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法律思想史

中国法律思想史

《中国法律思想史》第1 次形成性考核册作业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以德配天
2.嫡长继承制
3.亲亲、尊尊
4.礼制、法制、礼治、法治
5.礼、义、廉、耻
6.合礼合法
7.先教后刑、德主刑辅、以德去刑8.仁、礼9.仁政、省刑罚、薄税敛10.仁义、法数、类
11.天志、兼爱12.自然13.法家14.不法古、不修今15.立公弃私16.法、势、术
二、选择题
1.B 、
2.D 、
3.BCD 、
4.B 、
5. ABCD、
6.A 、
7.ABD、
8.BCD 、
9.ABCD 、10.C
三、判断题
1.×、
2.×、
3.×、
4.√、
5.×、6 x、7.×、8.√、9√、10.√
四、名词解释
1、不法先王,不是礼义:是春秋时期邓析提出的主张。

法即效法,是肯定的意思。

不是即不承认、反对的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先王”的所作所为,并不可能被万世所效法。

礼义,也不见得正确,没有必要非遵循不可。

“不法先王,不是礼义”是邓析主张改革,反对周礼的理论基础和思想
2、竹刑:指邓析不满子产对周礼的改良,因此对于子产刑书也持否定态度,于是私自编定了一部
更能适应新兴地主阶级要求的刑法。

因为写在竹简上,所以称为“竹刑”。

3、.道法自然:道家认为,认为“道”是宇宙的本体,主宰着天地万物,普遍而无私,并且有自己的运行规律,不受任何人的意志影响。

与礼、法相比,“道”是最高的原则。

统治者只有顺应自然,按照自然法则办事,才符合“道”的精神;统治者只有“惟道是从”,才能保持自己的
4、任法而治:即按照君主的主张制定统一的法令,予以公布,自上而下的强制推行,从而实现民务耕战,富国强兵。

指加重轻罪的刑罚。

对轻罪采取重刑,人民就不敢犯轻罪,轻罪不能产生,重罪更不会出现,这就是用刑罚的手段达到了不用刑罚的目的。

五、简答题
1.简述管仲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
(1)“仓廪实,则知礼节”说。

管仲认为,发展社会经济对于国家的稳定极端重要,特别是发展农业生产,更是国家富强的根本条件。

(2)政治法律必须“顺民心”说。

他主张施政立法必须“顺民心”、“量民力”,从民的:
(3)“修旧法,择其善者而业用之”。

管仲认为,对过去的法制不能简单地废弃或否定,而要选择其好的方面加以创造性地运用。

2 、简述儒家“为政立人”的人治论。

先秦儒家认为治理国家的关键在于执政者,他们提出了“为政在人”的人治论。

孔子、孟子认为治理国家主要靠统治者的道德教化,荀子则着重对人和法的关系进行分析,强调法由人而定。

(1)圣贤决定礼法。

孔孟认为,国家的治乱,礼法的兴废,都取决于圣君贤相,荀子则提出“有治人,无治法”的主张,认为只有善于治理国家的人,没有离开人而能治理好国家的
法律。

(2)身正则令行。

先秦儒家认为,统治者,特别是最高统治者,应当是道德高尚的人,他的人格和行为应该成为全国人民的表率。

浅谈孔子“德主刑辅”论的基本内容
孔子重教化,轻刑罚,但其不否认刑罚的强制作用。

他主张振兴礼乐,使刑罚适中。

在治理国家上,孔子强调以宽厚政策为主,因为“宽则得众”。

因此,在多数情况下,孔子总是主张德化,强调对劳动人民实行宽厚怀柔政策,把刑罚作为教化的辅助手段,作为德化失效后的防线。

这种思想,被后人概括为“德主刑辅”。

.简述法家的赏罚原则法家非常重视赏罚,并提出了运用赏罚的主要方法
(1)“信赏必罚”。

指按照法令的规定,该赏的一定赏,该罚的一定罚,这样才能取信于民。

(2)“厚赏重罚”。

商鞅认为,只有“重厚”和“刑重”才能使民众相信君主和法令。

(3)“赏功罚罪”、“赏勇罚法”与“赏富刑贫”。

商鞅认为“赏随功,罚随罪,故论功察罪不可不审也。


(4)“赏誉同轨,非诛俱行”。

指思想观念、社会舆论要与法律赏罚相一致。

法家主张人们的思想观念必须统一到法令上来,所以商鞅强调“壹赏,壹刑,壹教”
(5)少赏多罚和轻罪重罚。

商鞅公开宣称:“禁奸止过,莫若重刑
六、论述题
1、试述法家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

答:法的起源与变法论。

法家关于法的起源说与变法论,是他们主张社会改革和变法的理论根据。

“以法治国”论。

法家认为法是由官府制定、颁布的,并具有强制力,而刑法是加于
违法犯罪的人。

他们对法的性质和特征作了较全面的论述:法的纲要——赏与刑。

法家认为赏与刑是法的纲要,治国必须赏刑并用,力求做到“赏必罚、重刑少赏”。

其实质在于重刑“势治”论。

法家认为要推行法治,必须以君主的权势为前提,以国家政权为后盾。

慎到强调人君要牢牢掌握权势,但不能脱离臣民。

商鞅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制,人君只有大权独揽,才能树立自己的威势。

韩非进一步发展了“势治”思想,主张将法和势结合起来。

他要求建立全国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国家,君主实行绝对专制。

“术治”论。

法家的术,指君主掌握政权和驾驭臣下的方法和手段。

韩非特别强调把! 法和术结合起来。

文化专制论。

法家极力反对儒书儒术。

商鞅把儒家作为打击的重点,韩非主张毁弃一切文化典籍,取缔所有文化派别,定法家学说于一尊。

总之,法家的思想理论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要求,适应了当时新兴地主阶级取得政权的需. 要,在当时是一种先进的理论
2、试述子产“铸刑书”的重大意义。

首先,它冲破了秘密刑思想的束缚,第一次肯定了公布成文刑法的“合礼合法”。

新刑书的公布,使“民知有辟,则不忌于上”,体现了春秋后期新兴地主阶级、商人和劳动人民保护私有财产、人身权利和执法公平的要求,使定罪量刑有一个公开、统一的标准。

因此,公布成文法思想的提出,标志着罪刑擅断思想的动摇和法治思想的出现。

子产的贡献,是在
思想上使过去的礼、刑相分走向礼、刑统一,把公布成文法说成礼治的体现。

其次,它打破了“刑不上大夫”的传统,明确肯定了法律对于限制贵族特权的重要作用。


产铸刑书的目的之一,也是为了制服那些骄奢不法的强宗大族,贵族们犯了法也要按照刑书的规定,与平民同样对待。

虽然从实质上看,子产的刑法只不过是用封建等级取代奴隶主: 贵族等级,但刑法的公布,从形式上确认了“刑上大夫”,这就为后来法家“一断于法”的理论创造了前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