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诗经-关雎》文化内涵的当代意义复习进程

浅析《诗经-关雎》文化内涵的当代意义复习进程

浅析《诗经-关雎》文化内涵的当代意义
浅析《诗经-关雎》文化内涵的当代意义《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从春秋乃至更古老的时代流传至今,是中华文化中分量最重的瑰宝之一,古来文人从启蒙开始便都要接触研习《诗经》,从而在文人心中有着重大意义。

而《关雎》则是这部诗歌总集的第一篇,可以说绝不是随意而为之的。

作为《诗经》的首篇诗歌,历代学者对此诗有各种不同的解读,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1)认为此诗歌颂“后妃之德”。

汉代毛亨《毛诗诂训传》认为诗中“君子”指代周文王,“淑女”借喻太姒,中心是褒扬“后妃之德”。

《毛诗序》云:“《关雎》,后妃之德也”,“乐得淑女,以配君子”。

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也说:“言后妃之有美德,文王风化之始也。

言文王行化始于其妻,故用此为风教之始。

”(2)认为此诗就是一首单纯的男女恋歌。

“是一个青年热恋采集荇菜女子的诗。

”(程俊英《诗经译注》)。

“一曲单纯的爱情颂歌,以最为朴素明净的民歌语言,最为热烈真挚的相思情怀讲述着中国上古时代的爱情传说。

”(3)《关雎》是一首婚歌。

如清代学者方玉润在论《桃夭》说:“盖此(指《桃夭》)亦咏新婚诗,与《关雎》同为房中乐,如后世催妆坐筵等词。

特《关雎》从男求女一面说,此从女归男一面说,互相掩映,同为美俗。

”(《诗经原始》)
虽然各个时代的不同学者们各持己见,但《关雎》之中丰富的文化内蕴是受到代代文人学者所公认的。

不论解读如何,其丰富的文化内涵,都值得每一个时代的人们细细品读。

即使是跨越了两千多年的沧海桑田,对于当代来说都有着重要意义。

接下来,我就试着就《关雎》的几点文化内涵,浅谈一下对当代社会的意义。

一、发乎于情,止乎于理。

有记载的最早对《关雎》一诗进行阐述的是孔子,他写道: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意思是这首诗抒发快乐的感情,但没有过分,抒发哀怨的感情,但不致损伤。

《关雎》的内容其实很单纯,是写一个“君子”对“淑女”的追求,写他得不到“淑女”时心里苦恼,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得到了“淑女”就很开心,叫人奏起音乐来庆贺,并以此让“淑女”快乐。

这便是我国能找到的最早的爱情故事了,相比于当今社会各种充斥在市面上的爱情小说、影视里所描写的故事,似乎平平无奇。

但是《关雎》流传至今还依旧受到文人们的喜爱,并不仅仅是因为他有着《诗经》第一篇的虚名,而是因为他表达出来的那种真挚美好的感情。

人与动物的区别便在于丰富的感情,而爱便是感情中最为炽热的一种。

试问谁不曾在自己年轻时憧憬过,歌颂过爱情。

但是《关雎》在描绘男女之间的感情时,并没有像现代爱情故事那样把爱描写的那么看似浓烈丰富实则赤裸和肤浅。

男子对女子爱的表达是真诚坦然的,对爱的追求也无不动人,对爱的期待是那么可爱而真实。

但正如孔子所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男子对爱情对女子的追求并没有对任何人造成困扰,并没有做出任何过分之事。

无论是苦恼也好,喜悦也罢,都是在一个很适当的范围内,没有越轨。

这对于当下追求或者想追求爱情的年轻人们是一种很好的启示。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有了更多的时间用来生活而不是时时刻刻为了生存为了果腹而挣扎。

古语有云:饱暖思淫欲。

丰富的精神生活建立在充裕的物质条件上。

现代人们有着充裕的时间,自然而然会出现许许多多的精神产物。

这也是文学、艺术发展的黄金时间。

爱情作为人类最伟大的精神产物,自然而然的被人们拿出
来一边又一遍的歌颂。

而当下的人在此条件下,对爱情的理解却并没有太多真真的理解。

许许多多的年轻人受到当下一些糟粕文化思想的影响,加之我国对年轻人情感教育上,只有一味的严防死守,而没有疏导,导致现在的年轻人有很多都没有正确的情感、爱情观念。

连如何与周围人相处都做不好,更别说怎么在喜欢的人面前做到发乎情,止乎礼了。

要做到这一点不止是要个人对自己的全面理性的认知和分析,更需要家庭、学校乃至社会的引导和教育的跟进。

早有学者提出:“男女情爱乃人类社会产生的基础”的理论,可以说男女爱情是最基础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状态之一,即关系到社会关系结构的稳定,也关系到人类自身繁衍孕育并教育下一代的问题,不容忽视。

二、“君子”与“淑女”结成的稳定和谐的婚姻关系是社会稳固、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石,也是社会施礼仪、兴教化的范式。

正如方玉润所说《关雎》是一首婚歌,它表现的是男女夫妇的琴瑟和谐。

男女的情与爱的结合只为人类的产生提供了条件,但男女在情爱基础上形成的稳定的家庭关系才是维护社会秩序的有力基石。

此诗中“君子”对“淑女”的情意是执着专一的。

诗句开篇两句起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虽是“借物言情,以此引彼。

”但“《关雎》兴于鸟,而君子美之,为其雌雄不乖居也。

”(《淮南子.泰族训》)王先谦:“不乖居,言不乱耦。

”也就是说雎鸠鸟雌雄情意专一,用之于此诗也暗指诗中“君子”对“窈窕淑女”情感的专一。

正因此情执着深厚,才会“求之不得,辗转反侧。

”虽然现代社会提倡的是婚恋自由,但这并不代表所有的情爱婚姻都可以是随意的,一时兴起的。

相反,我们摆脱了封建礼仪的枷锁,不再盲从于门当户对或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便意味着选择所带来的责任全部
在自己身上了,我们对于自己的配偶的选择,如果不负责任的胡来,那又比过去的旧传统好在哪里,岂不是本末倒置?
三、诗中从形式到内容所体现出来的中正之美使它较之《诗经》中的其它表现男女情爱的诗歌更符合儒家的最高审美理想。

儒家的最高审美理想是中庸。

《中庸》上说:“喜乐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宋代理学家程颐曰:“不偏谓之中,不易谓之庸。

”,不偏于一方叫做“中”,不改变常规叫做庸。

《关雎》正恰如其分的表现了这一点。

当代社会互联网的普及是人们的声音、思想更加容易被传播,但也更加容易被淹没。

无数的人要发生,就有无数的声音被淹没。

于是有些人为了哗众取宠或者博人眼球或者一些不同的目的,有意或无意的发出极端的声音。

人们在当下的日渐浮躁的社会环境里失去了冷静,容易盲目的跟从这种声音。

这便给社会带来了很多不安定的因素。

联系到网上许多类似的案例,比如种族歧视言论;台湾与大陆的种种问题下各种仇视言论;邪教组织对人们的洗脑等等问题。

而儒家千年以来所提倡中正平和的中庸之道正是针对这种情况的一剂良药。

重拾这些经典,体会古人中正平和的智慧,自然就容易再盲目。

由以上可以看出,《关雎》这首诗的内涵主旨上对后世都有重要的意义,其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也是在所难免,我们也不难理解其为什么居于《诗经》之首,受众人推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