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西欧中心论”到“全球史观”的发展

从“西欧中心论”到“全球史观”的发展

从“西欧中心论”到“全球史观”的发展侯永娟(西华师大历史文化学院,四川南充637541)内容摘要:自地理大发现以来,世界逐渐走向了一体化的进程,各地区间的交流与联系日益密切,世界历史的发展也从狭隘的以西欧为中心的论点而渐次着眼于全球的背景之下,去探讨世界各个地区的交流与互动。

全球化与一体化成为了时代潮流。

文章从不同时期对世界史的研究来论述从“世界史”到“全球史”的发展及其各个时期所具有的特征。

从而展示全球史观对于现代史学研究的重要实践意义。

关键词:世界史全球史一体化全球化地理大发现标志着世界体系开始出现,标志着世界历史的产生,而在某种程度上,它使彼此隔绝的世界各国开始建立起持久和越来越密切的联系。

地理大发现是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个分水岭,从此后世界开始进入到了近代史的发展时期,人们的视野也扩大到了全世界的背景之下。

有人说这一进程是积极的,是推动人类不断向更文明,更先进的时代前进,是文明国家对未开化国家的同化。

同样也有人对世界历史全球化提出了质疑,认为它是更先进野蛮的开始。

如果说希腊人对其他民族的称谓“野蛮人”是采用一种短兵相接的方式进行征服与占领的话,那么现代人对对待“野蛮”的方式则表现了出了更多“野蛮的行径”。

于是人类社会被卷入到了政体世界体系,于是人们开始争论——谁是全球的中心,谁是文明的先行者?早在19世纪的时候,黑格尔就提出了“西欧中心论”。

并且将“西欧中心论”理论化。

他在《历史哲学》中,用地理条件、精神、种族气质来证明他的理论。

在黑格尔看来,非洲是“不属于世界历史的部分;亚洲从来没有加入过世界历史的进程;东欧斯拉夫人没有表现出独立的因素,而唯有日耳曼人本性优越。

……日耳曼民族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日耳曼世界主要的各国是法兰西、德意志和英格兰”。

①这样以来黑格尔就为“西欧中心论”提出了一个理论基点——种族优越论。

如果说黑格尔是“西欧中心论”的理论倡导者,那么德国史学家兰克(Leopold Ranke)就是“西欧中心论”的这一理论的实践者。

他认为“欧洲,确切的说是西欧的民族是全部世界历史的主流或者主体,是支配世界的中枢,而其他的民族,包括东欧的斯拉夫人,马扎尔人以及欧洲以外的土耳其人等,不过是世界历史的附属物。

”②他在1848年出版的《拉丁民族和条顿民族的历史》一书的序言中曾写道:“日耳曼民族和日耳曼——拉丁民族后裔的历史是全部近代历史的中心”;“这些民族……构成全部近代史的基础。

”黑格尔和兰克的西欧中心的思想,为近代世界带来了极端的思想倾向,后来的军国主义、法西斯独裁主义的出现,都是受了这些理论的影响。

他们所谓“落后种族及国家”的改进,使世界掀起了一轮新的浪潮。

19世纪下半期,欧洲殖民主义国家已经将世界瓜分完毕,明确的全球地理概念已经形成,而此时的兰克竟然置欧洲之外其他地区的历史于不顾,还美其名曰在编写《世界史》,这样的世界史视野与比他早一个世纪的伏尔泰相比显然大大倒退了。

伏尔泰(1694—1778)的《风俗论———论各民族的精神与风俗以及自查理曼至路易十三的历史》虽然不是严格的世界通史,但他的笔锋却触及了整个世界。

他对东方情有独钟,因为“东方是一切艺术的摇篮,东方给了西方一切。

而且要研究这个世界如何一步步走向文明的进程,就必须从东方国家开始,然后到西方国家,而第一个应该首先注意的就是中国”。

③中国的形象在伏尔泰的眼里不仅比较清晰,而且特别伟大,令其赞不绝口。

中国的形象在伏尔泰的描写中,虽然有不乏失实与溢美之处,但如此较为详细地向欧洲人介绍中国的历史和文明,并将其纳入世界“各民族”之中,这在西方世界史的著述中是非常新颖的。

