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72803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72803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一、静力学1.胡克定律: F = kx (x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为劲度系数,只与弹簧的原长、粗细和材料有关)2.重力:G = mg (g随离地面高度、纬度、地质结构而变化;重力约等于地面上物体受到的地球引力)3.几个力平衡,则一个力是与其它力合力平衡的力。

4.两个力的合力:F(max)-F(min)≤F合≤F(max)+F(min)。

三个大小相等的共面共点力平衡,力之间的夹角为120°,求F1、两个共点力的合力: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

F2注意:(1) 力的合成和分解都均遵从平行四边行法则。

(2) 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F1-F 2 F F1 + F2(3) 合力大小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5.力的合成和分解是一种等效代换,分力与合力都不是真实的力,求合力和分力是处理力学问题时的一种方法、手段。

6.两个平衡条件:(1)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

编辑docF合=0 或:F x合=0 F y合=0 推论:[1]非平行的三个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则这三个力一定共点。

[2]三个共点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其中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一定等值反向(2)有固定转动轴物体的平衡条件:力矩代数和为零.(只要求了解)力矩:M=FL (L为力臂,是转动轴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三力共点且平衡,则:F1/sinα1=F2/sinα2=F3/sinα3(拉密定理,对比一下正弦定理)文字表述:三个力作用于物体上达到平衡时,则三个力应在同一平面内,其作用线必交于一点,且每一个力必和其它两力间夹角之正弦成正比7.物体沿斜面匀速下滑,则u=tanα8、摩擦力的公式:(1) 滑动摩擦力:f= F N说明:①F N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可以大于G;也可以等于G;也可以小于G②为滑动摩擦因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N无关.(2) 静摩擦力:其大小与其他力有关,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不与正压力成正比.大小范围:O f 静 f m (f m为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有关)说明:a、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

编辑docb、摩擦力可以做正功,也可以做负功,还可以不做功。

c、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d、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

9、浮力:F= gV (注意单位)10、万有引力:F=G m m r122(1)适用条件:两质点间的引力(或可以看作质点,如两个均匀球体)。

(2)G为万有引力恒量,由卡文迪许用扭秤装置首先测量出。

(3) 在天体上的应用:(M--天体质量,m—卫星质量,R--天体半径,g--天体表面重力加速度,h—卫星到天体表面的高度)a 、万有引力=向心力GMmR hm()+=2VR hm R h mTR h222224()()()+=+=+ωπb、在地球表面附近,重力=万有引力mg = GMmR2g = GMR2c、第一宇宙速度mg = mVR2V=gR GM R=/编辑doc11.两个一起运动的物体“刚好脱离”时:貌合神离,弹力为零。

此时速度、加速度相等,此后不等。

12.轻绳不可伸长,其两端拉力大小相等,线上各点张力大小相等。

因其形变被忽略,其拉力可以发生突变,“没有记忆力”。

13.轻弹簧两端弹力大小相等,弹簧的弹力不能发生突变。

14.轻杆能承受纵向拉力、压力,还能承受横向力。

力可以发生突变,“没有记忆力”。

15、轻杆一端连绞链,另一端受合力方向:沿杆方向。

16、“二力杆”(轻质硬杆)平衡时二力必沿杆方向。

17、绳上的张力一定沿着绳子指向绳子收缩的方向。

18、支持力(压力)一定垂直支持面指向被支持(被压)的物体,压力N不一定等于重力G。

19、两个分力F1和F2的合力为F,若已知合力(或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又知另一个分力(或合力)的方向,则第三个力与已知方向不知大小的那个力垂直时有最小值。

20、已知合力不变,其中一分力F1大小不变,分析其大小,以及另一分力F2。

用“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法则编辑doc编辑doc二、运动学1.在描述运动时,在纯运动学问题中,可以任意选取参照物; 在处理动力学问题时,只能以地为参照物。

