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短文两篇教学目标1.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2.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
3.体会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1.体会《谈读书》语言简练优美的特点及作用。
2.初步了解驳论文的特点。
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对议论文有了初步的了解,能够通过同伴互助,基本完成对议论文的语言特色和论证方法的阅读任务;同时,以“好书推荐”“质疑大师”等活动方式进行,能够让学生培养思考和阅读习惯、提升阅读兴趣。
课时安排二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谈读书》一、预习反馈、初读感知1.坦诚相告:你喜欢读什么样的书?2.走近培根,了解作者。
3.生字词预习检测。
(设计意图:学生预习课文,小组交流整理本课的字词及文学常识,由教师检测。
旨在让学生养成专注预习的习惯,促进课堂的高效性。
)二、互助探究、精读品析1.齐读课文,谈谈自己最喜欢文中哪句话,或认为文中哪句最有道理,说说理由。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学习文中名言警句的含义。
2.齐读课文后,请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设计两道题考查其他小组。
(温馨提示:你可从文章内容、论证方法、所用修辞、词语运用、句子赏析及其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等方面出题。
)(设计意图:学生畅谈自己最欣赏的语句,并说出理由。
以小组为单位谈论,把握修辞、论证方法、文章内容等。
教师指导学生学会赏析语句,学会抓住论证方法进行把握。
希望转变方式,从新的角度引导学生主动地有兴趣的学习。
)三、师生联动、展示交流1.学生展示互助探究的成果。
2.师生共评。
3.课堂生成问题的质疑解答。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成果的评议,引导学生质疑并解惑。
教师对表现优异的小组和个人及时地予以表扬和鼓励,就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适时地加以点拨。
)四、体验实践、拓展延伸请你为同学们推荐一本你最喜欢的书,告诉他们这本书的优点,以及你从中获得的益处。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向同伴推荐好书,引导学生读好书、好读书;同时让学生了解如何写推荐语。
)五、梳理总结、巩固提升1.积累读书的名言,激发自己读好书、好读书的情趣。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高尔基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歌德2.课外拓展: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请问,文中有没有你不同意的观点?勇敢地站起来,和培根对话。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朗读关于读书名言,并且指导从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上入手质疑。
通过质疑书中语句,从而开发思维,学会质疑,认识“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第二课时《不求甚解》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还记得《谈读书》中,我们大家最喜欢的那个句子吗?回顾《谈读书》中的读书名言: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总之,“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
既然读书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读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马南邨的文章《不求甚解》看看作者对这种读书方法持怎样的态度。
二、交流展示1.阅读文章第二段,作者利用陶渊明的话,反驳那些持“不求甚解不好”观点的人,认为这些人对陶渊明的话只__________,而没有__________。
——驳对方观点粗暴、认识片面2.阅读第三段,作者抓住“求不求甚解”要有一个前提:__________,没有这个前提就无所谓__________。
——驳对方观点前提不明确3. 略读第四、五和后面几段,通过解释陶渊明“不求甚解”的含义,再举例论述“不求甚解”在读书过程中的作用,正面阐述自己的观点,从而达到批驳错误观点的作用。
——正面论述自己的观点,达到批驳效果三、教师小结四、确定文章驳论的三种方法(1)找出对方观点简单片面的缺陷进行驳斥。
(2)找出对方观点前提不明确的缺陷进行驳斥。
(3)列举事实正面论述,树立自己观点,达到反驳效果。
五、练习知名企业家马云最近一番关于读书无用的话引起了热议。
他说:成功与否跟情商有关系,成功不成功跟读书多少没关系。
“读书像汽车加油,得知道去哪里,装得太多就成了油罐车。
不读书和读书太多的人,都不太会成功,所以别读太多书。
”请你找出马云这段话中的漏洞,用我们今天学到的驳论方法对他的观点进行批驳,也可以用其他方法或从其他角度进行批驳。
六、探讨比较1.思考两篇文章在语言上的不同特点有哪些?明确:(1)《谈读书》语言风格平易流畅,灵活地穿插比喻、排比、类比的修辞手法,充分随意的特点。
(2)《不求甚解》语言平易亲切,娓娓而谈,用语简约,生动形象。
2.谈谈自己在学习两篇短文前后的不同感受。
结束语:“吾生有涯,而知无涯”,书籍是我们成长的精神食粮,所以我们要“好读书”,但古今中外的书籍浩如烟海,我们穷尽一生的时间也是读不完的,所以我们要读书要有选择。
希望同学们在学了这篇文章后能反思自己的读书态度和方法,在借鉴别人读书方法的基础上,找到更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
板书设计⎩⎪⎨⎪⎧树立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具体分析:分析陶渊明读书态度,指明“不求甚解”的含义。
表明态度:全面解释“不求甚解”,强调读书必须反复读。
教学反思14 山水画的意境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识记并积累生字、生词。
2.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
过程与方法把握本文的写作思路,把握文本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味山水画的意境,认识“意境”的本质,培养传统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把握文章的层次脉络,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概述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品味山水画的意境,认识“意境”的本质,培养传统审美情趣。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中国古典诗词,也屡次提到了“意境”一词。
