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湖南教育》2018年第一期头版《气蒸云梦泽》

2《湖南教育》2018年第一期头版《气蒸云梦泽》

气蒸云梦泽——岳阳市一中倾力打造“忧乐文化”写真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

“站在走廊上就能看见岳阳楼的朝日和晚霞,上课时还能听到洞庭湖上传来的声声汽笛。

放学时沿着朱红的老围墙走着,踩着树上掉下的枯叶,发出沙沙的响声。

一抬头则看见围墙里伸出来的枝桠,以及隐掩在层层树叶后雕刻在屋檐上的鸟兽。

”学生自豪地写道。

校长廖炳晔除了自豪,更有一种文化的自信。

他说,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闻名遐迩,对于与岳阳楼毗邻而望、与洞庭湖近在咫尺的岳阳市一中来说,“忧乐”是弥足珍贵的学校文化资源。

“作为一所百年老校的校长,我经常思考,高品质学校到底应该拥有怎样的文化、怎样的精神气质。

这关系到培养怎样的人和怎样去培养人。

我们倾力打造‘忧乐文化’,目的是培育师生的时代责任,涵养他们的家国情怀,彰显为孩子终生发展奠基的坚守与担当。

”廖炳晔表示。

以“忧乐文化”铸造学校的精神气质真正的教育,绝不是知识的堆积,而是精神品质的传承走进岳阳市一中校园,记者立马感受到了“忧乐文化”的云蒸霞蔚。

校门左侧矗立着一块巨石,由廖若痴、刘建中、刘昆璧三位老校长于学校百年校庆时捐赠,上书“他山之石”四字。

石头朝向洞庭湖,显示出一种包容的博大胸襟。

图书馆前的修远园,则矗立着“求索”雕塑。

它的灵感来自屈原的《离骚》,象征着一种不断探索、力争上游、敢为人先的精神。

在学校会议室,记者打开了摆在面前的一大叠材料。

第一份是廖炳晔在2011年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一开篇,他便明确提出要在师生中弘扬“四种精神”,即弘扬“忧乐精神”,做一个以人为本、以国为先的人;弘扬“求索精神”,做一个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人;弘扬“骆驼精神”,做一个负重奋进、攻坚克难的人;弘扬“龙舟精神”,做一个团结向上、奋勇拼搏的人。

再翻开廖炳晔在2017年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他关于“忧乐”的声音依旧铿锵,而且进一步明晰了“忧乐精神”的内涵。

