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的中国文化观

我的中国文化观

我的中国文化观姓名:陈玉凤学号:2011102214人生在世,成人了,随着履历的增长,经历的丰富,对自己的此生,家庭,周围的环境,社会和国家,进而整个世界,不期然地,总会形成一定的相对稳定的看法——名之为文化观吧。

文化观,就是以你为中心点,以你认识能力范围内的整个圆周内的事物为对象,你对它们的产生形成、发育生长、成熟定型、衰老死亡的,纵向横向或螺旋式的,全部看法和观点。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每个人的生长环境、成长经历都是不一样的,因而形成的中国文化观就会因人而异。

就我个人而言,我的文化观是比较传统的,虽然说有时会跟时代的发展相脱节,但是我还是崇尚与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

我的意识中,传统的思想对形成正确的中国文化观有很大的作用。

儒家的传统思想一直都是中国文化价值体系的主干,所以可能是受此影响,我的文化观是以儒家传统思想为向导的。

从我所学的知识当中,儒家思想的核心包括仁、义、礼、智、信这五个方面。

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总纲,是儒家思想核心之核心,在我看来,仁是一种最美最高的道德品质,加上仁的范围也是非常之广的,按照我们现在的标准,仁规范着我们的一言一行,制约着我们的思维倾向,仁注重的不是我们外在的表象,而是需要我们用自己的心去体会并实践的伦理规范;在社会这个大染缸理,很多的人越来越不把仁放在心里,导致一些道德缺失的事情发生,只是常常把仁挂在嘴边,不付诸于行动,对事情没有实质性的帮助,所以对我来说,仁是我的一个永远的追求。

所谓义,在我看来是体现在友谊上的,日常生活中的我们,要真诚、讲义气,要用一颗单纯的心对待朋友,不能掺杂一些功利心等等,这样的友情才会长久,才能更好的维持。

接下来是一个礼,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与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的作用,在我们的社交中,礼是人与人交往的前提要求,若是没有了礼,谈一切就没什么意义了。

在一个就是智,这个就是所谓的认识论和伦理学,就是说对知识的了解与见解,通过自己的一番努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最后一个就是信字,在处理事情上要做到诚实不欺骗,言行一致,不能够出尔反尔,这样的话,才能取得他人最基本的信任,才能更好地在社会上立足;信是一个贤能者必备的品德之一,但凡是在言论和行为上做到真实无妄,人们才会以真情相待,而不会相互欺瞒。

上面所说的仁、义、礼、智、信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也正是这样的思想让我形成了我的中国文化观:爱人、爱家乡、爱国家、爱世界是一体化的,前后次序是不能颠倒的,个人这个圆是本钱和起点哪,最起码也是要并列的,反之,单纯讲集体顾大局为人类,所付出的个人牺牲是不能持久的,真正益国际社会的。

它来源于人生经历锻炼、国家社会发展、外部世界进步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受媒体传播左右。

它理当以“权利”与“义务”两者为本。

人是个大写的人啊,包括自己家庭人类,维护自身人权,崇尚相对自由,心中博爱友人,与人为善是胸怀;家乡是个地域的概念啊,包含本地城市乡村及远方,生存权共平等,树科学发展观,和谐礼敬不可缺,一起共同奔小康;国家是个社会的组织啊,蕴含中国和邻国,有道德良知、讲公平正义、民序益俗人人守,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国家主权领土不可犯,内和融外融和共同进步必须做;世界是整个地球及宇宙啊,生命物质能量并古往今来是内涵,爱护一山一水,节约一能一量,护养一草一木,守天地星运行规律,持续协调少害综合平衡,生态文明全面进步,尊重自然是文化要求。

平民百姓须明识,风流人物要高尚,工薪白领说自觉,个人庆幸算合格。

有了人,才有了如今的人类世界,有了物质世界,才有了人类的大进化。

随着中国的改革发展,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同时也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即中国现代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在19世纪以前基本上是各自发展的,虽然汉唐以来有所交流和互相影响。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渐渐加大,大到开始改变中国文化以及中国社会的面貌,20世纪全盘西化思潮的出现是其明显的表现。

西方文化呈现出根本改变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面貌的压倒优势。

但中国传统文化并未土崩瓦解,而是顽强抵抗,在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日益暴露其不可克服的各种弊端之后,中国传统文化似乎得到了可以永远存在的理由。

就在这时,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取得了胜利,更加大了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打击。

