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营利组织与管理
一、非营利组织兴起
发展危机
指非洲地区、西亚以及中南美洲等地 的发展中国家,在石油危机之后经济 呈现衰退的现象。如要协助这些国家 发展经济,必须善用民众的能力与热 忱。因为政府的科层体制是一种由上 而下的层级节制,若要通过层层的关 卡来推动经济发展是困难且缓不济急 的。
一、非营利组织兴起
环境危机
影响
民意机关与 民主政治 提供服务
选举制度
政府 爱心与 关怀
提供服务 自愿行动
非营利组织
社 会 需 求
企业
利润 动机
提供服务 市场机能
三、非营利组织的理论基础
Theories on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集体行动的困境 公民社会、社会资本与善治理论 市场失灵/政府失灵理论 契约失灵理论 供给理论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
第四章 非营利组织与管理
一、非营利组织的兴起 二、非营利组织的内涵与特征 三、非营利组织的理论基础 四、非营利组织的功能与类型 五、中国非营利组织发展与事业单位改革
一、非营利组织兴起
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非营利组织的
数量开始剧增,活动内容也开始多样化 。根据Salamon的分析,其主要原因是 是四大危机、两大革命的出现。
一、非营利组织兴起
福利国家危机
(1)70年代初期的石油危机,使得经济成长大幅减缓 。使人们更加相信,社会福利的支出会排挤个人对生产 资本、设备的投资。 (2)多数人认为,政府已经超载并变得过渡专业化与 官僚化,以致于政府无法再负荷日益增加的任务。 (3)实施福利国家的结果,迫使政府提供许多服务, 而这些服务所需的费用已经超过人民所愿意负担的程度 ,使政府赤字逐年增加。 (4)有愈来愈多的舆论认为福利国家的作法扼杀人民 的进取心,免除个人责任,并增强人民的依赖心态,这 与促进经济发展是背道而驰的作法。
“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
在一次博弈的情况下,人们不遗余力地追求自
身利益最大化,而博弈结果对于集体来说往往 并非帕累托最优状态。假设两个合谋犯罪的嫌 疑犯被警察抓住,分别被关在两个不能互通信 息的房间进行审讯。警察告诉他们:如果两人 都坦白,则各判刑5年;如果一人坦白一人抗拒 ,则坦白者立即释放而抗拒者重判8年;如果两 人拒不认罪,则他们会被以较轻的妨碍公务罪 各判1年。如果我们用-1、-5、-8分别表示罪犯 被判刑1年、5年、8年的得益,用0表示罪犯被 立即释放的得益,那么我们可以用一个特殊矩 阵(图1)将这个博弈表示出来:
一、非营利组织兴起
信息革命
70年代到80年代间,由于计算机的问世, 光纤网络的普及,通讯卫星的广布,使得人 们容易沟通,达成意见的一致,也容易彼此 动员,促进非营利组织的大量产生。
公民革命(中产阶级革命) 60年代到70年代初期,全球经济以5%的幅 度快速成长。这一经济快速成长期造就了经 济上的中产阶级。而这些中产阶级在各地对 于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均扮演重要的决定性角 色。
公地悲剧 (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
1968年英国科学家哈丁(G.Hardin)在美国著名的《科学》杂 志上发表了《公用地的悲剧》(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一文,此文描述了理性地追求最大化利益的个体行 为是如何导致公共利益受损的恶果。哈丁设想古老的英国村 庄有一片牧民可以自由放牧的公共用地,每个牧民直接利益 大小取决于其放牧的牲畜数量,一旦牧民的放牧数超过草地 的承受能力,过度放牧就会导致草地逐渐耗尽,而牲畜因不 能得不到足够的食物就只能挤少量的奶,倘若更多的牲畜加 入到拥挤的草地上,结果便是草地毁坏,牧民无法从放牧中 得到更高收益,这时便发生了“公用地悲剧”。同时,尽管 每个牧民决定增加饲养量考虑到现有牧畜的价值的负效应, 但他考虑的只是对自己牧畜的影响,并非所有牧畜的影响。 于是,最优点上的个人边际成本小于社会边际成本,那时均 衡总饲养量大于社会最优饲养量。正如哈丁所说:“这是悲 剧的根本所在,每个人都被困在一个迫使他在有限范围内无 节制地增加牲畜的制度中。毁灭是所有人都奔向的目的地, 因为在信奉公有物自由的社会中,每个人均追求自己的最大 利益。”
二、非营利组织的内涵
非营利组织是有别于政府组织(第一部 门)、营利组织(第二部门)的各种非政府、 非营利组织的总称,它提供部分公共物品 与服务,强调个人奉献、成员互益等价值 观念,具有非营利性、民间性、自治性、 志愿性、非政治性、非宗教性等重要特征。
非营利组织通常也被称为非政府部门、
第三域、慈善部门、独立部门、志愿部门、
公民社会、社会资本与善治理论
“集体行动的逻辑”(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奥尔森(M.Olson)演绎的“集体行动的逻辑”
