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的广东著名旅游景点导游词五
篇
导游词是导游人员引导游客观光游览时的讲解词,是导游员同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传播文化知识的工具,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
下面是收集整理的广东旅游景点导游词,仅供参考。
广东旅游景点导游词(一)
越秀公园位于广州市内北部、广州火车站东南约一公里处,是全市最大的公园,面积达92万平方米。
除越秀山处,还包括周围的6个小山岗及东秀湖、南秀湖、北秀湖
3个人工湖。
越秀公园内广种花卉树木,初春的红棉,暮春的杜鹃,四月的白玉兰,五月的金凤和山丹,秋天的含笑,隆冬的腊梅。
每年春秋两季,这里还举办盛大的迎春花会和菊展。
公园内还有一座能容纳3万多观众的体育场。
主要参观景点有五羊石雕、镇海楼和中山纪念碑等名胜古迹。
越秀山上五羊石像
五羊石像是广州市的标志。
走进越秀公园,登上木壳岗,便会看到1959年由著名雕塑家尹积昌等人设计的,作为羊城城徽的,富有诗情画意的艺术作品-五羊石像。
五羊仙子降临广州,给羊城人民带来了吉祥与幸福,他们赠稻于民,并祝“愿此闤闠(huan hui,意为街市),永无饥荒”,然后腾空而去,五羊化为巨石。
艺术家将这个美好的传说重塑出来。
看!五只石羊神态各异:站在高处的老羊雄劲,口衔谷穗,昂首向前方;老羊脚下是一对亲密依偎的小羊;再有一对母子羊,母羊左右回首顾盼正在安静吸乳的幼羊,深厚母爱溢于言表。
镇海楼
此楼始建于明太祖洪武十三年(1380年),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
此楼曾五毁五建。
原为砖木结构,1928年重修时内部已改为钢筋水泥结构。
解放后人民政府将其加以修葺,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层楼高25米,阔31米,深16米,呈长方形,一二层用红砂岩条石砌成,三层以上为砖墙,外墙逐层收减,似楼似塔,红墙绿瓦,造型十分古朴奇特。
楼前对峙一对高达2米的红砂岩石狮子,是明代雕刻。
楼顶层正面高悬"镇海楼"金色巨匾。
五层楼前面有一碑廊,有历代碑刻24块。
其中最前面的四石鼓文碑刻,原刻于公元前770年(距今2760多年),是我国现存最古的碑刻。
碑廊旁边有12门古炮,是鸦片战争时期的证物。
其中5门洋炮,另7门是佛山造的。
镇海楼对联
镇海楼大门两侧对联写道:"千万劫,危楼尚存,问谁摘斗摩霄,目空今古;五百年,故侯安在,使我倚栏看剑,泪洒英雄!"该联为清光绪两广总督彭玉麟幕僚李棣华所作。
联中"故侯"指朱亮祖,镇海楼是他所建,如今人亡楼存,可证明历史沧桑。
"使我倚栏看剑,泪洒英雄!"则是有感而发。
当年彭玉麟因中法战争率兵至粤,驻兵镇海楼上,他反对李鸿章卖国议和,但也只得"泪洒英雄"了。
此对联先咏楼,后写人,意境磅礴,不失为一幅佳联。
历史旧貌
越秀山的明代古城墙
明代广州的城市建设有了较大的发展。
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永嘉侯朱亮祖将宋元时的三城合为一城,并向东、北扩展:城区东起今天的越秀路,西到人民路,南抵文明路、大南路和大德路,北跨越秀山。
此时,越秀山才正式列入城内,山上的镇海楼也同时兴建。
今天,广州绝大部分城墙已拆,越秀山镇海楼还残存着一段长1100米的明城墙。
该墙高度由1米至10米不等。
城墙下部为红砂岩条石砌筑,上部为青色大城砖。
其中镇海楼一带长约200余米的城墙,已由市政府拨款修复。
广州古城墙是广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广东旅游景点导游词(二)
南华寺座落于韶关市区东南22公里的曹溪之畔,六祖慧能在这里创立了禅宗,是佛教禅宗的祖庭。
1983年,南华寺最早一批被国务院定为国家重点寺院。
禅宗是中国的独创,是典型的中国化佛教。
印度佛教只有禅学,没有禅宗。
相传达摩从印度来到北魏,提出一种新的禅定方法。
达摩把他的这一禅法传给慧可,慧可又传给僧璨,然后传道信、传弘忍。
弘忍之后分成南北二系;神秀在北方传法,建立北宗;慧能在南方传法,建立南宗。
北宗禅秀不久渐趋衰落,而慧能的南宗经弟子神会等人的提倡,加上朝迁的支持,取得了禅宗的正统地位,因而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慧能也因而为成为禅宗实际上的创始人。
