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北京奥运会场馆建设发展奥运会场馆建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因素。
一与城市整体来相协调。
北京奥运会场馆建设的自主创新有三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加强科技创新,建设精品奥运工程。
在整个奥运场馆建设当中有三个方面是非常重要的,这就是奥运场馆建设的结构问题、安全问题和绿色环保问题。
比如说在国家体育场、国家游泳中心、国家体育馆、北京工业大学的羽毛球馆、北京大学的乒乓球馆都采取了钢结构的结构,钢结构场馆建设用钢近吨。
在这些方面,一个是在钢结构,因为场馆的造型复杂,变得结构复杂,并且是大跨度15万,这些在工程建筑当中都是很重要,也是很难做到的,在一系列的工程制作过程中,在钢结构的设计、制作、安装、检测等技术方面,都有了很多突破。
在结构方面,我们想做到这些以后,可能还有一个大家想到的问题,就是安全问题,因为钢会有变形,变形以后会有安全问题,这些场馆在今后过程中,如何保障安全的,形成了一整套从建设到现在的使用,到未来遇到突发事情的全部系列的监测技术,都已经全面地落实。
比方想到了地震,想到了雷击,我这些运动场馆都是地震震不垮,雷电击不毁的。
在钢结构的工程当中,说到第三个方面就是钢了,奥运场馆特别是鸟巢体育场所使用的建筑材料,过去都是少量用在工程机械上,强而韧的钢,现在经过创新研究,已经由中国的炼钢企业生产出来,并全面得以应用。
在这个建设的过程,因为体育建筑的发展也促使了我国其他的行业的发展,大量的提高了中国科技的进步,展示了个高科技的一个新的平台。
第二方面就是在奥运场馆建设过程中,大量使用绿色环保节能的技术。
一个方面是能源的使用,大量的使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第二个方面在使用新材料方面,更着重重视了节能、环保。
就连铺在地上的砖都充分考虑到雨水的渗透性。
奥林匹克中心区的交通将全面实现“零排放”。
此时此刻,即将投入使用的这一批环保车的交接仪式正在进行当中。
在北京奥运会中,提倡的是“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绿色奥运”,在这些建筑的方面,都体现了“绿色奥运”这一口号,“鸟巢”是北京2008年奥运会场馆的代表,它在设计、施工和运行中所体现的“绿色奥运”理念,正是所有北京奥运场馆的共同追求。
在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3万平方米的屋顶可以把雨水100%的收集,雨水收集系统一年收集的雨水量相当于100户居民一年的用水量。
膜结构等相关技术使自然光能得到充分利用,现在平均每天9.9小时使用自然光,省电效果显著。
在中国农业大学体育馆,阶梯状房顶高低错落,各层之间都是可以开合的玻璃天窗。
无论是采光还是通风,都可以通过顶部400多个分层排列的天窗完成。
不用借助辅助光源,馆内亮度已足够满足大多数活动的需要。
在奥运村居住区,42栋楼房都采用了绿色空调系统,即再生水源热泵系统,提取污水处理厂的二级出水(再生水)中的温度,为奥运村提供冬季供暖和夏季制冷,每年可节约燃煤数千吨,减少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
在奥运会射击馆,双层幕墙之间安装了温度感应装置,可以根据温度的变化,使外界的冷风和热风与室内空气进行交换,实现自然通风对流。
有了这套系统,射击馆就可随季节调节室内温度,减少了空调制冷和取暖的耗能。
在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智能化浇灌系统可以将土壤水分、植物生长、蒸发、蒸腾等各种环境信息反馈给中央计算机,比手动或半自动灌溉节约一半用水量。
在青岛奥帆中心,海水源热泵空调系统利用温度相对稳定的海水作为冷热源,为媒体中心提供制冷、供暖和生活热水所需冷热量……第三方面,通过科技创新的实践,坚持“以人为本”,丰富“人文奥运”的内涵。
在整个工程建设当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在规划设计中贯穿并借鉴了人文关怀的理念。
建设当中都严格执行了无障碍设施建设的国家和北京市的地方标准。
在场馆建设和配套设施过程中,也更注意符合运动项目的要求。
在符合运动项目的总体要求下,还要同时兼顾运动员乃至观众观赏的舒适性。
二、体育设施的空间模式的分散与集中相结合北京奥运会场馆地址的选建地点,从项目数量来看,北京奥运会场馆是最多的,新建和大面积翻修场馆最多,比赛计划使用馆36个,其中北京地区31个,其他地区有5个。
北京地区新建场馆12个,改建11个,临时建场馆8个,并有45个独立训练场馆,奥运村,媒体村,国际广播中心等相关7个设施。
北京奥运会场馆整体布局为“一个中心,四个区域”一个中心是奥林匹克公园,四个区域分别是东部社区,西部社区,大学区,北部风景旅游区。
京外地5 个地区,也是随着北京城附近发展城市,天津体育场,河北秦皇岛体育场,青岛的国际帆船中心,沈阳五里河体育场,上海体育场,所有场馆都是以分散与集中结合。
三体育设施的建设可持续发展问题漫步顺义奥林匹克水上公园,但见蓝天白云映衬下,波光粼粼,水清如泉,水域四周环绕着郁郁葱葱的旱柳、洋槐、油松,两岸荒滩被草坪、彩叶植物和花卉覆盖。
这个承担着奥运会赛艇、皮划艇等比赛项目的场馆水面面积约64万平方米,绿地面积约58万平方米,绿化率超过82%。
原来的荒河滩变成了“天然绿色氧吧”。
北京市“2008”工程建设指挥部顾问万嗣铨充满信心地说,“绿色奥运”贯穿了北京奥运场馆规划、设计、施工、验收、运行等每个环节。
水的循环利用是奥运场馆建设中的得意之笔。