马克思主义是作为西方文化的对立面从西方文化中产生出来的反资本主义思想体系,它在俄罗斯的胜利大大鼓舞了中国的工人阶级和先进分子,他们联合农民在中国开辟了一条由共产党和工人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并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在这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由于失去了经济、政治基础而导致了土崩瓦解,于20世纪50年代初步建立起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化。

它同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都有着本质的差别。

上世纪60、70年代苏联、中国和许多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都遇到了困难和挫折,纷纷努力通过改革运动来解决自己的问题,苏联和东欧的各国改革都失败,并导致社会主义遭受挫折,而中国的改革成功了,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同时也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即中国现代文化。

那么,在中国现代文化中,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处于怎样的关系呢?在中国现代社会中并不存在完整的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而只是存在着它们的一些因素,只有社会主义文化以其完整形态存在。

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因素,有的已融入社会主义文化中,有的游离于社会主义文化之外。

以哲学为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矛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和谐思想、知行统一思想、自强不息思想、团结统一思想等等已经过改造成为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西方哲学中的唯物主义、辩证法、分析与综合的科学方法、真善美统一思想、民主、自由、人权、博爱的思想、可持续发展思想等也是如此。

中国现代文化中还有许多因素,不是来自中西文化,而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指导下、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基础上由现代中国人创造的,成体系的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等等,其中包括许多具体内容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中国特色政治思想、文化思想等等。

此外还有许多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哲学社会科学学者的创新、文学艺术工作者创造的文艺形式和作品。

其内容非常复杂与繁多,难以一一列举。

从上面叙述的情况来看,中国现代社会文化中,社会主义文化是主流文化,它是唯一具有完整形态的有着现实经济政治基础的文化,而西方文化及其它外国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均是以文化因素存在,这样,作为主流文化的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不能不对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起指导作用,而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曾经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思想资源,今后无疑将继续成为社会主义文化的思想资源。

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好好认识一个重要问题:如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来对待中国人学思想和西方人学思想呢?概括地说,就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为指导,分析、改造和吸收中西人学思想。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一是要辨证看待中国的天人关系思想。

在这个问题上,现代的时髦观点是:肯定天人合一,否定天人相分。

认为前者是辩证的,后者是形而上学的、二元论,是生态平衡被破坏的思想根源。

我认为,第一,单讲天人合一或相分都是片面的、形而上学的,二者结合才是辩证的。

主客必须又相分,又合一,否则没有正确的认识和成功的实践。

第二,荀子讲相分,也讲合一,他说:“不利而利之,不如利而后利之之利也。

不爱而用之,不如爱而后用之之功也。

利而后利之,不如利而不利者之利也;爱而后用之,不如爱而不用者之功也。

”这是很高水平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反之,也不能说孟子没有天人相分思想。

孟子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这就是把天人分开,要人按自然规律种地。

第三,正确的天人合一离不开天人相分,正确的天人相分离不开天人合一,因为二者之间存在辨证的相互依存的关系。

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就要坚持二者的辩证统一,反对把天人相分歪曲成天人对立;反对把天人合一歪曲成天人不分。

没有合便没有分,没有分也没有合。

二是正确看待中国的人性论。

人性善恶问题争论了两千多年,影响深远,人性善的观点深入人心,至今人们有意无意间仍然采用这一观点。

但作为理论,应有清醒认识。

中国历史上无人的本质概念,人性实际就是人的本质,二者指的都是人之所以为人而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点。

可能的四种观点均出现过:人性善、人性恶、人性无善无恶、人性有善有恶。

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是:其一,本能不是人性,无所谓善恶。

其二,人性是后天的,善是人性,恶也是人性,善人恶人都是人。

法西斯行为是人的行为,不是动物的行为,所以法西斯的行为者应负责。

其三,人性是由人的本质产生的,本质最根本。

关于西学中的人的本质论。

西方人学史长期在回答人是什么,就是在揭示人的本质。

例如,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是理性的动物,人是政治的动物、社会的动物。

康德认为人的本质是知情意的统一。

费尔巴哈认为人的本质是理性和爱情。

而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实践。

这种界说是最科学的,而其余的观点都有一定道理,但都是片面的。

理性、社会性、知情意的统一、制造工具的能力、自由、使用符号的能力,都只是一些人性,能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但不是最根本的。

食欲与性欲则不是人性,而是动物本能,更不是人的本质。

所有人性都是社会实践的产物,马克思以社会实践为人的本质,抓住了最根本的东西。

亲爱的国民们,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中华名族的繁衍,为了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一起捍卫和发扬中国的优秀文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