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2_QCR 807-2020国铁集团技术标准《隧道喷射混凝土用液体无碱速凝剂》
2_QCR 807-2020国铁集团技术标准《隧道喷射混凝土用液体无碱速凝剂》
A.3 检验步骤
检验步骤如下: a) 依据待测试样浓度值配制标准溶液,且校正液须在量测范围内。 b) 将氯离子分析仪检测电极传感器置于其中,缓慢且稳定搅动,测量读数。 c) 测量完毕后采用去离子水清洗传感器。
氯离子含量
≤ 0.05 %
氟离子含量
≤ 0.05 %
碱含量(按当量 Na2O 含量计)
应小于生产厂控制值,且≤ 1.0 %
生产厂应在相关的产品说明书中明示产品密度、pH 值、含固量和碱含量的生产厂控制值。 注 1.对相同和不同编号产品之间的匀质性和等效性的其他要求,可由供需双方商定; 注 2.表中 D 和 S 分别为密度和含固量的生产厂控制值。
ICS 45.040
Q/CR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企业标准
Q/CR 807—2020
隧道喷射混凝土用液体无碱速凝剂
Liquid alkali-free flash setting admixture for shotcrete of tunnels
2020 - 12 - 11 发布
2021 - 03 - 31 实施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 发 布
Q/CR 807—2020
目次
前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技术要求 ........................................................................... 1 5 检测方法 ........................................................................... 2 6 检验规则 ........................................................................... 3 7 产品说明书、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 4 附录 A (规范性) 液体无碱速凝剂氯离子含量检验方法(生产线在线检测法) ................ 7 附录 B (规范性) 液体无碱速凝剂氟离子含量检测方法(生产线在线检测法) ................ 8
5
Q/CR 807—2020
附录A
(规范性) 液体无碱速凝剂氯离子含量检验方法(生产线在线检测法)
A.1 原理
采用氯离子分析仪快速检测液体无碱速凝剂中氯离子,测量读数,记录检测结果。
A.2 仪器
要求如下: a) 测试浓度范围:0.00 mg/l~20000 mg/l; b) 测试电位范围:-2000.0 mV~2000.0 mV; c) 测试温度范围:-30 ℃~130 ℃; d) 浓度解析度:1/0.1/0.01; e) 电位解析度:0.1 mV; f) 温度解析度:0.1 ℃; g) 电位精准度:±0.06 %±1 Digit mV; h) 温度精准度:±0.2 ℃±1 Digit; i) 再现性:±0.05 %/读值的 ±10 %; j) 工作环境温度:0 ℃~65 ℃。
4.2 净浆和砂浆性能
掺加液体无碱速凝剂的净浆及砂浆的性能应符合表2的规定。
表2 掺加液体无碱速凝剂的净浆及砂浆性能
净浆凝结时间 砂浆强度
项目
初凝时间
min
终凝时间
min
6 h 抗压强度 MPa
1 d 抗压强度 MPa
28 d 抗压强度比
90 d 抗压强度保留率
指标 ≤5 ≤ 12 ≥ 1.0 ≥ 10.0 ≥ 90 % ≥ 105 %
II
Q/CR 807—2020
隧道喷射混凝土用液体无碱速凝剂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铁路隧道工程喷射混凝土用液体无碱速凝剂的术语和定义、技术要求、检验方法、 检验规则、产品说明书、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本文件适用于铁路隧道工程喷射混凝土用液体无碱速凝剂,其它喷射混凝土工程可参照使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6 检验规则
6.1 检验分类样 6.2.1 批号
3
Q/CR 807—2020
生产厂应按同类产品单独进行分批编号,每一批号为 50 t,不足 50 t 按一个批量计。同一批号 的产品必须混合均匀。 6.2.2 出厂检验取样
出厂取样应满足下列要求: a) 取样应采用混合样。混合样是三个或更多的点样等量均匀混合而取得的试样。 b) 受检批次取样量不少于 10 kg。试样应充分混匀,分为两等份,其中一份为受检样,另一份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液体无碱速凝剂 liquid alkali-free flash setting admixture 用于喷射混凝土施工且氧化钠当量含量不大于1.0 %的液态速凝剂。
