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工作沉浸述评及展望

工作沉浸述评及展望

2012年第21期科技管理研究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2012No.21收稿日期:2012-06-04,修回日期:2012-10-10doi :10.3969/j.issn.1000-7695.2012.21.034工作沉浸研究述评及展望祝丽怜1,陈志霞2(1.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2.公共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4)摘要:工作沉浸是指个体在工作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短时间的高峰体验,主要由专注、工作享受、内在工作动机三个核心要素所构成。

目前使用较多的相关测量工具主要是Bakker 工作沉浸量表。

工作沉浸的影响因素主要涉及工作特征、工作资源及相关工作态度等方面,其结果变量主要涉及工作绩效、离职倾向和积极情绪等因素。

未来研究主要应在工作沉浸构成要素及其内在机制、测量工具的本土化、研究方法的多样性等方面开展更多工作。

关键词:工作沉浸;内在工作动机;工作资源;工作绩效中图分类号:F272.92;F272.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95(2012)21-0151-04Review and Prospect of Work -related FlowZHU Lilian ,CHEN Zhixia(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430074,China )Abstract :Work -related flow is a short -term peak experience at work that is characterized by absorption ,work enjoy-ment and intrinsic work motivation.The measurement instrument mainly used is the Work -related Flow Inventory (WOLF )which is generated by Bakker.The affecting factors include work characteristics and work resources and related working attitude.Its consequence variables involve job performance and so on.An avenue for future research on flow is to examine internal mechanism of three elements.Second ,it will be relevant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ork -re-lated flow and work engagement.Third ,the culture adoption of measurement methods is relavant.Fourth ,the diversity of research methods should be used.Finally ,the internal psychological mechanism research is still to be further developed ,as well as the specific concerned with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and related mechanism research.Key words :work -related flow ;intrinsic work motivation ;job resource ;job performance1研究背景20世纪7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Csikszentmihalyi 通过对科学家、作曲家、作家以及运动员的研究发现,当从事一种可控而富有挑战性的活动且需要一定的技能、受内在动机驱使时,人们会产生一种独特的狂喜状态,感受到一种“流动”的存在和幸福生活的美好体验,这种状态就是“沉浸(flow ,又译作心流、富乐、沉醉感等)”[1]。

沉浸是积极心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国外学者针对日常生活、工作、休闲、运动、学习、人际交往、艺术创作和网络虚拟空间等诸多领域的沉浸体验进行了大量的研究[2-5]。

Csikszentmihalyi 和LeFevre 的研究发现,大多数沉浸或畅快体验都来自工作而不是自由休闲活动,人们在有责任的活动中往往比在无责任的活动中会更多地体验到沉浸感[4]。

Schallberger 和Pfister 也认为,沉浸主要由高积极性活动体验构成,这种体验更多发生在工作中而不是休闲活动中[6]。

Rheinberg 等的研究也发现,工作中沉浸体验分数较高,而休闲时间中快乐/满意的分数比较高[7]。

2工作沉浸的内涵结构及测量2.1工作沉浸的内涵和结构根据Csikszentmihalyi 的定义,沉浸也称为乐观体验(optimal experience ),是指个体专注于活动时,由内在快乐所引发的被活动深深吸引的状态,是一种自然发生的、完全投入到所参与活动或任务中的、自我享受的特殊状态[8]。

该心理状态具有以下九个特征[9]:①挑战和技能平衡;②行动-意识融合;③目标清晰;④反馈明确;⑤高度专注;⑥控制感;⑦自我意识消失;⑧时间转换;⑨自带目的性。

一般来说,在各种不同类型的活动中当人们意识到情境的挑战性恰好与自身能力之间达到平衡状态时,沉浸体验都可能出现。

Jackson 和Marsh 把该理论引入到运动心理学领域,并将其界定为一种最佳乐观体验,即运动员全身心投入到一项任务中并创造出发挥最佳运动水平的意识状态[10]。

2005年Bakker 正式把沉浸的概念引入组织行为祝丽怜等:工作沉浸研究述评及展望领域,关注员工工作中特殊的沉浸体验,对工作沉浸(work-related flow或flow at work)的概念进行了专门界定[5]。

根据他的界定,工作沉浸是指个体在工作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短时间的高峰体验,主要由以下三个核心要素所构成:专注(absorption);工作享受(work enjoyment);内在工作动机(intrinsic work motivation)。

