸟类重要的觅食地和迁徙停歇地在。
种植上为鸟类创造了四种停歇空间[3],林地型停歇空间即林中空地,同时便于通风采光;灌丛型停歇空间,有些鸟类喜欢在水边的灌丛中停歇,在水边适当片植浆果灌木沙棘;草甸型停歇空间,在水边适当留白;坑塘型停歇空间,在水中央的岛上,香蒲不完全种满,适当留些滩涂,供鸟类停歇觅食。
另外水边种植了坚果类植物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 BL.)、沙枣,适当种植少量沉水植物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 L.)、狐尾藻(Myriophyllum verticillatum L.)、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作为水生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不仅能净化水体改善水质,还可为鱼类提供觅食产卵育肥栖息场所、为浮游动物提供避难所,提高生态保育区的生物多样性和稳定性。
2.3 九曲云松。
根据意境需要,在十里微丘绿脉上营造九曲云松,在此区域道路两侧成曲线带种植大片油松,形成景观林;针叶树不仅净化空气释放负离子,吸附有害气体,分泌杀菌素,果实还能为鸟类提供食物,在片植油松林里丛植榆树,形成常绿树与落叶树搭配的自然植物群落。
2.4 八面荷风。
东营市森林湿地公园原有一片荷花塘,为鸟类及微生物提供栖息地及食物,在新的种植设计中依然保留这一景观风貌,在适宜水深60cm范围内种植大片荷花,片植的同时留出空隙,水体流动通畅,利于荷花生长,在木栈、桥头、亲水平台等适合近距离观赏处片植荷花,营造夏季景观。
2.5 芦苇浅滩带。
在0.5米水深范围内,种植大片芦苇,保留延续场地原来的景观风貌,打造黄河入海口景观。
突出秋季芦花如雪的景观,在芦苇群落内成组种植色叶大乔木,形成以秋季景观为主的芦苇群落景观。
芦苇与木栈有三种关系,第一种木栈两侧,形成封闭空间,第二种只在木栈一侧,另一侧为开敞水面的半开敞空间,第三种芦苇与木栈有一定距离,远观芦苇,在片植大片芦苇的同时开辟透景线,种植大乔木。
通过视线源于一方的视觉设计、视线源于四周的视觉设计、水陆结合的视觉设计、植物与水体的互动设计、季相设计等几个方面解决湿地植物栽植经常出现的四周拥挤、中间空阔、阻碍视线等问题[4]2.6 防护林带区。
湿地外围紧邻城市市政路,需要做一定的隔离,同时也要考虑外围道路绿化景观,上层用高大雄株毛白杨做隔离,紧邻道路一侧中层用山桃与连翘交替种植,形成色彩对比鲜明的道路景观。
防护林带对调节城市小气候、防治自然灾害具有显著效果。
3各节点植物配置道路的几种配置方式:密林夹道型,运用冠大荫浓的榆树、毛白杨用作遮阴;开敞草坪型,从封闭空间过渡到开敞空间;半开敞型,在开敞草坪点缀几株观赏性较高的树种,如馒头柳(Salix matsudana var. matsudana f. umbraculifera R)、榆树穿插在封闭空间与开敞空间之间;在道路转弯处或交汇处乔木结合观赏草起引导作用,空间变化多样对比强烈丰富穿行其中的体验感。
山坡的配置方式:坡顶制高点种植毛白杨,增加高度,凸显天际线;陡坡处亚乔结合多层次地被削减高差带来的压迫不适感;在开敞空间的缓坡处留出大草坪,半开敞空间的缓坡片植山桃、山杏、紫穗槐(Amorpha fruticosa Linn.)、柽柳(Tamarix ramosissima)、胡颓子(Elaeagnus pungens Thunb.)等花期整体观赏效果较好的植物品种水体:大片芦苇丛中种植几丛乔木,即使未来不成活,也可为湿地鸟类或其他野生生物提供停歇,有利于野生生物的生存,有一定的意境[5]水陆交接处:此处未做任何排盐处理,用大面积的耐盐碱植物碱蓬过渡,形成黄河入海口特有的景观[6] 生态驳岸:在生态驳岸上配置生长繁茂的绿树草丛,不仅能为陆上昆虫、鸟类等提供觅食、繁衍的好场所,而且进入水中的柳枝、根系为鱼类产卵、幼鱼避难、觅食提供了场所等[7]地被全部播种,选用萌芽能力强低维护的品种,如: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二月兰(Orychophragmus violaceus)、紫花地丁(Viola philippica)、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蛇莓(Duchesnea indica )、旋复花(Inula japonica)、波斯菊(Cosmos bipinnata),更有为鸟类提供食物的浆果类地被龙葵(Solanum nigrum L. )。
兼顾植物种类的选择可大幅度提高湿地作为栖息地的吸引力[8]4结论讨论人工湿地建设过程中会对原有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其修复的过程很漫长,使原有动物暂时失去栖息地,如何达到自然与人工的平衡,人为干预降到最低,使修复过后的生境更适合野生动物栖居变得尤为重要。
模拟自然湿地的植物配置过程中最大的问题是尺度的把控,自然湿地是经过数年的演替形成的稳定生态系统,人工湿地最后形成的效果可能并非设想的那样,需要漫长的时间来检验。
参考文献[1]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技术导则建城[2005]97号[2]王宪礼,我国自然湿地的基本特点[J].生态学杂志,1997,16(4):64-67[3]俞青青,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营造研究[D].浙江:浙江大学,2006[4]金涛,杨永胜.现代水景设计与营建[M].第四册.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5]俞青青,章银柯,杜建峰.论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营造中的人性化处理[J].山东林业科技,2008(5):60-63[6]郝木,征王霞,任爱凤等.浅议东营市明月湖城市湿地公园的植物建植[J].园林科技,2007(3):32-33[7]曾晓阳.城市滨水湿地型景观设计[D].重庆:西南农业大学,2005[8][美]克雷格.S.坎贝尔.H.奥格登著.吴晓芙译.湿地与景观[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