请看,这篇讲话的三个小标题:要有家国情怀,要有担当思想,要有忧患意识。

2017年10月30日,十九大刚刚闭幕,岳阳市教育局组织全市校长齐聚岳阳市一中,召开一年一度的教育教学工作会议,共商岳阳教育发展大计。

作为东道主,廖炳晔作了题为《坚守成就教育》的演讲,主旨依然是谈教育的“忧乐”。

自然而然,面对面的采访就从“忧乐”的话题开始。

廖炳晔开门见山。

他说,当前办高中教育有两个方面的困惑——一是“超级中学”的出现,对示范性中学的办学方向产生巨大的冲击。

这不仅体现在规模上的过度扩张,还体现在对升学率尤其是对考上北大、清华人数的极度追求。

这个风到底跟不跟?二是这些年各种理念和模式既层出不穷又不断烟消云散,让人应接不暇。

这个风又跟不跟?“这个时候,‘忧乐文化’的优势就得以充分体现,我们的原则是既不能无动于衷,也不可随风飘荡。

随着思考的深入,我们旗帜鲜明地提出‘在传承中发展,在变革中坚守’,不遗余力地推动学生的全人生发展,为学生的终生幸福奠基。

”他举例说,学校创造性地开展了远足君山、成人仪式、龙樱计划、校友论坛、格桑花开在校园、屈原农场社会实践等六大励志活动,让学生磨砺意志,培养能力。

但即使这样的活动也是阻力重重,比如2010年开始的远足活动搞了3年后,大家就有了不同的看法。

在谈安全色变、春游秋游都取消的大环境下,这项活动到底还继不继续?“既然我们认定了这些活动是为学生全人生发展奠基的一部分,再大的风险也必须担当。

何况,只要组织好,就根本没有安全风险,为什么不坚持?这不,7年间我们开展了9次远足活动,没有出现过任何问题。

最关键的是,孩子们欢迎远足活动的程度,一般人没法想象。

”廖炳晔的语气深情而坚定。

他给我们讲了两个小故事——一是在招生时,中考排名君山区第一的学生被另一所重点中学花3万元“买”走了。

年级组长得知情况后很着急,火急火燎地向他报告。

廖炳晔装作很生气,大方地说:“那我们就花5万元把学生再‘买’回来!”没想到年级组长义正辞严地说:“校长,这可不是咱们一中干的事!”廖炳晔高兴地拍着他的肩膀说:“我要的就是你这句话!”还有一件事也足见岳阳市一中的“底气”:柳彩萍是学校第一位正高级教师,也是学校的一块招牌,没想到被岳阳经开区看中,请她出任珍珠山中学的校长。

这在学校掀起了一阵“忧患”的涟漪。

廖炳晔却认为,为了更多的孩子,为什么不放她去?柳彩萍出去可以在更大的范围传播一中的教育思想、实现一中的办学理念,更何况她是一位真正有教育情怀、教育智慧和人格魅力的教师,让她去放飞自己的教育梦想,多好!学校党委书记李赞辉接过了话头。

他对记者表示,岳阳市一中的“忧乐文化”有着深厚的湖湘文化底蕴,“求其源头,有屈原的求索精神,有湘妃的重情重义,有杜甫的‘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有柳毅的忠信乐善,有左宗棠的保家卫国,有任弼时的骆驼精神……”李赞辉说,“忧乐文化”在岳阳市一中百年历史上也是一脉相承。

学校发轫于1903年创建的岳州府中学堂,从岳州府中学堂到岳阳市一中,学校历经11次校名变更和22次异地迁校,但薪尽火传,学脉绵延,弦歌未辍,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打不散、拖不垮,顽强生存;在改革开放中又高歌猛进,追求卓越,力争上游。

这些都构成了“一中人”的“忧乐文化”的内核,铸造了岳阳市一中独有的精神气质。

记者翻开学校的校史,发现这一切都得到了印证——岳郡联立学校校歌这样唱道:“继绝学,开未来,忧乐关天下”;国立第十一中学校歌开腔便是:“殷忧启圣,多难兴邦”;而现在岳阳市一中校歌则豪情满怀:“忧乐情怀,传颂万代,天下己任铭记胸怀”。

历经新旧社会,跨越一个多世纪,岳阳市一中发展的每一个阶段无不深深打上“忧乐文化”的烙印。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易石秋是位“老一中人”。

他特别向记者介绍,“忧乐文化”是新时期奏响在学校上空的主旋律——1984年,忧虑于当时教育界普遍办复读班和片面追求升学率,学校第一个“单方面裁军”,并在《湖南日报》上公开承诺“四全六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上中下学生全面提高,文理科全面学好,课内课外全面安排;不招重读生,不办复读班,不随意增减课时,不利用假日加班补课,不滥发资料和压作业,不搞频繁考试,不以考分和升学率高低作为评价教工好坏的唯一标准。

1993年,学校又针对重“应试”、轻素质的教育弊端,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全新的“两全五学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创造。

廖炳晔出任校长后开始思考:高中教育是为学生三年的学习生涯服务?是为高考服务?还是为学生的全人生发展服务?这就是坏教育与好教育的分水岭。

2015年,学校正式提出“为学生的全人生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

这个理念包括两个维度,一是要兼顾在校学生的每一个方面的教育,促其全面发展;二是要对每一个毕业生产生持续的影响,助其终身发展。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回顾一百多年的办学历史,我认为,学校之所以能长期保持稳定的发展势头,‘忧乐文化’功不可没。

