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产业集聚及其对经济发展的意义二

产业集聚及其对经济发展的意义二

产业集聚及其对经济发展的意义二产业集聚及其对经济发展的意义十六大提出要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子”。

如何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高效率的新型工业化道需要研究具体的产业发展形态。

其中产业集聚是一个需要引起足够关注和重视的问题。

下面我想结合前一段时间对珠江三角洲和浙江省杭州湾地区的调研就产业集聚问题作一些初步探讨。

一、概念和现象所谓产业集聚简单地说就是就是在一个适当大的区域范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若干个同类企业为这些企业配套的上下游企业以及相关的服务业高密度地聚集在一起。

与此相对应的英文是cluster也有叫产业集群的含义大体相同。

从我们调研的情况看产业集聚大体上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一是产业集聚区内生产和销售的规模很大在全国同类产品中占有较大份额。

产销量往往以“亿”为单位令人惊异。

比如浙江诸暨大唐镇的袜业市场年量达60亿双;嵊县的领带市场年量达到2.5亿条;绍兴的一个新建的织布年产量达上亿米布。

在浙江这类产业集聚被称为“块状经济”。

据统计浙江有52个“块状经济”的产品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达到30%以上;在全国532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浙江有56种以“块状经济”方式形成的产品居全国第一。

在珠江三角洲彩电、计算机等产品的产量也占到全国的较大份额。

例如目前全国最大的四家彩电企业的生产基地、最大的几家计算机企业的生产基地都设在珠江三角洲。

二是产业集聚使专业化分工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获得了空前发展。

通常以“大而全”、“小而全”的方式存在于一个企业内部的生产环节在这里大量地分布在不同企业之间每个企业只做一个部件甚至一个部件的某个环节。

企业分工的特点是对技术含量较高、零部件较多、价值量较大的产品如彩电、复印机等不是一个主机(总装)而是几个在同一区域为其配套的零部件商也不是一家而是若干家。

正所谓“不是冤家不聚头”。

这样一个零部件可以同时给多个主机配套容易到达规模经济要求从而降低成本;而对主机来说有多个货商可选择有利于通过货商的竞争改进质量、降低成本。

对技术含量和价值量不高的产品如袜子、领带等则有大量成品生产企业集聚在一起。

在其前道生产环节也有细致的分工。

在高度专业化分工基础上形成的配套体系是这些产业集聚区最重要的优势。

在珠江三角洲地区IT、家电等产业的聚集已经形成。

在这一地区一百公里左右的范围内90%以上的计算机零部件、80%以上的部件、将近100%的彩电部件都可以得到。

三是分工深化大大降低了生产和成本。

据介绍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彩电、计算机、等产品零部件的成本比其他地区低30%。

而浙江“块状经济”的产品成本和也可以说低到了极致比如在北京市场上卖五六十的布料在当地不到十;在外地市场上卖五六的袜子在当地仅几角钱。

二、形成机制与优势这种区域性的产业集聚的过程和机制更是意味深长。

在浙江基本上是市场与产业互动的方式。

先是在某个地方出现某个产品的集中生产往往以一家一户为基本生产单位几十家、几百家乃至更多家这样的生产单位集中在不大的区域内所谓“一乡一品”、“一镇一品”。

为了给这些产品找销便出现自发性的市场。

市场出现和扩大后促进了市场背后的生产发展然后进一步推动市场的扩展。

地摊式的市场形态发展到如此大的规模在国际上是罕见的但在中国特定的环境中以一种非常自然的形式出现了。

市场一旦形成并逐步成熟后便会促成自己的合理秩序。

在浙江绍兴的“中国轻纺城”形成了高效率的通达全国各地的物流系统其他地方的客户经常宁愿绕也要到“中国轻纺城”发货因为这样才能更加快捷、可靠、。

义乌小商品市场也有这个特点。

而在珠江三角洲产业集聚有着多种机制。

一种是加工贸易带动。

以东莞的美能达打印机、复印机为例先是来料加工以后发现成本很低总装也进来并带来了更多的配套。

美能达在东莞的生产成本比在至少低30%人工成本仅为的十三分之一。

在竞争压力下美能达的主要竞争对手佳能、理光也陆续进入这一地区。

另一种是内源型企业带动。

顺德的科龙、美的、格兰仕等名牌产品带动了一大批配套的发展。

科龙的冰箱、空调等的外部率达到70%以上。

还有一种类型是OEM、ODM产品带动。

顺德勒流镇的东菱公司专为欧洲市场做小家电的贴牌生产80%以上的零部件就近。

仅在勒流镇与小家电相关的生产企业有四千多家。

最重要的是不论在广东还是在浙江产业集聚事先都没有政府的计划和规划没有事先的宏大设想基本上是在市场力量的作用下形成的。

不仅政府部门没有这种预见就是当事人本身也没有这种主观意识只是经过多年的发展后回头一看发现出现了产业集聚现象。

政府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顺势而为创造好的外部环境。

浙江几个成功的大市场都是先有自发性市场出现并达到相当规模然后政府引导加以规范和提高。

政府作用除了积极一面外也有“不积极”、“消极”的一面在有些市场自发出现的初期当地政府部门认为“乱来”、“不规范”曾经驱散、关闭但总是关不了以后被迫默认再以后态度转为积极承认、扶持、提高。

在市场经济发育和发展过程中产业集聚形成的机制是理解产业集聚现象的关键所在。

那么产业集聚主要有哪些优势呢?可以有如下初步的概括。

一是零部件货商向多个主机货可以扩大规模降低成本如有的商认为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成本可以降低30%。

这是向单个主机货时所达不到的。

同时分工深化不仅主机而且零部件以及为其配套的次一级零部件都有较高外部率整个链上的企业更加集中于自己擅长的领域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提升技术和管理水平。