由于从达摩到慧能经过六代,故传统旧说将达摩视为“初祖”,而把慧能称为“六祖”。
禅宗创立之后,影响不断扩大,自身也不断发展,形成了曹洞、云门、法眼、临济、沩仰五大宗派(世称“五家”异花竞放的局面,它们不但取代了国内其人宗派的地位,而且还传播到国外。
公元九世纪,传入朝鲜;公元十二、三世纪,又传入日本,并成为这些国家佛教的主流。
此后,禅宗又自东亚传至东南亚乃至欧美等国。
现在,每年都有大批国外的佛教徒前来南华寺朝拜祖庭。
南华寺始建于南北朝明的梁天监元年(公元502年)。
据史料记载,是年印度高僧智乐三藏自广州北上,途经曹溪,“掬水饮之,香味异常”,“四顾群山,峰恋奇秀”,“宛如西天宝林山地”遂建议在此建寺。
天监三年,寺庙建成,梁武帝赐“宝林寺”名。
后又先后更名为“中兴寺”、“法泉寺”、至宋开宝元年(公元968年),宋太宗敕赐“南华禅寺”,寺名乃沿袭至今。
南华寺目前所见格局,重修于民国23年(1934年),由时任广东西北区绥靖公署主任李汉魂资助,著名高僧虚业和尚主持,历时十年,表建成殿堂房舍243楹,新塑圣象690尊,使南华寺成为广东省首屈一指的佛教圣地。
现全寺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殿宇建筑保留了中国古代建筑的风格,呈中轴线两边对称布局。
从正门进入,次是曹溪门、放生池、宝林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灵照塔、六祖殿、方丈室。
在大雄宝殿里,三尊贴金大佛高达8.31米,四壁罗汉彩塑多达500多个,皆为艺术珍品。
在六祖殿里,供奉着六祖慧能大师以及憨山大师和丹田祖师的真身。
左右两边墙壁,还新镶嵌了二十九块石刻,上面按禅宗典籍的记述分别刻着南岳怀让、百丈怀海、沩册灵佑、仰山慧寂、临济义玄、去门文偃等二十九位慧能的继席贤僧画像。
寺后右面有
一眼旧锡泉(俗称九龙泉),泉水终年流涌不绝,清澈冰凉,传说当年六祖慧能常在此浣洗架裟,苏轼曾为之作《卓锡泉铭》。
泉的前面有九侏被称为“植物活化石”的水松,其呈棵高达40多米,据专家考证,这是全世界最高的水松,树龄超过500年。
南华寺现存六祖真身、唐元明代圣旨、御制金丝千佛袈裟、清代《大藏金》、铁铸观音等国家一级保护文物三百多件。
广东旅游景点导游词(三)
流花湖公园是一个由低丘和湖泊构成的富有热带情调的公园。
它位于广州市区流花路以南,东风西路以北,人民北路以西,三处皆有门进入公园。
据传,这里曾是广州古代一处著名的宫苑,宫女们早起梳妆时,掷花水中,落英缤纷,逐水随波,遂得“流花”之名。
流花湖古为天然湖泊,称之为兰湖或芝兰湖。
汉晋时期,即公元五世纪前,湖可直通珠江,是广州北上中原的主要内港。
唐代,这里建有西侯津亭,仍是广州北上的水路大门,来往广州的船只,都从这里经司马涌入广州,是军事要塞,交通要道。
明代湖面日渐缩小,淤塞成污水塘。
1958年,广州市人民义务劳动,将它改为人工湖公园。
现在,公园总面积为54万平方米,其中水面积为33万平方米。
又因湖东北有南汉国时期的古迹流花桥,故取名为流花湖公园。
公园以热带自然风光为基调,遍植棕榈蒲葵、水松等热带、亚热带植物和花草。
公园湖面宽阔,波光粼粼,碧波荡漾,葵堤横贯,葵影婆娑,岸边古榕蔽日,幽美宁静,一派南国旖旎风光。
园内大湖中有一岛,叫湖心岛,面积约3000平方米,岛上绿树成荫。
此岛定为鹭鸟保护基地,实行封闭式保护,经过十几年的繁衍,现在岛上鹭鸟逾万,成为闹市中不可多得的“鸟类天堂”。
岛上周围设有观鸟亭台,优美的环境,为游客提供了优越的观赏条件。
流花公园内有一个中外闻名的以盆裁和陈列盆景为主的园中园——西苑。
该苑建于公元1956年,面积5万多平方米。
它位于湖畔,风景优美,充满诗情画意,是中外盆景爱好者喜欢光临之处,被称为“盆景之家”。
苑内有一古榕叠翠的小岛,陈列着九里香、雀梅、福建茶、银杏等岭南各种类型风格的岭南派盆景作品数百盆。
盆景展览馆的内庭还有石山盆景区,叫品石轩,展出各种浮石、腊石、松皮石、英石等石山盆景,光怪陆离,琳琅满目。
西园内有一颗很有纪念意义的橡树,该树植于1986年月10月18日,是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访华时手植的。
时值中英联合声明签署不久,当时的广东省省长叶选平代表广东人民送给英女王一盆树龄60岁的九里香盆景,因其与英女王同龄,伊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