你们能结合所学过的诗词解释一下什么是“意境”吗?例如,《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构成了一种融合人情的雄浑意境。
可以说,“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画家。
他是画家齐白石的弟子,自幼喜爱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
晚年用笔趋于老辣。
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代表画作有《漓江胜境图》《万山红遍》等;代表画集有《李可染水墨写生画集》《李可染中国画集》《李可染画牛》等。
2.检查预习(1)订正字音惆怅..(chóu chànɡ)真挚.(zhì)渲.染(xuàn)身临.其境(lín)胸有成竹....(xiōnɡ yǒu chénɡ zhú)朝朝.暮暮(zhāo)浮光掠.影(lüè)(2)词语释义意境: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
标本:指在同一类事物中可以作为代表的事物。
身临其境:亲身面临那种境地。
临,到。
境,境地。
(3)词语辨析“浮光掠影”和“走马观花”都可以比喻观察不细致,学习不深入,印象不深刻。
“走马观花”比喻粗略地观察事物。
三、合作探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通读课文,划分层次,写出大意。
答案示例:第一部分(1~4):说明什么是山水画的意境。
第二部分(5~8):论述意境的产生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
第三部分(9、10):论述山水画是意境和意匠紧密结合的产物。
2.作者认为“意境”是什么?答案示例:作者认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3.作者是怎样阐释“意境”的概念的?答案示例:作者通过列举山水画和“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的区别,阐释山水画的意境。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答案示例: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意境的营造需要画家身临其境,对客观对象长期观察。
四、课堂小结意境是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和生动的客观事物的交融,通俗地讲,就是“情景交融”“寓情于景”。
在中国传统文学和艺术作品中,意境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件没有意境的作品仿佛行尸走肉,不足以观,更遑论赏鉴。
回想我们学过的诗词,或者你知道的一些山水名画,用本课学过的知识,试着赏鉴一下其中的意境,感受诗人(画家)的情感。
五、练习设计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一、课前复习1.山水画的主体是自然界的山水景色。
在作者眼中,山水画中的“自然景色”和自然地理有什么区别?答案示例:山水画包括自然地理的准确性,但更重要的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悟,见景生情,景与情要结合。
2.山水画的两个关键是什么?答案示例: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
二、新课导入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关于山水画创作的一些知识;这节课,我们将通过分析句子,进一步学习课文内容,探究意境和山水画的关系。
三、合作探究(一)精读课文,内容探究1.课文第3、4自然段,作者列举了李白和毛主席的诗,目的是什么?答案示例:列举《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诗句,说明诗歌的意境是怎样融入到自然环境中去的。
列举毛主席的《十六字令三首》,进一步说明“写景就是写情。
诗画有意境,就有了灵魂。
2.结合上下文,分析第5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
答案示例:第5自然段是过渡段。
一问一答,引出下文对“意境”产生原因的论述。
3.第6自然段列举齐白石画虾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答案示例:作者列举齐白石画虾的例子,其目的是为了说明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则有赖于长期的观察;证明只有身临其境,长期观察,才会对事物有深刻的认识。
4.简述第8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答案示例:第8自然段主要是通过列举画松树和苏州四棵古老的柏树的例子,论述了山水画的意境是靠长期观察,并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渲染而最终创造出来的。
5.通读课文,作者认为获得“意境”主要渠道有哪些?答案示例:深刻认识客观对象,这需要创作者身临其境、长期观察;要有强烈真挚的情感和表达这种情感的强烈愿望。
(二)品读课文,句段赏析1.你怎样理解“‘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就充分体现了诗人胸怀和思想的高度境界”?答案示例:这句话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手法,“千里”“万里”都不是目力所及的,是词人的视野在想象之中的扩展,这种开阔宏大的扩展只有胸怀博大、气魄雄伟之人才能做到。
2.作者引用杜甫诗句“意匠惨淡经营中”“语不惊人死不休”,是为了说明什么?答案示例:引述杜甫的话说明了意境和意匠是相互补充的。
3.依据课文的论述,说说“意境”和“意匠”是怎样的关系。
答案示例:“意境”是绘画的内涵,“意匠”则是绘画的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
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
由此可见,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三)熟读课文,主旨探究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示例:本文围绕“山水画的意境”先后阐释了什么是意境,怎样获得意境,意境与意匠的关系,层层深入地论述了意境的重要性,以及全面认识客观对象和情感在意境中的重要性。
(四)赏读课文,鉴赏评价1.层层推进,逐层深入。
答案示例:这篇文章论述山水画的意境,先从什么是意境开始论述,然后进一步论述意境产生的条件,最后论述意境与意匠的关系,层层深入,让读者逐步了解意境对于山水画的重要性,以及意境与意匠互相依存、不可分割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