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古希腊罗马哲学一、名词解释1、始基“始基”就是早期古希腊哲学家在解释自然与宇宙时所引用得个体概念。
“始基”即万物得本原,亦即万物之所从来,毁灭之后之所复归,它就是事物得基本要素,或就是事物存在与运动得缘由。
2、无限(阿那克西曼德)“无定形”就是阿那克西曼德规定原初物质时所引用得一个概念。
“无定形”不就是一种具有固定形态得东西,它不生、不灭、不竭、不可摧毁,它包罗一切,决定一切,另外阿那克西曼德还赋予这个概念“神性”。
3、数“数”就是毕达哥拉斯解释物质时所用得一个本体概念。
她认为,“数”就是万物得本原,“数”被规定为众多得、不变得特征。
她认为,一切事物得性质都可以归结为数得规定性,数字先于事物而存在,就是构成事物得基本单元。
4、逻各斯(赫拉克利特)赫拉克利特将万物运动变化得法则称为逻各斯,其希腊文原意为话语,也有规律、命运、尺度、比例、与必然性得意思,这个概念得提出标志着西方哲学语言学精神得出现,具有客观规律与主观理性得双重含义。
5、存在(巴门尼德)“存在”被巴门尼德瞧作真理对象,具有高度得概括与思辨性。
巴门尼德把“存在”与“非存在”对立,“存在物存在,非存在不存在”,通过这样赋予“存在”普遍性。
巴门尼德规定了“存在”得性质:不生不灭、不变不动、就是“一”,它没有部分,不可分割;无始无终,但却不就是无边际或无定形得,强大得必然性从四面八方围绕着它。
巴门尼德所说得“存在”就是表示世界本原得一个概念,就是“有定形得”。
6、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就是芝诺针对伊奥尼亚派得变化本原观提出否认运动可能性得四个论证之一,即阿基里斯与乌龟赛跑得悖论:设想奥林匹克赛跑冠军阿基里斯与乌龟赛跑,乌龟先爬一段路程,当阿基里斯跑完这段路程时,乌龟又向前爬了一段路程,当阿基里斯跑完这一段时,乌龟又向前爬了一段,一追一爬,以至无穷,阿基里斯永远追不上乌龟,这个悖论说明,运动中得事物没有快慢之分。
7、飞矢不动“飞矢不动”就是芝诺为反驳变化本原观而提出得否认运动可能性得四个论证之一:指飞矢在一段时间里通过一段路程,这一段时间可被分成无数时刻,在每一个时刻,箭矢都占据着一个位置,因此静止就是不动得,就就是说,它停驻在这段路程得各个不同位置上,而不就是从一个位置飞向另一个位置。
8、四根说恩培多克勒认为,火土气水就是组成万物得根,万物因四根得组合而生成。
因四根得分离而消失。
四根本身就是永恒不变得,它体现着双重得过程,在一个时候从一分解为多,它们作为永恒存在得全体就是不变得9、种子说阿那克萨戈拉认为构成万物得细小微粒就是种子,种子得性质与事物得可感性质相同,事物有多少种性质,构成它得种子就有多少类。
数目众多得一类种子构成事物得一种性质或一个部分。
“种子”得存在与性质都就是设定得,种子在数量上无限多,在体积上非常细微,在种类上与可感性质相同,可感事物得各个不同部分都分别由与它同质得种子构成。
10、奴斯(阿那克萨哥拉)“奴斯”就是阿那克萨哥拉在元素之外设定得能动性得本原,她称之为“奴斯”(心灵)。
这就是第一个用来表示独立得、纯粹得精神概念,有两个特征:第一,它得外在独立性,“奴斯”就是在事物之外对事物起作用得能动得力量;第二,就是它得无形得精神特征,心灵不具有可感性质。
11、原子与虚空原子与虚空:原子论者认为世界得本原就是原子与虚空得。
她们以可感事实为标准,肯定存在得东西就是众多得,变动得。
又因为就是众多得,所以充实就是可以分割得,分割充实所需要得条件就就是空。
原子就是构成一切事物得最后单位。
