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伏羲、女娲祖籍晋源风峪出生于蒲坂雷泽考略-2019年精选文档

伏羲、女娲祖籍晋源风峪出生于蒲坂雷泽考略-2019年精选文档

伏羲、女娲祖籍晋源风峪出生于蒲坂雷泽考略美国著名民族学家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一书中,把社会自有人类以来分为野蛮、蒙昧和文明三个时代。

在文明时代( 即奴隶社会)开始以前,人类社会的婚姻史,经历了乱婚、群婚、对偶婚阶段。

摩尔根称“在家庭组织上排除了父母与子女、姊妹与兄弟之间相互性交后的群婚”为“普那鲁亚婚”。

郭沫若称之为亚血缘群婚”。

在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才开始了一夫一妻制的婚姻阶段。

恩格斯对于对偶婚家庭向一夫一妻制家庭转化,母权制十分自然地过渡到父权制曾有评价,认为这是“人类所经历的最激进的革命之一”。

伏羲、女娲祖籍风峪出生于雷泽女娲、伏羲所处的时代,是由母权制进入父权制,由对偶婚向单偶婚转化的过渡时期。

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战国楚帛书?乙篇》曰:“故风峪伏羲,出自雷泽大人迹”。

宋罗泌《路史?太吴纪》云:“伏羲母华胥氏居于华胥之渚,尝暨叔慝翔于渚之汾,巨足出焉,华胥决履铨之,意有新动,因生伏羲。

”《山海经海内东经》云:“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

《太平御览》卷七八引《诗纬含神雾》云:“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伏羲”,伏羲盖雷神之子。

王嘉《拾遗记》曰:“春皇者、庖牺之别号;所都之国,有华胥之洲,神母游其上,有青虹绕神母,久而方灭,即觉有娠,历十二年而生庖牺”。

“华胥之洲”和“华胥之渚”,即九河神女华胥所在雷泽水入黄河之处由沙石、泥土淤积而成的一块陆地。

这与“《河图》一书所云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伏羲”相吻合。

传说中的伏羲与女娲为“蛇身人首,有圣德”(唐司马贞《?a史记?三皇本纪》)。

《文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云:“伏羲鳞身,女娲蛇躯”。

清梁玉绳《汉书人考表》卷二引《春秋世谱》云:“华胥生男子为伏羲,女子为女娲,故世言女娲为伏羲之妹”,说明华胥履大人迹怀胎伏羲与女娲于雷泽之华胥之洲,生伏羲与女娲于雷泽旁。

雷泽,即古蒲坂南雷首山(亦名中条山、历山、首阳山等)泉水西流,经妫水和?I 水汇聚成泽,故名“雷泽”,再西流入黄河(传说在古代,汾水下游与今涑水相通连,经蒲坂入雷泽再入黄河)。

“雷泽”一名的出处见于《河图》。

在易学上亦有“雷泽归妹”之说。

《周易》云:“泽上有雷,归妹”。

《辞海》泽”条目曰:“一名雷水,在今山西省永济县南。

源出雷首山,南流入黄河,相传为‘舜渔雷泽处”'。

唐颜师古在《汉书雄传》“雷泽”一目下道:“雷泽在县南,(长)四十五里,首阳山下,南流入河,相传舜渔于此”。

王利器主编的《史记全本新注》曰:“雷泽,又名雷水,在山西省永济县南”。

出生在雷泽旁的伏羲与女娲,对人类繁衍、婚配嫁娶等人类科学有许多创造与贡献。

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风俗通》云:“俗说天地开辟,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b 于泥中,举以为人。

