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栓形成精品PPT课件
(2)调整血压 ①脑梗塞急性期及高血压性脑病的血压调整:应维持在发
病前平时所测的或患者年龄应有的稍高水平: ➢ 速尿40mg iv st! ➢ 脑梗塞血压>200/120mmHg时,因易引起出血性梗死,选
用紧急降血压,使血压维持在185/105mmHg左右为宜: 硝酸甘油25mg+5%GS500ml ivgtt 10-100g/min; 硝普钠25mg +NS500ml ivgtt st, 5-8滴/分,避光; 苏卡(佩尔)+20mg NS 500ml ivgtt st,20滴/分; 波依定2.5-5mg, bid; 洛汀新 10mg qd-bid; 拜心同 10mg qd; 利他林 10mg bid-tid。
病理生理
➢ 脑组织对缺血\缺氧损害极敏感 ➢ 阻断血流30s脑代谢发生改变 ➢ 1min神经元功能活动停止 ➢ 脑缺血>5min→脑梗死 ➢ 神经元缺血损伤具有选择性 ➢ 轻度缺血仅某些神经元丧失 ➢ 完全缺血神经元\胶质C\内皮C均坏死
病理生理
急性脑梗死病灶: 中心坏死区--完全缺血→脑细胞死亡;
(2)大脑中动脉闭塞综合征 皮层支闭塞 中央支闭塞 主干闭塞
(3)大脑前动脉闭塞综合征 单侧近端闭塞 单侧远端闭塞
2.椎-基动脉系统脑梗死 (1)椎-基底动脉闭塞综合征 ①椎动脉闭塞 ②基底动脉主干闭塞 ③椎-基底动脉不同部位的旁中央支和长旋支闭塞 ➢ 大脑脚综合征 ➢ 中脑被盖综合征 ➢ 脑桥外侧综合征 ➢ 脑桥内侧综合征 ➢ 闭锁综合征 ➢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 (2)大脑后动脉闭塞综合征 ➢ 皮质支闭塞 ➢ 中央支闭塞 (3)小脑梗死
五.临床表现
(一)一般特点 1.多见于中、老年人; 2.既往史; 3.多于静态发病; 4.症状发生后一般经历进行性加重过程而达高
峰,多数经数小时甚至1-3d达高峰; 5.多意识清楚,生命体征平稳,以神经系统的
局限性症状为主。
(二)脑梗死的临床综合征
病变血管依次为:颈内A、大脑中A、大脑后A、大脑 前A和椎-基底A。 1.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 (1)颈内动脉闭塞综合征 侧支循环代偿良好时 侧支循环代偿不良好时
5.B超多普勒断层扫描和TCD检查
6.腰穿CSF检查
七.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要点
1.年龄、既往史; 2.常于安静休息时发病; 3.发病较缓慢,多逐渐进展或呈阶段性进行,
多与脑动脉粥样硬化有关; 4.大多数发病时无明显头痛和呕吐,一般发
病后1-2天内意识清楚或轻度障碍; 5.有颈内动脉系统和/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症
LDL-C
斑块破裂
黏附分子
巨噬细胞 氧化的
CRP LDL-C
泡沫细胞
事
炎症/氧化
斑块形成
斑块不稳定 和血栓形成
CRP=C反应蛋白;; 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ibby P. Circulation. 2001;104:365-372; Ross R. N Engl J Med. 1999;340:115-126.
六.辅助检查
1.血液常规和生化检查
2.头颅CT检查:发病24-48h后梗塞区呈边界 不清的低密度灶;2周后,可呈等密度灶; 5周后,梗死灶为边缘清楚的持久性低密 度灶。
3.头颅MRI检查:一般发病6~12小时后,则 可显示T1低信号、T2高信号的梗死灶,并 能发现CT不能显示的小病灶。
4.脑血管造影
状和体征; 6.CT检查早期多正常,24-48小时后出现低
密度灶;CSF多正常。
八.治疗
(一)急性期治疗 ➢ 治疗脑血栓形成的关键:发病后极早恢复血流。 ➢ 治疗原则:调整血压、血糖,防治并发症;防
止血栓的继续扩延及减少梗塞范围;对大面积 梗塞应减轻脑水肿或手术治疗防治脑疝。
1.一般措施
⑴维持呼吸功能,控制体温,营养支持,防治并 发症,加强护理:吸氧、吸痰、气管插管、物 理降温、鼻饲营养、清洁口腔、定时翻身拍背、 导尿、冲洗膀胱、应用抗生素、制酸剂等。
周围缺血半暗带(IP)存在侧支循环&部分血供。
IP可逆性的脑细胞损伤是急性脑梗死患者急诊溶 栓的病理学基础。
治疗时间窗(TTW)—缺血半暗带脑组织损伤的可 逆性有时间限制(<6H)。脑血流再通超过此时 间窗,脑损伤可继续加剧,甚至产生再灌注损伤。
病理生理
再灌注损伤机制: 自由基(free radical)“瀑布式”连锁反应 神经细胞内钙超载 兴奋性氨基酸细胞毒性作用&酸中毒等 抢救缺血半暗带 关键是超早期溶栓
的分叉处及弯曲处。 ➢ 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
发展。
⑵非动脉硬化性病因 ➢ 动脉炎(结缔组织病&细菌\病毒\螺旋体感染等) ➢ 少见病因:药源性\血液系统疾病\弥漫性血管内
凝血\高凝状态等 )脑淀粉样血管病\Moyamoya 病\夹层动脉瘤等。
四.病理生理
约4/5的脑梗死发生于前循环,1/5发生于后 循环。 脑缺血性病变病理分期: 超早期:1-6h,病变区脑组织无明显改变; 急性期:6-24h,缺血区脑组织轻度肿胀; 坏死期:24-48h,缺血区脑组织明显水肿, 变软,灰白质交界不清; 软化期:3d-3w,病变区变软液化。 恢复期:3-4W后,中风囊形成。
5.根据影像学表现分类:腔梗、大面积、分水 岭、出血性、多发性、无症状性。
一、定义
➢ 脑血栓形成,是在脑动脉粥样硬化等动脉壁病 变的基础上形成管腔内血栓,使动脉管腔狭窄、 闭塞,造成该动脉供血区血流中断,局部脑组 织发生缺血缺氧、坏死,而出现相应的临床症 状的一种急性脑血管病。
➢ 脑梗死最常见的类型。
二、病因
1.生理状况下,血管内血液不会凝固。 2.病理情况下,导致血栓形成的常见因素 血管内壁损害; 血管壁弹性减弱; 血液粘稠度增高; 高血凝状态;
当有上述病因存在时,血压低下,血流缓 慢为发病诱因。
3.常见病因
⑴脑动脉粥硬化:最主要病因。 ➢ 动脉粥样硬化的好发部位:大血管( >500m )
3.根据起病方式和病情进展情况,脑梗塞分类: ①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损:脑缺血所致的神
经症状和体征在3周内完全恢复; ②进展型缺血性脑卒中:脑缺血所致的神经症状
在起病6h-2周仍逐渐加重; ③完全型缺血性脑卒中:起病6h内症状达高峰。
4.根据病理机制,脑梗死分类:动脉血栓性、 栓塞性、腔隙性脑梗死等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