4 技术要求
4.1 通用要求 液体无碱速凝剂通用要求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1 通用要求
5 检验方法
5.1 检验条件 5.1.1 试验室温度为 20 ℃±2 ℃,相对湿度不低于 50 %;试验用材料、仪器和用具的温度应与试 验室温度一致。 5.1.2 养护箱的温度为 20 ℃±1 ℃,相对湿度不低于 90 %。 5.2 检验材料及要求
2
Q/CR 807—2020 5.2.1 水泥:基准水泥应符合 GB 8076 的规定,工程现场喷射混凝土用水泥应符合 GB 175 的规定; 5.2.2 砂:符合 GB/T 17671 中 ISO 标准砂的规定; 5.2.3 水:符合 JGJ 63 的规定; 5.2.4 速凝剂:受检的液体无碱速凝剂。 5.3 密度、pH 值、碱含量
7 产品说明书、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4
Q/CR 807—2020 7.1 产品说明书
产品说明书应包括下列内容: a) 生产单位名称; b) 产品名称及类型; c) 产品执行标准; d) 产品性能特点、主要成份及技术指标; e) 适用范围; f) 推荐掺量; g) 贮存条件及有效期,有效期从生产日期算起; h) 使用方法、注意事项、安全防护提示等。 7.2 包装与标志 7.2.1 包装 7.2.1.1 液体无碱速凝剂宜采用塑料桶等包装,也可采用槽车散装。 7.2.1.2 每一包装净质量误差不应超过±1 %。 7.2.2 标志 7.2.2.1 液体无碱速凝剂包装容器上应清楚标明:执行标准、产品名称及类型、标记、生产厂名称、 出厂编号、净质量、生产日期及产品有效期。 7.2.2.2 散装发运时,应提交与包装容器标志相同内容的卡片。 7.3 出厂 7.3.1 技术文件(产品说明书、合格证、检验报告等)不全、包装不符、质量不足以及超过有效期的 产品不应出厂。 7.3.2 产品的密度、pH 值、含固量和碱含量等检验项目的生产厂控制值应在相关技术资料中明示。 7.4 运输和贮存 7.4.1 液体无碱速凝剂有效期为 3 个月。 7.4.2 液体无碱速凝剂应存放在专用仓库或固定的场所妥善保管,以易于识别,便于检查和提货。 7.4.3 搬运时应轻拿轻放,防止破损。 7.4.4 贮存和运输时,液体无碱速凝剂应避免曝晒和受冻。
按 GB /T 8077 进行。 5.4 氯离子含量
按GB/T 8077中的离子色谱法进行。生产线在线检测按照附录A进行。 5.5 氟离子含量
按GB/T 176中的离子选择电极法进行。生产线在线检测按照附录B进行。 5.6 含固量
按 GB/T 35159-2017 附录 B 进行。 5.7 稳定性
按 GB/T 35159-2017 附录 C 进行。 5.8 净浆凝结时间 5.8.1 按 GB/T 35159-2017 附录 D 进行,受检液体无碱速凝剂掺量为配用水泥质量的 6 %~8 %。 5.8.2 检验过程中采用注射器称量受检液体无碱速凝剂时,应先采用受检液体无碱速凝剂润洗注射器。 5.9 砂浆强度 5.9.1 液体无碱速凝剂掺量为配用水泥质量的 6 %~8 %; 5.9.2 拌合受检砂浆与基准砂浆用水泥应相同; 5.9.3 6 h 抗压强度试验应在 6 h±5 min 以内进行,砂浆试件应覆膜在标准养护箱中养护; 5.9.4 其他按 GB/T 35159-2017 附录 E 进行。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明日期的引用 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 适用于本文件。
GB 175 通用硅酸盐水泥 GB/T 176 水泥化学分析方法 GB 8076 混凝土外加剂 GB/T 8077 混凝土外加剂匀质性试验方法 GB/T 17671 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ISO法) GB/T 35159-2017 喷射混凝土用速凝剂 JGJ 63 混凝土用水标准
II
Q/CR 807—2020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给出的规则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铁道建筑研究所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铁道建筑研究所、中国铁路经济规划研究院 有限公司、中铁检验认证中心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马伟斌、倪光斌、陈晓东、马超锋、郭小雄、马荣田、顾忠良、林传年、霍 建勋、刘 喆、邹文浩、仇 鹏、仲新华、王家赫、张金龙、赵 鹏。 本文件为首次发布。 本文件版权归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所有,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及转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