而且伏尔泰还对他所知道的欧洲之外的世界及其他各地,特别是东亚、非洲、美洲等地区的民族、历史、地理、宗教、风俗等都尽可能地做了介绍。

应该说,伏尔泰不仅是近代文化史或文明史的创始人,而且是整体世界史的奠基者。

但是总的来说,这一时期是以“欧洲中心论”为主导的。

例如斯塔夫理阿诺斯断言:“从全球观点出发,近代的欧洲事实上是全球变化的动力。

”④雷诺(Robert S.Reyond)说,自14世纪以来,人类历史的话题就已经是“欧洲的出现,欧洲成为所有民族经济和社会的领航,驾驶员、劝服者、整形者、营造者。

⑤”在这一时期,历史学家普遍的将世界史作为历史学科的一个分支,虽然它与其他的分科有明显的区分,但是世界史和国别史的界限却很模糊,人们甚至以为将各个国家的历史加以整合就是世界史,而史学家对于世界史与国别史的区分似乎也并不是很热衷,直到20世纪以来,更确切的说是直到现当代以来,世界史开始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

列宁说:“世界历史是个整体,而各民族是他‘器官’⑥”,这个形象的比喻恰如其分的将世界与国家的关系区分开来。

从范围上来说,世界是一个包括全球范围的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一个世界性的唯一体系或者说世界性的“大社会”历史。

而国别史是限于人类社会历史的一个局部,是各个国家在各自一定的范围的相对独立的历史发展。

而从其社会内容来看,一个国家的社会性质是单一的,完全可以用社会发展史的标准来确定;世界体系或世界性的‘大社会’则不同,它到目前和相当长久的将来,都同时包括有不同类型即不同性质的社会。

从历史进程的阶段性来看,国别史可以用社会形态原理来进行划分,而世界史的阶段性划分要考虑世界体系或“大社会”的演变阶段性,同时占支配地位的社会的更迭也是应该考虑的因素。

世界发展到了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的时候,以欧洲资本主义国家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这使世界各部分紧密相联,成为一个有机政体,这使人类历史的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战略力量的对比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雅尔塔体系的建立使世界走向两极格局,世界不再以欧洲为中心,而转向了非欧地区,战后欧洲在美国支援下重建和繁荣,为了抵制美国控制,逐渐走向了一体化的趋势;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纷纷建立新的独立国家,世界殖民体系瓦解。

国际的政治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在这样的一种大趋势下,以欧洲为中心的发展态势,和旧的“西方中心论”的历史观已不再适合历史发展的潮流。

于是就要求人们以一种新的视角,新的理论方法去研究世界,解读世界史。

正是在这样一个复杂的国际背景下,全球史观得以产生。

其实早在19世纪时,德国历史学家施罗多德(August Ludwig Von Schlozer,1735--1809)就在其著作《世界史》中提出了“一切已知时期、国家和重要事件。

”“研究世界史就是要从地球和人类最重要的变化之间的关系的角度进行思维,其目的在于对二者都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这似乎是全球史观的萌芽。

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世界一体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以全球性观点研究世界史就显得尤为迫切。

英国当代史学家巴勒克拉夫适时的指出“主要从西欧观点来解释事件已经不够了,我们必须尝试采用更广阔的世界史观点。

⑦”巴勒克拉夫呼吁人们“跳出欧洲,跳出西方,将视线投射到所有的地区和所有的时代。

”在1976年出版的《当代史学主要趋势》一书中,他明确提出了“全球史观”的概念,他指出“认识到需要建立全球的历史观——即超越民族和地区的界限,理解整个世界的历史观——是当前的主要特征之一”⑧所以从全球视野和不同文明的互动与交流这样一种角度去解读历史的史学研究方法,为世界史增添了新的思路与活力,它围绕跨文化交流与传播。

大范围的经济与社会史、大范围的环境与生态史、自然史与人类史的互动等主题来展开论述。

从全球的范围去思考人类生存的环境。

美国历史学家,全球史观的代表人物威廉·麦克尼尔的《瘟疫与人》即是从瘟疫、传染病学的角度,探讨了其在人类历史上的变迁和其在文明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