”廖炳晔作出这样的结论。

以“忧乐文化”建设教师的精神家园西藏班学生在艺术节上的表演早在1985年,岳阳市一中就创办了西藏班,成为全省第一所创办西藏班的学校。

32年来,雪域高原的格桑花在湖湘大地上盛开。

退休教师熊惠英是西藏班的第一届初中班主任。

她的故事在岳阳市一中广为流传:当年,她花了7天7夜时间,“走”了几千公里,家访了49个孩子的家长。

为了办好西藏班,她把铺盖搬进了学校,当起了孩子们的全职“阿妈”。

她从最基本的教起,起床、出操、就餐、就寝,洗头、洗澡、洗衣,上街看病、购物,一样一样地教。

她用自己的爱心、耐心、细心,开创了岳阳市一中西藏班的优良传统。

熊惠英就像火种,点燃起岳阳市一中教师的家国情怀、社会担当。

32年来,洞庭湖水潮起潮落,西藏班班主任换了一批又一批,但没变的是回响在岳阳楼的千古绝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学校先后有100多名汉族教职工、80多名藏族教职工担任过西藏班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其中在西藏部工作了10年以上的教师就有38人。

他们把最好的时光都献给了西藏班的孩子们,被称为“未进藏的援藏干部”。

这是一种油然而生的责任担当。

在西藏部工作了21年的姚金波老师因为舍不得藏娃们,从政教处又回到了西藏部。

而32岁的陈习军,主动要求调到西藏班任教……西藏班的班主任不仅仅是老师,更是家长,工作量比普通教师多好几倍,但每年主动要求调入西藏班当教师的大有人在。

这是一种“舍小我,顾大家”的家国情怀。

西藏班的赵友昆老师30岁结婚,36岁才生孩子,“因为太忙了,没时间”。

乔辉老师的孩子16岁了,从来没有跟父亲过过一个春节,因为16年来,乔辉春节时都与西藏班学生在一起……“西藏班无小事,事事关全局,件件要办好。

”秉承这样的理念,岳阳市一中为西藏培养了合格初、高中毕业生3000多人,其中有从北大、清华等高校毕业的次吉卓嘎、刘萨、毕宁瑞、黄舟、格桑旺久,有2011年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被授予“雪域脊梁”的斯朗卓玛,有2013年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格桑德吉,有西藏自治区交通厅副厅长卫强。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向巴平措高度称赞说:“岳阳市一中是内地西藏班的一面旗帜。

”今天,岳阳市一中这面旗帜仍在高高飘扬:今年4月,学校中层干部邹四雄以湖南省第一批组团式教育援藏领队、湖南省第八批援藏工作队教育组副组长的身份,从洞庭湖畔来到海拔3500多米的西藏山南地区,成为了西藏自治区山南市第三高级中学校长。

“平时我和西藏班的学生接触挺多,很喜欢那帮孩子。

从他们身上,我发现西藏地区急需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教师人才。

”邹四雄的话,正是岳阳市一中教师身上“忧乐精神”核心内涵“家国情怀”最生动的诠释。

在岳阳市一中,“忧乐精神”的因子就像星星之火,燎原在每一位教师的心中——青年教师张小倩至今仍记得第一次在学校开教研会的情景,主持会议的是学校“岳阳市高中语文名师易石秋工作室”首席名师易石秋。

虽说是教研会,但易石秋并没有过多地谈教研,而是语重心长地对每一位青年教师说,岳阳市一中坐落在洞庭湖畔、岳阳楼下,每一位教师都应该要有洞庭湖般浩瀚的知识储备,有岳阳楼般心忧天下的情怀,要成为“忧乐精神”的守望者和传承者。

易石秋的一席话让张小倩陷入了沉思:作为岳阳市一中的一名普通教师,如何在自己的教育教学生涯中守望和传承“忧乐精神”呢?张小倩的沉思,在廖炳晔心中却早有答案:一所有生命力的学校,不在于物质空间的大小和资产的多少,而在于是否有一种无形的精神根植于教师心中,而“忧乐精神”正是岳阳市一中这所百年名校永葆活力的力量源泉,也是引领每一位教师前行的精神图腾。

也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岳阳市一中把“忧乐精神”融入教师文化体系,构建了“三全四有”教师文化体系。

“把教育教学当作生命的全部,把陪伴学生当作生活的全部,把课堂教学当作生存的全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