国家体育场“鸟巢”在设计中就充分考虑了雨洪利用,收集、处理后的雨水发挥了比赛场馆草坪灌溉、空调水冷却、冲厕、绿化、消防等9类用途,年均节水近6万吨。
新能源的广泛使用是绿色奥运一个夺目的亮点。
奥运村建设了一个6000平方米的太阳能光热系统,利用太阳能,奥运会期间将为16000多名运动员提供洗浴热水,奥运会后将供应这一地区2000余户居民的生活热水需求。
在“绿色”场馆背后,北京对城市未来发展的思虑更深远:将筹办奥运与整个城市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结合起来,以绿色奥运为契机与示范,大幅度提高首都环境质量,建设宜居城市。
在北京,一东一西有两家著名企业令人关注。
东边,运营47年、供气比例曾占北京市供气总量80%以上的北京炼焦化学厂进入停产程序。
企业全面停产后,每年能为北京市减少煤炭消耗296万吨;西边,被称为世界钢铁史上最大搬迁工程的首钢向河北曹妃甸迁移已经启动,今年底北京地区将压产400万吨。
首钢搬迁完成后每年可减少用水5000多万立方米,相当于25个昆明湖。
关、停、搬、调,所有这些既着眼于“绿色奥运”,更超越“绿色奥运”。
立足于此,北京既坚决治污,也执著造绿。
空气变得清新。
1998年以来,北京连续10年分13个阶段实施200多项大气环境治理措施,大气环境质量连续8年得到改善。
2006年,市区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已由1998年的100天增加到241天;绿水开始长流。
北京一方面加快污水处理厂建设,另一方面在城区加快实施雨污分流。
到2007年底,六环以内河道可基本治理完成,达到水清、岸绿、流畅,实现绿水绕京城的目标;更加郁郁葱葱。
山区、平原、城市绿化隔离地区三道绿色生态屏障基本形成,全市林木覆盖率达到51%,生态环境明显改观。
更重要的变化是,“绿色奥运”向人们传递着一个理念,那就是要提倡和养成一种理性健康的生活方式。
北京市长王岐山说,“绿色奥运”不仅是对国际社会的承诺,更是北京对人与自然、城市与环境和谐的探索,对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追求。
四、体育设施考虑经济效益,走社会化、现代化的道路。
抓住机遇,于世纪之初在我国成功举办奥运会,对突破制约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化的发展提供契机,拓展体育本体事业。
成功举办奥运会能够推动体育相关产业加快发展。
一方面,举办奥运会必将投巨资兴建一大批场馆设施,从而产生扩张内需的“乘数效应”。
另一方面,举办奥运会会给我国体育彩票业发展带来良机。
此外,举办奥运会还将填补我国体育传媒产业的空白。
再次,在成功举办奥运会的推动下,众多的体育俱乐部呼之欲出,将迅速壮大会员队伍,有助于解决社会就业问题。
同时,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也将带动体育系统自办各类服务业的发展。
更新体育教育观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将单纯的技能培养转变为全方位的运动与组织并重的综合型体育教育,为我们的体育产业化发展培养良好的人才基础。
从教育体制、教学结构等方向进行深刻改革;将公共体育管理、体育产业运作和体育教学结合起来,培养知识型的运动员和技能型的管理者,为体育产业的发展壮大打下良好的人才基础。
五、体育设施重视新技术在北京奥运会的场馆建设中,无论是在环保中、节能,高科技西都是一个新技术。
在众多的北京奥运会场馆中,作为北京奥运会主会场的国家体育场——“鸟巢”无疑是最引人注目的。
这个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钢结构体育场,因为工程几乎涉及了当今世界建筑界的所有高难课题,国际建筑界甚至将“鸟巢”工程比喻为“科技巨人”。
“鸟巢”的建设,从结构设计到新型材料,从施工工艺到质量检测,在建筑工艺上采用了大量新技术和自主创新成果,广泛使用了雨洪利用、地热利用、太阳能等技术。
“鸟巢”用高科技编织了一副坚实的灰色钢网,编制成一个可以容纳10万人的体育场。
国家体育馆设计安装了100千瓦太阳能光伏发电工程,太阳能电池板分别安装在屋顶天窗、玻璃幕墙上,不仅具有为建筑物遮阳、采光、挡雨的维护结构功能,而且日均发电量超过200千瓦时,可为15000平方米的地下车库提供充足的照明电力。
其光伏电池板与雄伟的建筑外观融为一体,直观地向公众展示了太阳能光电利用技术。
此外,国家体育馆将首钢的8万吨钢渣变废为宝进行地基回填;中国农业大学的阶梯式屋顶天窗可以省下一大笔电费;北京科技大学体育馆的采光“气球”,收集并储存室外光线,实现了日间采光照明的“零耗能”。
69项能源新技术在奥运场馆成功应用,绿色能源为奥运能源保障和城市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费对环境的影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上是从几个方面来分析北京奥运会场馆建设的一些各方面考虑的因素,在种种的看来,北京奥运会是中国在体育建筑上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它标志着中国的体育建筑一个飞跃、跨时代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建设。
(注: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
请预览后才下载,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