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在练习中培养学生自我反思能力

在练习中培养学生自我反思能力

在练习中培养学生自我反思能力摘要:只有真正掌握反思能力,在练习中不断反思,学生才能把学习经历提升为学习经验,才能真正发挥学习的价值和意义。

笔者从平时练习及测试过程中的各种不同检查方法和合理使用草稿本的方法的指导,以及整理练习并使用集错本等各种形式的实践研究,来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练习自我反思能力
201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的课程总目标中要求学生:“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它告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自我反思能力的重要性。

反思总是指向自我的,自我反思是个体对于自身过去、经验、实践活动的反省、思考与调节,自我反思要求把自己看做既是评论者又是被评论者。

学生数学自我反思是指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反省、思考、探索和调节,促使学生进行自我修正,提高学习信心。

该如何在练习中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呢?笔者进行了实践研究,发现了以下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注重练习检查,促进自我反思能力
(一)练习过程中,多检查
1.先估算后计算,培养学生数感
估算能力是计算能力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估算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学生计算能力的强弱,甚至影响到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数学学习中,学生的估算能力很重要,2011年版《数学课程标
准》中指出“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

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2.正向检查,从细处入手
(1)正向检查是从审题开始,有无错误理解,要让学生检查是否抄错题,培养学生每计算一步都要回头看有没有抄错数、抄错符号等问题;再检查计算方法是否正确;最后检查每一步过程,如果有错,要知道错在什么哪里,为什么错,犹如医生治病一样,必须找到“病因”,才能真正做到“对症下药”,达到最后根治的效果,逐步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

特别是四则混合运算时可以用到简便,但是学生常常受简便计算的影响把计算搞混,常会出现错误。

(2)将求出的答案代入原题,看是否符合题意。

如:45+3x=60,求出x=5后,通过将答案代入算式中正向的思路去检查45+3×5=60,并培养学生自我反思能力;又如有一个趣味题:一个池塘里的水藻,每天长的是前一天的一倍,第6天长了32平方米,第4天长了多少平方米?推出第5天是16平方米,所以第4天是8平方米,在培养学生检查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从求出的第4天8平方米,推出第5天长了16平方米,第6天长了32平方米来判断自己的练习对错。

用逆向思维完成练习,再用正向方法来检查所做练习。

(二)练习过程中,多用草稿
1.平时练习时,用草稿
很多学生总喜欢口算,不愿意多花时间去用草稿,认为用草稿
很浪费时间,但计算的时候又常会出现错误。

教师应指导学生对于自己能够肯定对的题,可以用口算,不用草稿,但是对于题目相对有些复杂,没有十足把握的题,如三位数乘两位数这样相对有点复杂的计算,还是要请学生拿出《草稿本》。

大多学生的草稿是急急忙忙完成的,哪里有空位就把草稿摆在哪里,《草稿本》上写得乱七八糟。

不少的错题就是因乱七八糟的草稿而引出,由于草稿写得乱,往往一不留神计算就出了问题,或因草稿过乱抄错,或因了草稿过乱找不到。

所以《草稿本》的使用也要清楚有序。

教师要求学生《草稿本》上写得整齐、清楚。

这样在验算的时候可以不必重新算起,而只要去发现草稿上的问题,及时更正就可以了。

表面上看草稿乱快的同学更省时间,可往往草稿清楚的同学看上去费时了,但是错误少了也便于检查了,等到打草稿的好习惯养成后,还是能赢得不少时间。

笔者还不定时的检查学生的草稿本,以监督学生养成认真打草稿的好习惯。

2.测试时,用草稿
测试时一般不允许学生使用自带的《草稿本》,会统一使用白纸作为草稿纸,笔者指导学生在草稿纸拿到的第一时间完成如下两步:
第一,给草稿纸打好格子。

在测试时把每一个题的草稿按顺序写在草稿纸的相应格子里,这样检查时和相应的草稿纸格子联系起来,对的在每题草稿后面打“√”;错的找出第一次草稿的错误,并圈出,再改正。

第二,在草稿纸的最顶端用简洁的词写出自己的“常见错误”。

这样可以在测试时提醒自己不要犯同样的错误,也可以在测试结束的检查过程中,着重检查自己的“常见错误”有没有再犯。

班上的小张同学常常会漏写竖式上的得数,测试时小张在草稿纸上写上:竖式得数。

用简简单单四个字提醒自己,不要忘记写竖式上的得数,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在最后检查的时候也可以根据自己注明的“常见错误”检查所有竖式上的得数是否都写了。

二、学会整理练习,助于自我反思能力
1.抄错题,勤反思
要求学生把错题原封不动的抄在《集错本》上,把错误的答案也抄下来并用不同颜色的笔将自己错误的地方用线划出来或圈出来,再通过反思写出错误的原因,要求错因写得具体,坚决杜绝“算错了”“不认真”“粗心”等浮于表面且毫无疑义的字眼,没有实际意义的分析。

这样才能让学生加深印象,有效的防止同样的错误再次发生。

如有一个学生的《集错本》上写着:计算23+12=11,在11下面学生用红笔粗粗的划了一条线。

并写道:因为把“+”看成“-”来计算,所以导致结果为11了,以后看到这样的计算要仔细一点,看清楚符号是什么。

2.勤整理,找问题
在将自己的错题逐题摘入并写明错因,一个月或一个单元学习结束后,组织学生将自己的错题进行整理,并归纳出这段时间的学
习过程中,自己主要的问题在哪里。

如:连续几次在《错题本》上抄的错题,大多是异分母分数相加的题出的错,而且错因都是将分子和分子相加作分子,分母和分母相加作分母了。

学生通过将近段时间的错题的整理,知道了自己一直在犯的错误是异分母分数计算方法不对,避免下次碰上异分母分数相加的题时不在犯同样的错误。

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能把一阶段的知识加以系统化、深化,弥补知识的不足,进一步牢固的掌握所学知识。

形成追求进步的愿望和建立信心,明确改进的目标和方法,在学习发展中不断进取。

“润物细无声”,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给学生渗透一些有效的检查方法,逐步培养学生自我反思的能力。

让学生在练习中不断运用自我反思能力,以提高自己的练习正确率,真正改变学习上对家长和老师依赖的状态,进行主动学习。

参考文献:
[1]杨向谊.让知识更系统——整合与概括让学生建构体系[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3月.
[2]范文贵.小学数学反思性教学[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2010年3月
[3]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6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