说明个人理性不是实现集体理性的充分条件,其原因是理性的个人 在实现集体目标时往往具有搭便车(free-riding)的倾向。奥尔森 批驳了传统的集体行动观,即由具有相同利益的个人所形成的集体 是要为他们的共同利益而行动的,认为“除非一个集团中人数很少 ,或者除非存在强制或其他特殊手段以使个人按照他们的共同利益 行事,有理性的、寻求自我利益的个人不会采取行动以实现他们共 同的或集团的利益” 。 在奥尔森看来,集团的共同利益实际上可以等同或类似一种公共 物品,任何公共物品都具有供应的相联性(jointness of supply) 与排他的不可能性(impossibility of exclusion)两个特性。公共 物品的两个特点决定集团成员在公共物品的消费和供给上存在搭便 车的动机,即使个人不为公共物品的生产和供应承担任何成本也能 为自己带来收益,因为公共物品的消费并不排斥不承担成本者的消 费 。
“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 囚徒B
囚徒A
坦白
坦白 抗拒 -5,-5 -8,0
抗拒
0,-8 -1,-1
►囚徒A囚徒B
坦白抗拒坦白-5,-50,-8抗拒-8,01,-1对该博弈中的两个博弈方来说,各自都有两种 可供选择的策略即,坦白或抗拒;共有四种可能结果, 其中,最好的得益是0,最坏的得益是-8。假定A选择 的是坦白,B的最优选择是坦白;假定A选择的是抗拒, B的最优选择同样是坦白。事实上,(坦白,坦白)不 仅是纳什均衡,而且是一个占优战略选择。而(抗拒, 抗拒)不是纳什均衡,因为它不满足个人理性要求; 订立攻守同盟也没有用,因为没有人有积极性遵守协 定。因此,两个囚徒决策时都以自己的最大利益为目 标,结果是无法实现最大利益甚至较大利益。
非政府性:与政府相区别。
独立自主的自治组织,判断、决策和行动的独 立性;
自下而上的民间组织,依靠社会资源; 具有竞争性的公共组织,需要通过竞争获取资
源。
自愿公益性或互益性:
自愿者与社会捐赠是其重要的社会资源,自愿 者是自愿精神的人格化,而社会捐赠则是自愿 精神的物质化; 其活动的公开性和透明性; 提供两种类型的公共物品:俱乐部物品(互益 性)和公共池塘资源(公益性)。
市场失灵 政府失灵
契约失灵 内在动机 历史渊源 社会因素
• 市场无法有效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
• 由于政府机制存在的本质上的缺失,无 法使资源配置效率达到最佳的状况。 • 营利性企业利用信息不对称欺骗消费者。
• 牟取个人和团体的私利;利他主义 :精 神上的快慰——事业、使命。
• 历史上致力于自由结社和慈善事业的传 统。 • 政府支持程度、公民参与意识与参与程 度、自我权利保护意识、自治环境等。
非政府组织 非营利组织 ( NGO: 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 ) ( NPO: non-profit organization )
第三部门
志愿组织 慈善组织 利他部门 独立部门 免税组织
( TSO: third sector organization )
( Voluntary organization ) ( Charitable organization ) ( Altruistic Sector ) ( Independent Sector ) ( Tax-exempt organizations )
公共服务组织 ( Public service organization)
二、非营利组织的特征
非营利性:与企业相区别。表现在:
不以营利为目的,而是以一定范围或全社会范
围的公共利益为目的;
不能对剩余收入进行分红,而只能用于组织活 动和组织发展; 不得将组织的财产以任何形式转化为私人财产 ,其资产属于社会。
如何解决这一“集体行动的困境”? 1. 第三方? 例如霍布斯(Hobbes)的“利维坦 (Leviathan )” 2. 无限重复的博弈? 3. 正式的制度? 4. 共同体和信任? “在一个存在着囚犯博弈困境的社会里, 合作性共同体将使理性的个人能够超越集体 行动的悖论”。(Robert Bates)
Wolf所归纳的非营利组织五项特质作为定
义:
Salamon对
NPO 的定义:
1.正式化(Formal)
2.私人的(Private)
3.非利润分配的(Nonprofit Distributing)
4.自主管理的(Self-governor)
5.志愿服务(Voluntary)
刺激非营利组织兴起的原因是因全球 的环境恶化。其主要原因是因发展中 国家为了生存,不得已破坏环境,以 求经济发展。而先进国家也不知节制 的滥用资源。因此人民试图以自己的 力量来挽救生态。
一、非营利组织兴起
社会主义பைடு நூலகம்机
另一个造成非营利组织兴起的原因是共产制度的 崩溃。70年代中期的经济衰退,使得许多社会 主义国家认清,共产制度并未如想象中的能够兼 顾社会正义与经济富裕,为了维持其统治的正当 性,许多中欧国家开始引进市场导向的机制,试 图挽救国家经济,最早的即是匈牙利。而这项措 施除了提升国家经济外,也促使市民社会的诞生 。人民在享受经济成果的同时,也体验到非政府 的组织可以同样提供需求满足,并提供一个不受 限制的意见表达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