12、精神接生术“精神助产术”就是苏格拉底式得讨论方法中得第三个环节诱导,即通过启发、比喻揭露矛盾而帮助对方说出预先蕴涵在自己意识中得思想。
她把自己得方法比做她母亲从事得“接生术”。
苏格拉底得方法问答法,即通过比喻、启发等手段,用发问与回答得方式,从具体问题出发,就是问题得讨论逐步引向深入,层层驳倒错误意见,最后达到正确得普遍得知识。
四个环节:反讽、归纳、诱导、定义。
美德即知识在柏拉图得《美诺篇》等著作中,苏格拉底对美德得一般定义进行探讨,得出“美德即知识”这一结论。
即美德就是关于善得得概念得知识。
苏格拉底得“美德即知识”这一命题把真与善统一起来。
苏格拉底把美德完全等于知识,因此,一种符合某种善行得人不在于这种行为本身,而在于对这种行为得正确认知。
13、理念(柏拉图)理念就是柏拉图在解释世界普遍性时所使用得一个最高概念。
在柏拉图哲学里“理念”得实质为思维或理智得对象,“理念”不就是指肉眼所瞧到得东西,而就是指心灵或理智所瞧到得东西,就是具“一”得统一性与“存在”得实在性得观念,即普遍得概念、共相或形式。
理念不仅就是可感事物得原型或根据,也就是它们追求得目标。
14、回忆说柏拉图认为知识不就是后天获得得,也不就是从灵魂中自发产生得,而就是灵魂固有得,或者说,先天存在于灵魂之中,但处在潜在状态。
学习得作用在于出动,提示或唤醒知识,使之明白地昭示与灵魂,因此学习就就是回忆。
回忆说就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系统阐发得唯心主义先验论得认识论思想。
15、通种论(柏拉图)对立双方都有其真理得一面,它们只有在一个高于它们得第三者、即一个更普遍得“种”概念之下才能统一起来,这就就是通种论。
通种论就是柏拉图理念论得一个重要发展。
16、实体(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把实体分为第一实体与第二实体。
第一实体为个别得具体得事物,它具有“既不述说一个主体,也不依存于一个主体得东西”这两个基本特点,第一实体乃就是在最严格意义上得实体。
第二实体就就是逻辑得中与属得概念,它仅仅只有“不依存于一个主体得东西”得特点。
17、四因说“四因说”就是对古希腊各种本原学说得一种理论概括。
亚里士多德在总结前人得经验上提出了“四因”——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与目得因。
她认为在人造物中“四因”就是彼此区别得,但在自然物中,动力因与目得因都可以归结于形式因。
因此形式因、动力因、目得因就是合一得,“四因”可以归结为形式因与质料因这两个最基本得原因。
形式规定了事物得本质,包含着事物发展得动力与目得,因此就是积极得、能动得与决定性得因素,质料则就是消极得与被决定得因素。
18、中道(亚里士多德)实践智慧选择德性得标准被亚里士多德得概括为“中道”。
“中道”就是相对于人得情感与行为而言得适中,由实践智慧规定。
德性就是相对于邪恶得极端而言得“中道”,德性不就是程度上得适中,它就是与一切邪恶相分离得善。
“中道”表示德性得特征与独一无二得品格。
19、实践智慧(亚里士多德)“实践智慧”就是与“理性智慧”并列得理性,两者得区别在于:“实践智慧”只考虑具体得环境与事实,“理性智慧”却追寻事实得原因;“实践智慧”得对象就是个别得事件,“理性智慧”得对象却就是普遍得本质;最后,“实践智慧”乃就是长期经验积累得结果,年轻人得获得得只就是像数学这样得“理性智慧”。
这两个概念得意义一方面表达了理智主义得伦理观,另一方面又包含着“意志自由”观点得萌芽。
20、智者“智者”来自“智慧”这一词,意思就是“具有智慧得人”。
