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名教师都应该是一名德育工作者
学校德育需要全体教师的参与,仅凭班主任很难解决德育实效性的问题。
每所学校都设有专门从事学生德育工作的处室:教育处、德育处或政教处等等,但这几个、十几个专职德育工作者相比上千人的学生队伍就显得非常渺小了,想做到覆盖到学生个体就显得困难。
其次,学校德育一定要有时效性,错过最佳的时间,德育效果就难以保证。
而在现实教育活动中,德育工作并未成为全体教师的一致信念,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德育观念模糊、育德能力缺陷两方面。
德育观念模糊是指教师从内心认为课程教学是最主要的工作,教学决定一切,至于德育,那是班主任的事、教育处的事,与己无关,于是在行动上自然而然地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育德能力缺陷是指教师认识到德育是每位教师所必须承担的义务,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个人能力原因无法有效地进行德育活动。
这两种情况都是现实学校德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要解决上述两个问题应该从以下两方面人手:首先,摒弃德育是专门人员工作的观念,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观念。
学校德育工作为什么不尽如人意?学校绞尽脑汁拟定了看似完备的德育计划,为什么总不见成效,或者适得其反?为什么教师在教学中的德育效果不显著?原因很多,但其中
一种就是学校德育工作中没有把教师当作学校德育的重要
因素来对待。
正如有人所言:“没有把教师作为德育的主体,没有凸显出教师的德育主体地位。
事实上,我们一直认为“离开作为德育主体的教师谈学校道德教育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结合德育实践,我校(石家庄市第二十四中学)就明确提出德育关乎每一个同学的健康发展,提出了“导师制”的德育方法,每一个教师都要关注班级同学,每一个教师负责五到八名学生的德育工作。
这项举措既提升了每位教师的工作能力和幸福感,也大大提升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成效。
其次,要对作为德育主体的教师进行育德能力培训。
教师作为德育主体在开展德育的过程中育德能力有缺陷也是客观现实,需要进行专门的培训。
为了解决年轻教师育德能力不足的问题,学校专门成立“班主任工作室”,以点带面,从实际德育问题展开研讨,由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实践指导。
此外,学校还专门成立青年教师教育教学研究会,从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研究提高德育实效,这些措施极大提高了年轻教师的德育能力。
下面是具体案例:
我校高一年级组织了一次篮球比赛,经过激烈对抗,层层选拔,最终八班和十班进入了总决赛。
大家都比较看好的八班因A同学(篮球特长生)的加入最终输掉了比赛。
赛后,八班很多同学都在指责A同学,说他总想自己个人出风头,
没有团队精神,打乱了本来的进攻节奏,最终导致了球队失利。
就在十班同学在教室内庆祝时,临近教室的八班却出现了不和谐的一幕:B、C两名同学就在班级上关于比赛“太独”与A同学起了争执,A同学实在忍无可忍,和B同学动手打起架来。
B同学受伤,被班主任老师送去医院,A同学也被家长带回家反省,所以课堂上就留下他们的空座位。
下一节课是英语课,英语老师发现空座位后,了解了该事件的前因后果,英语老师就以此为切入点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了三个问题:谁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为什么她是世界上最美丽的人?如何使自己成为最美丽的人?伴随着同学们的零碎
的回答,老师在黑板上写下同学们说过的词语“宽容、谅解、友爱??”。
然后,英语老师话锋一转,指着那两个空座位问到,那你们是美丽的人吗?同学们一起望向那个空座位,一阵寂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