专注是指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状态,个体全神贯注投入到工作中,忘记了周围其他所有事物;享受工作和感到快乐的员工对工作生活质量具有非常积极的判断,这种享受和快乐是对沉浸体验的认知和情感评价的结果;内在工作动机则是指工作中愉悦和满意的内在体验,驱使个体持续对工作产生兴趣并投入其中。

2.2工作沉浸的测量目前沉浸体验的测量方法主要有心理体验抽样法和问卷法。

心理体验抽样法属于自我报告法的一种。

它要求被试随身携带一个电子传呼机或者带闹铃的手表,每天电子传呼机或者手表会以随机的时间间隔发出响声。

听到声音后,被试需要马上填写一份有关沉浸体验的简短自陈量表。

实验一般持续一周。

这种方法可以及时地跟踪个体的瞬间体验以及一天中沉浸状态的变化,获得有价值的一手资料[8]。

早期研究者开发的沉浸量表主要有Csikszentimi-halyi编制的沉浸状态问卷和Jackson及其同事共同编制的状态沉浸量表(Flow State Scale,FSS)以及特质沉浸量表(Dispositional Flow Scale,DFS),这些量表都是以上文所提到的沉浸九个特征为基础发展而来的。

状态沉浸量表和特质沉浸量表是对体育运动情境中沉浸状态测量的多维度量表,实现了对体育运动领域沉浸状态心理特征的有效测量。

2002年,Jackson对量表进行修订,形成了简化版的《沉浸量表-2》。

国内学者2010年对《简化状态沉浸量表》和《简化特质沉浸量表》进行了中文版修订[11],并且对中文版量表在中国的适应性进行了探讨[12]。

数据显示,中文版沉浸量表(FSS)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值得推广试用。

随后Bakker在其他领域对沉浸研究的基础上,概括出工作沉浸的三个主要核心维度,编制了工作沉浸量表(The Work—related Flow Inventory,WOLF)[13]。

该量表包括专注、工作享受、内在工作动机三个分量表13个项目,信度系数分别为0.75 0.86,0.88 0.96,0.63 0.82。

目前在组织行为领域研究工作场所的员工沉浸体验基本上都使用WOLF,但该量表目前还没有进行本土化修订。

3工作沉浸的影响因素工作沉浸前因变量的相关研究主要涉及工作挑战与技能平衡、工作特征、工作资源、领导方式以及个人特质等方面。

3.1工作挑战与技能四通道模型根据Csikszentmihali的研究,工作沉浸的产生跟工作挑战性与技能水平之间的平衡度密切相关。

Csikszentmihalyi建立的四通道模型认为,只有当挑战与技能都处于高水平的时候,人们才会产生沉浸体验。

如果是低技能、低挑战,人们体验到冷漠;面对的活动如果属于高挑战、低技能时,人们会有焦虑体验;而面对低水平挑战、自身具有中等程度的技能时,则会觉得没兴趣、无聊。

在工作场所,当工作要求与专业技能相平衡且都处于高水平的时候,员工就会产生工作沉浸体验。

3.2工作特征Hackman和Oldham提出的工作特征模型(Job Characteristics Model,JCM)认为,工作的内在价值和潜在动力取决于五个基本要素:技能多样性、工作完整性、重要性、自主性以及反馈性。

Tsung-hsien Kuo和Li-an Ho的研究表明工作特征对工作沉浸有显著的直接影响[14]。

同时,Demerouti指出激励性的工作特征与工作沉浸显著正相关,可以预测沉浸的产生[15]。

Nielsen和Cleal的实证研究发现,某些工作活动(如头脑风暴、计划、问题解决以及评估)和短暂的沉浸状态相联系,但是某些工作特征(如角色清晰度、认知需求)却不能预测工作沉浸的发生[16]。

3.3工作资源工作要求-资源模型(Job Demand-Resource model,JD-R)的基本前提是工作资源是员工动力的关键因素之一。

模型认为,工作资源是指可以帮助员工处理工作需求、增强员工的学习和发展或者是达到工作目标的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或者组织的因素。

工作资源引发动机过程,进而促进福利和绩效。

Makikangas等的研究证实,工作资源如绩效反馈、技能多样性以及管理培训的确能促进工作动机、工作投入和工作绩效[17]。

Bakker的研究发现工作资源(自主性、绩效反馈、社会支持和管理培训)通过教师的沉浸体验和学生的沉浸体验相关[5],而且自主性、社会支持以及专业发展机会和工作沉浸积极相关[1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