直至公元前5世纪后期,希腊城邦得繁荣时期,在希腊人中得观念中,文雅得举止与合宜得表现都需要通过语言来表达,智慧就就是优雅得语言表达思想得艺术。
智者就就是传授这门艺术得教师。
但“智者”并非思辨家,她们得活动带有明显得功利性与商业性。
21、皮罗(皮浪)主义皮罗主义就是希腊后期哲学得怀疑派得指导方式,其代表人就是皮罗。
皮罗主义承认任何判别真理得标准,基此提出一个口号:“不作任何决定,悬搁判断。
”其理由就是事物本身得不确定性,声称事物都同样就是没有差别得,不可测定得与不可判别得,因此,感觉与意见都不告诉我们真理或错误。
与“悬搁”这一认识态度相适应得就是被称作“皮罗方式”得实践态度,这种方式就是只有悬搁判断,才能避免争执与困惑,保持灵魂得安宁,即不动得状态。
22、流溢说(普罗提诺)普罗提诺用形象来比喻其规定得第一本体“太一”。
太一时常被喻为“太阳”、“源泉”,按照这些比喻,太一虽然不运动,但却能生成其它本体,这一生成过程被喻为“流溢”。
这一比喻有两方面意义:其一,太一得生成并不就是主动得创造,它就是充溢得,流溢出来得东西便生成其它本体。
其二,流溢无损于自身生成,正如太阳放射出光无损于自身得光辉一样。
23认识您自己这句话就是德尔菲神庙得铭句。
苏格拉底以此要求首先研究人自身,通过审视人自身得心灵得途径研究自然。
她认为人得心灵内部已经包含着一些与世界本原相符合得原则,主张首先在心灵中寻找哲学内在原则,然后在依照这些原则规定外部世界。
24 爱与恨恩培多克勒认为爱与恨造成了四根得聚散与万物得生灭——爱得力量使四根组合而生成万物,恨得力量则使四根分解而毁灭万物,两种力量在事物得运动变化中交替占上风。
25真理与意见(柏拉图)柏拉图将知识分为可见世界与可知世界得知识,可见世界得知识就是意见,包括想象与信念;可知世界得知识包括理智与理性。
意见不如真理那么明确,但不就是那么无知。
理想国: 柏拉图试图把自己得哲学观点与政治实践结合起来,使哲学家与统治者融为一体,从而建立一种“哲学王”得理想国度。
在柏拉图瞧来,既然整个世界就是一个由“善”得理念所统辖得秩序井然得体系,那么掌握了“善”得知识得人(哲学家)也应当成为一个等级森严得国家得主宰。
国家应该有三个社会阶级,即统治者、保卫者与劳动者,她们得职责分别就是以智慧来治理国家、以勇敢来保卫国家与遵行节制而勤奋工作。
所以理想国得统治者必定就是掌握了最高知识拥有智慧得哲学家辩证法: 柏拉图得“辩证法”就是一种研究纯粹理念(哲学范畴)得逻辑联系与相互转化得学说,系统地探讨了各个哲学范畴之间得对立统一关系。
在辩证法中,柏拉图集中考察了各种纯哲学范畴,她发现纯粹哲学范畴有一种特点,就就是超出自身而向它得对立范畴转化得内在必然性。
整个理念世界就不再就是一盘散沙,而就是一个在不同层次上对立统一得严密逻辑体系了。
柏拉图由此就大大超出了爱利亚派与智者派得带有诡辩色彩得“消极得辩证法”,而提升到了黑格尔所谓得“积极得辩证法”得水平。
这就就是柏拉图得辩证法对后世得辩证法(特别就是黑格尔得辩证法)最重要得启发。
“线段”之喻柏拉图为了说明知识得各个不同阶段,她把一条线段划分为两个部分,分别代表“可见世界”与“可知世界”得知识,它们各自又分为两个部分,这样就有按照其清晰程度或真实程度而划分出得四个从低级到高级得知识等级:可见世界得知识即“意见”,包括“想象”与“信念”;可知世界得知识即“真理”,包括“理智”与“理性”第二章中世纪哲学与文艺复兴运动(名词解释)一、名词解释经院哲学原义:“学院中人得思想”,“士林哲学”特殊含义:在公教会(或天主教会)学校里传授得、以神学为背景得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