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精神病学名词解释

精神病学名词解释

内感性不适/体感异常:躯体内部产生的不舒适和难以忍受的异样感觉,性质难以描述,没有明确的局部定位,可继发疑病观念。

幻觉:没有现实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时出现的知觉体验,是一种虚幻的知觉。

内脏幻觉:患者对躯体内部某一部位或脏器的一种虚幻的知觉体验,如感到肠扭转、肺扇动等。

常与疑病妄想等伴随出现。

功能性幻觉: 一种伴随现实刺激而出现的幻觉,即当某种感觉器官处于功能活动状态的同时出现涉及该器官的幻觉,正常知觉与幻觉并存。

常见于精神分裂症。

反射性幻觉:一种伴随现实刺激而出现的幻觉,但涉及两个不同的感觉器官。

当某一感觉器官处于功能活动状态时,出现涉及另一器官的幻觉。

见于精神分裂症。

空间感知综合障碍:指患者对周围事物的距离、空间位置等感知错误。

非真实感/现实解体:患者感到周围事物和环境变得不真实,犹如隔了一层窗纱。

可见于抑郁发作、精神分裂症等。

思维迟缓:联想速度减慢、数量减少和转换困难。

表现为语量少、语速慢、语声低和反应迟缓。

患者自觉脑子变笨、反应变慢、思考问题困难。

多见于抑郁发作。

思维贫乏:联想概念与词汇贫乏,患者感到脑子空洞无物。

表现为寡言少语,谈话时言语内容空洞单调或词穷句短,回答问题简单。

严重的患者什么问题都回答不知道。

见于精神分裂症、精神发育迟滞等。

思维散漫:思维的连贯性障碍,联想概念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

患者联想松弛,内容散漫,缺乏主题,话题转换缺乏必要的联系。

说话东拉西扯以致别人弄不懂患者要阐述的主题思想。

对问话的回答不切题,交流困难。

思维破裂:思维的连贯性障碍,联想概念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

表现为患者的言语或书写内容有结构完整的句子,但各句含义互不相关,变成了语句堆积,整段内容令人不能理解。

严重时,言语支离破碎,句子结构不完整,成了语词杂拌。

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思维中断:指思维联想过程突然发生中断。

表现为患者在无意识障碍,又无外界干扰时,言语突然停顿,片刻后又重新开始,但所谈主题已经转换。

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思维插入:患者感到有某种思想不属于自己,不受自己的意识支配,是别人强行塞入其脑中的。

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强制性思维:是思维联想的自主性障碍。

表现为患者感到脑内涌现大量无现实意义、不属于自己的联想,是被外力强加的。

这些联想常突然出现,突然消失,内容多变。

病理性赘述:思维联想活动迂回曲折,联想枝节过多。

患者对某种事物做不必要的过分详尽的累赘描述,言语啰嗦。

如要求患者简明扼要,患者无法做到。

思维扩散/思维化声:同时包含思维障碍和感知觉障碍。

患者在思考时,同时感到自己的思想在脑子里变成了言语声,自己和他人均能听到。

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语词新作:概念的融合、浓缩以及无关概念的拼凑。

患者自创一些奇特的符号、图形、文字或语言,并赋予其特殊的意义。

妄想:是在病态推理和判断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病理性的歪曲的信念。

特征:(1)妄想内容与事实不符,没有客观现实基础,但患者坚信不疑;(2)妄想内容涉及患者本人且与个人利害有关;(3)妄想具有个体独特性;(4)妄想内容因文化背景和个人经历而有所差异,但常有浓厚的时代色彩。

原发性妄想:没有发生基础的妄想。

表现为内容不可理解,不能用既往经历、当前处境及其他异常心理活动等加以解释。

是精神分裂症的典型症状,有重要诊断价值。

钟情妄想:患者坚信自己某异性或许多异性钟情,对方的一言一行都是对自己爱的表达。

有时患者采取相应的行为去追求对方,即使遭到对方严词拒绝,但仍毫不质疑,而认为对方在考验自己对爱情的忠诚,。

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嫉妒妄想:患者无中生有地坚信自己的配偶对自己不忠诚,另有所爱。

为此,患者常翻看配偶的手机短信和通话记录,跟踪和监视配偶的日常活动,检查配偶的衣物等日常生活用品,以寻觅其“婚外情”的证据。

多见于精神分裂症、老年痴呆等。

非血统妄想:患者毫无依据的坚信自己的父母不是亲生的,虽经反复解释和证实,仍坚信不疑。

患者有时认为自己是被抱养或寄养的。

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物理影响妄想/被控制感:患者感到自己的思想、情感、或意志行为受到某种外界力量的控制而身不由己。

精神分裂症典型症状。

注意涣散:为被动注意兴奋性增强和注意稳定性降低,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而分心。

多见于精神分裂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等。

注意狭窄:为注意广度和范围的显著缩小,表现为当注意集中于某一事物时,不能再注意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