这一传播历史正是人类一步步走向联合与交流的过程。

而作为新全球史的代表的杰明·本特利在他的《新全球史》中,以新颖的全球史观,完全超越了西方中心论,揭示了人类社会不同传统之间的紧密联系。

在书中,本特利认为由新航路开辟的商业交流并非是全球网络的唯一结果。

粮食作用、牲畜品种、病菌与人类移民也同样漂洋过海极大的影响着全世界的各个社会。

农作物的移植和牲畜的传播改善了人类的营养状况,增加了东半球的人口。

外来的病原体引发的传染病使美洲和太平洋岛屿上的土著人口大量减少。

大量移民和人类群体的迁移改变了美洲的社会文化图景,加速了世界人民的融合。

欧洲的航海探险、远洋贸易网络以及哥伦布交换使得世界各地区相互依存,推动了全球一体化进程。

⑨而在本特利和赫伯特·齐格勒共同编写的世界通史性教材《传统与碰撞》中,提到“当代全球性重构”起始于1914年欧洲帝国主义战争的爆发。

当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创伤未平之时经济的大萧条又泛起,这引发了全球性冲突再起,二战便应运而生。

第二次世界大战标志着欧洲列强政治和经济的衰落,也带来当代世界第二次阵营重组。

二战后冷战即时开始以及欧洲殖民帝国崩溃,导致世界在20世纪下半叶改组。

欧洲失去了国际舞台上的主导地位,美国及其盟国和苏联及其伙伴上升为世界新的两极,两者间意识形态方面的争斗造成一系列新的全球性变化,并影响着世界各国的经济体系、政治体系和外交关系。

⑩冷战和非殖民化重新构建了20世纪后期和21世纪初的世界。

与此同时,其他重要因素也在发挥作用,例如全球化。

技术进步开始打破传统的政治、社会和经济藩篱,推动着全球化的进程,信息、通讯和交通的改进大大方便了人员、疾病、文化等等跨政治和地理疆界的活动。

在这个日益相互依赖的世界上,处理各种全球性的课题,例如人权、妇女平等和环境保护等等,都越来越需要国际性的合作,而更大程度上的全球性整合又将催生共同的经济、政治利益和文化价值观。

1998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确定2001年为“各种文明之间对话年”,提出要加强世界上各种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和交流,保持文化的多元化,加深各国、各地区人民的相互理解,以消除对和平的威胁,共同合作解决一些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全球性问题。

但是本特利和齐格勒也提醒人们注意那些旨在保护和弘扬特定文化传统和政治认同的势力,以及它们对全球化进程和结果的挑战。

参考文献:①黑格尔著,王造时译:《历史哲学》[M].三联书店,1956年②夏诚著,《近代史整体观》[M].成都出版社,1990年③伏尔泰著,梁守锵译:《风俗论》上册[M].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201,206页④Stavrianos LS.The world since 1500,2nd,EnglewoodCliffs:Prentice—Hall,1971:preface⑤Reyonld R.S.Europe Emerge,madison:wisconsin,Vninersity Press.1970⑥列宁著《黑格尔“历史学讲演录”一书摘要》[M].《列宁全集》第38卷⑦郑扬:《全球化不同社会之间的互动与交流》[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9月⑧巴勒克拉夫:《当代主要史学趋势》[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7年⑨杰明·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著,魏凤莲、张颖、白玉广译《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M].(Tradition &Encounters:A Global Perspective on the Past),北京大学出版社(第三版)2007年⑩徐洛:《从全球视角观察人类的过去——杰明·本特利的全球史思想和治史实践》[J].首都师范大学报(社会科学报)2008年第3期The Development From “Western Europe theory” to “Global theory”Hou Yongjuan(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Sichuan Nanchong 637000)Absrict:Since the geographical discovery, the world gradually since the integration process, the interval of all communication and to increasingly close, the development of world history from the narrow of western as the center of the arguments of on one global context, to discuss the world all regions exchanges and interaction. Globalization and integration become the trend of The Times. This article from the different period of world history study in this paper discusses from the "world history" to "global"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and that are characteristic of each period. Showing in the modern history of the world history research of the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Key words: Word history global history globalization。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