综合来看这种分工模式可以带来规模经济和分工细化双重好处。

二是零部件和总装之间减少了由于资产专用性强而带来的合作风险。

以某手机生产为例其重要部件至少有三个货商各占70%、20%和10%的份额。

主机在零部件商之间引入竞争依据货质量、及时性、等调整不同家的货比例。

而在单一货商的情景下则可能出现由于经济学上所说的机会主义倾向而引致的“要挟”行为。

三是区域内的大量和销售有助于实现规模经济。

例如宁波的服装业吸引了国内外众多的纺织面料货商到宁波设点销售由于货的批量大成本相应降低。

四是有利于技术、管理知识的交流和人力资源的培养与利用。

类似硅谷“酒馆谈话中的技术转移”现象在产业集聚区也普遍存在。

一家企业采用了新的技术和管理方法其他企业易于就近模仿。

专业人才和熟练工人不在某一家企业干了可以方便地进入同类的另一家企业存在着人才给上的“外部性”。

五是有利于专业性外部服务业和配套设施的发展。

产业集聚所形成的规模经济性使这些服务业或配套设施具备了经济上的合理性。

例如宁波"L"型的十公里左右的地域内集中了一两千家服装企业一年一度的服装节受益面宽等于做了一个集体大广告积累了众多企业都可的无形资产;同时如此多的企业也可以在经济上支持这种大型活动。

又如绍兴的生产力促进中心面向众多的纺织企业开展技术开发和服务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形成了“金昌现象”。

地方政府也反映当地形成产业集聚后政府部门也积累了许多专业性的管理知识和技能如绍兴市政府认为在为纺织面料特别是化纤面料生产企业服务方面情况熟悉得心应手。

宁波市政府促进服装业发展方面亦有同样感受。

三、关于产业集聚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几点政策性考虑产业集聚现象提了丰富的理论和政策研究素材。

这方面的深入研究将可能产生一些很有意义的成果。

这里着重提出几个从政策层面需要考虑的问题。

第一我国已经进入产业集聚与产业竞争力密切关联的阶段。

产业集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业化进行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产物是现阶段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和集中体现。

从国际范围看产业集聚是工业化进程中的普遍现象。

在工业发达国家竞争力强的产业通常采取集聚的方式某类产品与某个城市的名字联系在一起。

如在美国底特律的汽车西雅图的飞机硅谷的电子产品等等。

欧洲、也大体如此。

美国哈佛大学以研究竞争战略而著名的迈克尔.波特教授在《国家竞争战略》一书中通过对十个工业化国家的考察提出一个国家的产业竞争力集中表现在这个国家内以集聚形态出现的产业上;成功的产业集聚区需要十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发展出坚实稳固的竞争优势。

从国内一些产业集聚区的历史看在起步阶段也曾经历过“村村点火处处冒烟”到一定阶段后才向特定区域集中分工协作体系逐步深化。

目前已经可以观察到这样的趋势:就同类产品而言采取产业集聚方式的那些地方的竞争力显著地强于没有采取这种方式的地方而且出现了其他地区的企业向产业集聚地区转移的势头。

如果说以前产业集聚与产业竞争力相关度还不高的话现在和今后一个时期这种关联度已经并将进一步增强。

对大多数产业特别是制造业而言在具有产业竞争力的地方总是存在着一定形态的产业集聚;而没有形成产业集聚的地方或者没有产业竞争力或者曾经有过也会衰落下来。

由此可以考虑引出的一个基本判断是:我国已经进入产业集聚与产业竞争力密切关联的阶段而且这种关联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加强。

第二讲产业发展一定要有产业集聚概念。

这是上一个判断的逻辑推论但实践含义要更强一些。

不论全国还是某个地区产业发展都不是抽象概念而是要具体地落实在某个具体区域。

当产业集聚与产业竞争力有了密切关联后如果某区域并不具备某个产业集聚的条件强行要上这种产业失败的概率将大大增加。

也就是说当产业竞争力对产业集聚形成依赖后区域产业发展中出现一种新的盲目性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了。

一些年来已经出现了一些产业蓬勃发展而产业中心随之转移的现象。

以纺织工业为例过去的长时期内以“上青天”(上海、青岛、天津)为生产中心改革开放以来这些地方以及内地的诸多纺织工业基地以国有企业为主的纺织企业普遍衰落不少已经破产关门。

与此同时中国的纺织工业发展迅速并成为世界上纺织品出口最多的国家。

那么这种增长在哪里呢?看看浙江绍兴等地的纺织业就清楚了。

中国总体上仍处在经济的较快增长时期相当多的产业仍有很大的增长空间但这种增长机会是否属于某个特定区域尤其是那些历史上和目前具有一定生产基础的区域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较大程度上将取决于这些区域是否具备相关产业集聚的条件集聚的进程是否开始已经达到了何种水平等。

对此不少地方和企业目前还缺少足够的认识。

一些地区在规划产业发展时往往提出“大而全”的计划在一个不大的区域(如一个县)范围要三次产业均衡发展要发展一系列热门产业如汽车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而在高新技术产业中信息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等样样齐全。

这种状况表明对新形势下产业发展的规律性缺少基本认识特别是缺少产业集聚的概念。

而在产业集聚发展迅速的地区地方政府负责人则是另外一种思他们能够明确地强调发展哪一类产业甚至是某一类产业中的某个环节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了通过产业集聚增强产业竞争力的逻辑。

第三老工业基地振兴要与产业集聚结合起来探寻新思。

老工业基地基本上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企业内部大而全、小而全企业之间条块分割形式上看一个区域内集中着大批企业但专业化分工程度很低。

这种形态只能说是一种企业集中区与上面述及的产业集聚有着实质性区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