遗忘:是记忆痕迹在大脑中丧失,表现为对既往感知过的事物不能回忆。

一段时间的全部经历的丧失为完全性遗忘,仅仅是对部分经历或事件不能回忆称作部分性遗忘。

逆行性遗忘:指对疾病发生之前一段时间内的经历不能回忆。

多见于脑外伤、脑卒中发作后,遗忘阶段的长短与外伤的严重程度及意识障碍的持续时间长短有关。

虚构:指在遗忘的基础上,患者以想象的、未曾亲身经历过的事件来填补记忆的缺损。

由于虚构患者有严重的记忆障碍,因而虚构的内容自己也不能再记住,所以其叙述的内容常常变化,且容易受暗示的影响。

错构:指在遗忘的基础上,患者对过去所经历过的事件,在发生的地点、情节、特别是在时间上出现错误的回忆,并坚信不疑。

精神发育迟滞:先天或发育成熟以前,各种原因影响智能发育所造成的智力低下和社会适应困难状态。

随着年龄增长,患者智力水平可有所提高,但仍明显低于正常同龄人。

痴呆:指智力发育成熟以后,由于各种原因损害原有智能所造成的智力减退状态。

痴呆的发生往往具有脑器质性病变的基础。

刚塞综合征:又称为心因性假性痴呆。

表现为对简单问题给予近似而错误的回答,给人以故意或开玩笑的感觉。

但某些复杂问题患者却能正确应付,一般生活也能自理。

童样痴呆:假性痴呆的一种。

以行为幼稚、模拟幼儿的言行为特征。

表现为成人患者的言行类似儿童一样。

定向力:一个人对时间、地点、人物以及自身状态的认知能力。

对环境或自身状况的认识能力丧失或认识错误称为定向力障碍。

情感高涨:是正性情感活动的明显增强。

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与周围环境不相称的病态喜悦。

患者自我感觉良好,整日喜笑颜开,谈话时语音高昂,眉飞色舞,表情丰富。

欣快:是在智能障碍基础上出现的与周围环境不协调的愉快体验。

表现为患者自得其乐,似乎十分幸福。

但由于智能障碍的影响,表情比较单调刻板,往往会给人以呆傻、愚蠢的感觉。

多见于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情感淡漠:对外界刺激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缺乏内心体验。

表现为面部表情呆板,对周围发生的事物漠不关心,即使对与自身有密切利害关系的事情也是如此。

多见于晚期精神分裂症。

病理性激情:患者骤然发生的强烈而短暂的情感爆发状态,常常伴有冲动和破坏行为,事后不能完全回忆。

见于脑器质性精神障碍情感倒错:情感表现与其内心体验或处境明显不相协调,甚至截然相反。

如描述不愉快的经历时却表现出愉快的表情。

意志缺乏:指意志活动缺乏。

表现为对任何活动都缺乏动机、要求,生活处于被动状态,处处需要别人督促和管理。

严重时行为孤僻、退缩,本能的要求也没有,常伴有情感淡漠和思维贫乏。

多见于精神分裂症晚期。

矛盾意向:表现为对同一事物,同时出现两种完全相反的意向,但患者并不感到这两种意向的矛盾和对立,没有痛苦和不安。

见于精神分裂症木僵:动作行为和言语活动被完全抑制。

表现为患者不语、不动、不饮、不食,肌张力增高,面部表情固定,对刺激缺乏反应,经常保持一种固定姿势,甚至大小便潴留。

蜡样屈曲:在木僵的基础上,患者出现肢体任人摆布,即使是极不舒服的姿势,也能较长时间维持不动,似蜡塑一样。

缄默症:是言语活动的明显抑制。

表现为患者缄默不语,不回答任何问题,有时仅以手示意或者用书写交流。

违拗症:指患者对于他人的要求加以抗拒。

主动违拗表现为不但拒绝执行他人要求,而且做出与要求截然相反的行为。

被动违拗表现为对他人的各种要求一概拒绝执行。

多见于紧张型精神分裂症。

刻板动作:患者机械刻板的反复重复某一单调的动作,常与刻板言语同时出现。

多见于精神分裂症、孤独症等。

作态:指患者做出古怪的、愚蠢的、幼稚做作的动作、姿势、步态及表情。

嗜睡:意识清晰度水平降低较轻微。

表现为患者在安静环境下常处于睡眠状态,接受刺激后可立即觉醒,并能进行简单应答,刺激一旦消失又进入睡眠状态。

混浊:意识清晰度轻度受损。

表现为患者反映迟钝、思维缓慢,注意、记忆、理解困难,能简单回答问题,但对复杂问题则茫然不知所措。

存在周围环境定向障碍。

吞咽、角膜、对光反射尚存,也可出现原始动作如舔唇、伸舌、强握。

昏迷:意识完全丧失,以痛觉反应和随意运动消失为特征。

对任何刺激均不能引起反应,吞咽、防御,甚至对光反射均消失,可出现病理反射。

谵妄状态:指患者在意识清晰度降低的同时,出现大量的错觉、幻觉,以形象鲜明的恐怖性幻视及错视为主,患者往往产生紧张和恐惧的情绪反应。

梦样状态:在意识清晰程度降低的同时伴有梦样体验。

表现为外表好像清醒,但患者完全沉湎于幻觉幻想中,与外界失去联系。

恢复后对梦样内容并不完全遗忘。

自知力/领悟力/内省力:患者对自己精神状态的认识和判断能力。

自知力缺乏是重性精神障碍的重要标志,自知力完全恢复是精神疾病康复的重要指标之一。

依赖:是一组认知、行为和生理症状群,使用者尽管明白滥用成瘾物质会带来问题,但仍继续使用。

自我用药导致了耐受性增加、戒断症状和强制性觅药行为。

耐受性/耐药性:是一种状态,指药物使用者必须增加使用剂量方能获得所需的效果,或使用原来的剂量则达不到使用者所追求的效果。

戒断状态:指停止使用药物或减少使用剂量或使用拮抗剂占据受体后所出现的特殊心理生理症状群,其机理是由于长期使用药后,突然停药引起的适应性的反跳。

根据历年考题最新整理精神病学名解by雨落旭木临床五年PAGE4 / NUMPAGES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