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导论,参考第42页)1.人类认识社会的主要方式有哪些?其内涵和特征是怎样的?人类认识社会的五种方式:——神话传说神话传说的内涵:是原始社会人们认识社会的基本形式,是远古人们认识自然、社会和自身的精神产品,是人类对社会认识的初级阶段。
那时的人类从自然界分化出来不久,认识能力很低,主要是借助于原始思维对社会进行认知,其认识成果通过集体表象得以表达,以“讲故事”等方式流传。
神话传说的特点:第一,人类运用原始思维方式对社会进行认识,初步具备了在观念中把自己与对象区别开来并把自己与人的类存在联系起来的能力,进而在观念中创造出理想世界和理想人物,具有极度的夸张性、再造性和超现实性。
第二,神话传说常常通过“集体表象”得以表达。
(集体表象:是在原始集体中为全体成员所共有的一种相对稳定的认识倾向或解释方式。
这种方式世代相传,先于个人而存在,对每一个成员的认识活动发生深刻影响,并引导原始居民以一种神秘的眼光感知、思考世界,从而引起该集体中的每一个成员对有关客体产生尊重、恐惧、崇拜等情感。
)第三,神话传说常常以“讲故事”的方式流传。
神话传说的局限性:很难传播那些广泛性、复杂性和精确性的知识。
特别是由于个体表达能力限制,传播过程中容易出现失真,以讹传讹。
——以史为鉴以史为鉴内涵:就是人类以自身的历史发展和历史经验作为认识社会和自我的参照系;其目的是为了理解现实、调节行为、创造未来。
这种方法是人们认识社会和自我认识的第一种自觉形式。
以史为鉴的特点:第一,人类在自身的历史活动及其结果中找到了反观自我和现实的镜子,意味着人类已经不仅能够把“主我”与“客我”区别开来,而且把“现实中的我”与“历史上的我”既区别开来,又联系起来。
第二,表明了人们对自己活动结果的关注:现实的结果都是历史活动造成的,不仅物质生产如此,社会的政治、思想、文化生活也如此。
正是源于对历史发展过程中诸多“结果”的把握,人们逐步形成了稳定的“历史意识”。
以史为鉴的缺点: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表现出某种命定论的色彩或英雄史观、循环史观的特征。
——理性求知理性求知内涵:即以人类理性为根据和尺度,去理解和评价社会历史与现实,并进一步在观念中构建和创造社会的未来。
这是发生在文艺复兴和思想启蒙运动过程中的,与中世纪神学和经典诠释相对立的资产阶级的思想武器。
理性求知的特点:第一,要求对历史和现实进行理性批判。
强调人类必须从其内在合理性的要求出发并以其为尺度,去科学评价历史中发生的一切和现实社会状态,揭示其合理性并加以褒扬,暴露其反理性并无情鞭挞。
第二,要求对未来进行理性建构。
资产阶级思想家在对封建主义、宗法观念、神学目的论等进行深入批判的同时,也力求以理性为基本原则去构建资本主义的“理性王国”。
自由、平等、博爱、公平、正义、人权等,既是批判封建主义的基本尺度,也是构建资本主义王国的基本原则,整个资本主义制度不过应是这种原则的现实化、对象化、组织化。
而各种空想社会主义思潮的不断出现,也正是这一理性批判的结果。
从乌托邦到“太阳城”,从实业制度、协作制度到“共产主义移民区”,都是空想社会主义对未来社会的“理性认识”。
——实证方式实证:即可检验、可证实,是近代经典自然科学最本质的规定和要求。
实证方法的核心:认为任何一种观察、陈述或假说,只有得到足够充分的实证材料或实验结果的支持,才能被认为是科学的。
实证科学的基本内涵:精确性、确定性、可重复性实证认识的缺陷是:否定或拒斥本体论研究的必要性,主张所谓科学只问“是什么”,不必问“为什么”。
——非理性方式非理性方式:理性的过度张扬导致了非理性因素的忽视和压抑,引起了人们对于人的情感。
意志、欲望和个性等非理性因素的关注,这为社会生活和社会人认识中非理性认识方式的产生提供了可能。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革命变革?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的各种社会认识和社会理论,在总体是唯心主义的,陷入了唯心史观。
原因在于生产规模的狭小、阶级立场的局限。
马克思主义主张,研究社会历史必须研究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并根据这种物质生活条件说明政治、法律、美学、哲学、宗教等观点,即用社会存在去解释社会意识,而不是相反。
这样,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创立了。
唯物史观为研究社会历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在社会历史研究中实现了革命性的革命。
第一,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近代德国古典哲学的积极成果,创立了实践的、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
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第二,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积极成果,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英国古典经济学研究了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规律,探索了劳动、分工等,分析了资本主义各主要阶级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在这个基础上创立了剩余价值论。
第三,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了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积极成果,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空想社会主义又称乌托邦社会主义,它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矛盾和罪恶,指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非正义性、不合理性,指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提出了未来社会主义的理想。
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空想社会主义的积极成果,把它奠定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
第四,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了法国复辟时期历史理论的积极成果。
法国复辟时期的历史理论对阶级斗争进行了历史考察,初步揭示了阶级斗争和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
3.如何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作为社会科学方法论具有真理性、科学性,因而我们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都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⑴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指导地位首先,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具有严格的科学性和意识形态的先进性。