2.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或末速度为零的匀减速直线运动)时间等分:① 1T 内、2T 内、3T 内.位移比:S1:S2:S3....:Sn=1:4:9:....n^2 ② 1T 末、2T 末、3T 末......速度比:V1:V2:V3=1:2:3③ 第一个T 内、第二个T 内、第三个T 内···的位移之比: S Ⅰ:S Ⅱ:S Ⅲ:....:SN=1:3:5: ..:(2n-1)④ΔS=aT2 Sn-S[n-k]= k aT2 a=ΔS/T2 a =( Sn-S[n-k])/k T^2位移等分:①1S0处、2S0处、3 S0处速度比:V1:V2:V3:...Vn=1:√2:√3:...:√n② 经过1S0时、2S0时、3S0时...时间比:t1:t2:t3:...tn=1:√2:√3:...:√n③经过第一个1S0、第二个2 S0、第三个3 S0···时间比t1:t2:t3:...tn=1:√2-1:√3-√2:...:√n-√(n-1)3.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平均速度v(t/2)=(v1+v2)/2=(S1+S2)/2T4.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中间时刻的速度v(t/2)=(v1+v2)/2中间位置的速度5. 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平均速度前一半时间v1,后一半时间v2。

则全程的平均速度:v=(v1+v2)/2 [算术平均数]前一半路程v1,后一半路程v2。

则全程的平均速度:v=(2v1v2)/(v1+v2) [调和平均数]6.自由落体n秒末速度(m/s):10,20,30,40,50n秒末下落高度(m):5、20、45、80、125第n秒内下落高度(m):5、15、25、35、457.竖直上抛运动同一位置(根据对称性) v上=v下H(max)=[(V0)^2]/2g8.相对运动编辑doc①. S甲乙= S甲地+ S地乙= S甲地- S乙地②共同的分运动不产生相对位移。

绳端物体速度分解对地速度是合速度,分解为沿绳的分速度和垂直绳的分速度。

10.匀变速直线运动:基本规律:V t = V0 + a t S = v o t +12a t2几个重要推论:(1) V t2 -V02 = 2as (匀加速直线运动:a为正值匀减速直线运动:a为正值)编辑doc(2) A B段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编辑doc编辑docV t/ 2 =V V t 02+=s t(3) AB 段位移中点的即时速度: V s/2 = v v o t 222+ 匀速:V t/2 =V s/2 ; 匀加速或匀减速直线运动:V t/2 <V s/2(4) 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在1s 、2s 、3s ……ns 内的位移之比为12:22:32……n 2; 在第1s 内、第 2s 内、第3s 内……第ns 内的位移之比为1:3:5…… (2n-1); 在第1米内、第2米内、第3米内……第n 米内的时间之比为1:()21-: 32-)……(n n --1)(5) 初速无论是否为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在连续相邻的相等的时间间隔内的位移之差为一常数:s = aT 2 (a--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 T--每个时间间隔的时间)11.竖直上抛运动: 上升过程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下落过程是匀加速直线运动。

全过程是初速度为V O 、加速度为g 的匀减速直线运动。

(1)上升最大高度: H = V go 22 (2) 上升的时间: t= V go (3) 上升、下落经过同一位置时的加速度相同,而速度等值反向编辑doc(4) 上升、下落经过同一段位移的时间相等。

从抛出到落回原位置的时间:t = 2V go(5)适用全过程的公式:S = V o t --12g t2V t = V o-g tV t2 -V o2 = - 2 gS (S、V t的正、负号的理解)12.匀速圆周运动公式线速度: V= R =2πf R=2πRT角速度:=φππt Tf==22向心加速度:a =vRRTR222244===ωππ2 f2 R向心力:F= ma = m vRm2=ω2 R= m422πTR=m42πn2 R注意:(1)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的向心力就是物体所受的合外力,总是指向圆心。

(2)卫星绕地球、行星绕太阳作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

(3)氢原子核外电子绕原子核作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由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库仑力提供。

13.平抛运动公式:匀速直线运动和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水平分运动:水平位移:x= v o t 水平分速度:v x = v o编辑doc编辑doc 竖直分运动: 竖直位移: y =21g t 2 竖直分速度:v y = g t tg = V V yo V y = V o tg V o =V y ctgV = V V o y 22 V o = Vcos V y = Vsin 在V o 、V y 、V 、X 、y 、t 、七个物理量中,如果 已知其中任意两个,可根据以上公式求出其它五个物理量。

14.小船过河:⑴ 当船速大于水速时 ①船头的方向垂直于水流的方向时,所用时间最短,t=d/v(船)②合速度垂直于河岸时,航程s 最短 s=d d 为河宽⑵当船速小于水速时 ①船头的方向垂直于水流的方向时,所用时间最短,t=d/v(船)②合速度不可能垂直于河岸,最短航程s=dv(水)/v(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