其次,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极具综合性,是社会科学发展史上一种科学而完备的方法论。
⑵正确对待当代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过程中,还要坚持辩证法以联系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和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都是社会科学方法论,在这个过程中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指导地位,同时对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进行正确的评价与借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发展自身。
⑶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首先,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开放的科学体系,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科学本性。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思想理论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有其现实的对象性基础和实践性条件,而对象世界、人的实践都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要想保持并发展理论的真理性和科学性,就必须使其与对象的发展演变保持同步的更新。
第二,当代社会实践和现实为开放性提供了现实基础。
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开放性,最关键的就是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本原则。
第三,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工作者应有的精神状态。
理论工作者要勇于和善于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地自我批判、自我更新、自我发展、自我超越。
4.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原则有哪些?请简要说出它们的内涵和特征。
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整体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具体性原则、发展性原则。
(1)客观性原则要求我们坚持认识论的实践标准,历史观的生产力标准和价值观的人民利益标准,反对任何形式的主观主义。
(2)整体性原则要求我们正确认识自然与社会的关系,把对社会的研究纳入自然——社会的大系统中加以考察,赋予社会认识活动以宏大的历史背景;要求我们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以现实活动着的个人为出出发点,去把握社会的总体运动和结构;把各个分散的、零碎的社会现象看作社会总体运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各种社会要素的有序联系中揭示社会有机体的内在组织结构,特别要着力揭示生产方式在社会系统演变中的决定作用。
(3)主体性原则即承认、重视并坚持主体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原则。
该原则具有三个要求:要求我们充分承认人在社会活动和历史进步中的主体地位,善于揭示人类活动的主体效应;要求我们对主体作具体分析,不要陷入群体主体和个体主体两个极端,更不要割裂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要求我们认识到主体的权力和责任的统一性。
(4)具体性原则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是客观性原则的进一步深化。
要求我们分析任何一个深化问题,都要把它放在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对任何社会现象都应当从其内在性质、空间范围和时间特性等方面进行具体的考察,做出定性、定量和定时的分析与判断,从与其他事物各种联系中获得对于特定社会事件的具体了解和掌握。
在阶级社会和有阶级存在的社会中,要着力分析各阶级、阶层之间具体的阶级利益和阶级关系,揭示阶级社会的特殊矛盾结构和阶级斗争的客观规律,探寻不同阶级、阶层在经济上的不同地位,用以解释他们在社会政治权力和思想文化上的差异及对立。
(5)发展性原则要求我们善于在静态的研究中发现其动态因素,回答稳定状态下出现的新问题;要求我们善于研究社会怎样从一种稳定状态而通向另一种新的更高稳定状态的条件、途径等;要求我们在认识社会时,将那些处于相对静止、相对独立的各种社会现象和社会要素按照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的动态发展机制来进行观察,从内部矛盾和外部冲突的交互作用中理解社会机体的活动、变幻与发展,在相互交织的状态和影响中把握事物本质的存在属性和活动规律。
第二讲(第一章,参考第81页)5.为什么说社会科学研究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问题是时代的声音。
理论研究归根到底是对问题的研究。
离开了问题便不可能有真正的社会科学。
社会科学研究的这一特点,要求社会科学研究活动和社会科学研究主体必须坚持以问题为中心,始终饱含强烈的问题意识。
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这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这句话也应用于社会科学。
强烈的问题意识,首先表现在善于提出问题。
如果问题本身没有什么意义,甚至是一个伪问题,那么,而后的全部研究都会变得没有什么价值。
社会科学研究的全部奥秘正在于以“问题”为中心。
围绕问题而发展是社会科学发展的内在逻辑。
6.社会科学研究为什么不能停留在实践经验的水平上?社会科学研究要重视实践经验,但不是停留于经验,而是要通过对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发现真理性、规律性的认识,在个别中找到一般,在特殊中寻求普遍。
这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本质所在。
科学理论是规律性的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不是停留在现象层面,是理性的认识不是简单的感觉经验,是观点的表达不是材料的简单概括。
实践经验就是对现象的感性认识,而没有从现象中获得对事物本质的理性认识。
社会科学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就是对实践经验的概括、总结和提升的过程,就是超越经验、“向现实本身去寻求思想”的过程,就是从经验中发现规律、从现象中把握本质、从材料中引出观点的过程,就是从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