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凡庸者,引短人也。

”可见此说盖受原始社会母权制时期之影响。

《世本》(清张澍粹《集?a 注本》)称:“女娲作笙簧”,则亦关系人类之繁孳。

《易传》曰:“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于是始作八卦”。

《南史?梁元帝纪》曰:女娲?a天时“凿河津于孟门,百川复启;?a穹仪以五石万物再生”。

《太平御览》卷九引《王子年拾遗记》曰:伏羲坐方坛以上,听八风之气,乃画八卦”。

晋王嘉《拾遗记》卷二:“禹凿龙关之山,亦谓之龙门。

至一空岩,深数十里,幽暗不可复行。

禹乃负火而进。

有兽状如豕,衔夜明之珠,其光如烛。

又有青犬,行吠于前。

禹计可十里,迷于昼夜。

即觉渐明,见向来豕犬变为人形,皆著玄衣。

又见一神,蛇身人面。

禹因与语。

神即示禹八卦之图,列于金版之上。

又有八神侍则。

禹曰:华胥生圣子,是汝耶' ?答曰:‘华胥是九河神女,以生余也'。

乃探玉简授禹,长一尺二寸,以合十二时之数,使度量天地。

禹即持此玉简,以平定水土。

蛇身之神,即羲皇也”。

宋罗泌《路史后纪一》注引《古史考》曰:伏羲“制嫁娶,以俪皮为礼”。

拾遗记》又云:“始嫁娶以修人道”。

茅盾在《神话研究》中说:“伏羲是神话中春之神”。

伏羲还“师蜘蛛而结网”。

《易? 系辞传》曰:“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

《绎史》引《河图挺辅佐》曰:伏羲神于伯牛,钻木作火”。

《世本》曰:羲作琴”,“伏羲作瑟”。

《帝王世纪》曰:“取牺牲以共(供)庖厨,食天下,故号庖牺氏”。

伏羲与女娲早在母系氏族社会后期,开创了中华儿女在原始文明时期的婚配嫁娶、自主婚姻、夫一妻之先河。

传说中的伏羲、女娲是人首蛇身,实为对图腾的崇拜。

伏羲与龙的关系,《左传》释曰:“太吴氏以龙纪,故龙师而龙名”。

然而什么是龙?《尔雅翼?释龙》云:“角似鹿、头似蛇、眼似鬼、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

因龙是各类动物的综合体,所以被演绎为伟大、勇猛、无敌、神秘而圣洁的高级物种,成为把华夏民族图腾融合一体的民族图腾,最终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和标志。

闻一多在《伏羲考》中说:“龙是一种图腾,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成的一种综合体”,是蛇图腾融合了许多他族图腾,形成一个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生气勃勃、生动活泼、团结向上、活灵活现的龙。

表明早期由氏族、胞族向民族的发展,标志着民族的形成。

它是图腾融合的最高产物,是团结、和谐、共存、共荣、高尚精神的体现。

闻一多又说:“龙图腾的主干部分和基本形态是蛇图腾。

而伏羲正是人首蛇身图腾民族的首领。

他对龙图腾的形成,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并州太原始名龙城,是因城西龙山系伏羲观天象制八卦之所,亦是伏羲的祖籍。

加之,在历史上先后又龙潜龙兴了十四位皇帝(亦称真龙天子)。

城西除了天龙山、龙山、太山、蒙山外,还有龙泉寺、龙泉池、龙宫等名胜。

城北则有龙潭。

《系辞》曰:古之伏羲王天下,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纹与地之宜,于是始作八卦”。

太原龙山之龙观,古名日吴天观,吴天为伏羲之名。

《永乐大典?太原府志》云:“吴天观在县西龙山之顶”。

今之古吴天观遗址,院中有唐槐两株。

观前门两侧有古柏两棵,一公一母,甚为壮观。

古柏是古时建昊天观时所栽,年代十分久远。

华胥氏的风峪部落所在地――风峪沟,有八个古村落,传说与伏羲始作八卦及佛学的天龙八部有关。

风峪沟位太山之南、龙山之北的两山间。

太山是黄帝合鬼神之所。

韩子》曰:“黄帝合鬼神于西太山上,驾象车、交六龙,毕方并馆,蚩尤居前,风伯扫进,雨师洒道,乃作清角之乐”。

这是黄帝代神农后,合鬼神封禅于西太山的壮观场面。

太山在今太原市晋源区西三公里处。

太山龙泉寺,创建于唐代景云元年(公元710 年),寺内有唐碑题记,现存有钟鼓楼、三大士殿、佛祖阁、观音观等,皆为明清时遗存。

龙泉寺始名吴天祠。

吴天、太吴皆伏羲之名。

吴天祠是黄帝与伏羲后裔祭祀伏羲的宗祠。

在龙泉寺旁的元代灵塔北300 米处有古洞一个,名曰“老虎洞”。

这与伏羲的风姓从龙、从虎有关。

易曰:“云从龙,风从虎”。

伏羲、女娲在历山自主婚姻开创一夫一妻制之先河唐李冗《独异志》卷下云:“昔宇宙初开之时,只有女娲兄妹二人,在昆仑山,而天下未有人民。

议以为夫妻,又自羞耻。

兄即与妹上昆仑山,咒曰:’天若遣我兄妹二人为夫妻,而烟悉合,若不,使烟散’。

于烟即合,其妹即来就兄”。

伏羲、女娲的兄妹婚配,是在洪水灭绝人类,仅剩坐在葫芦里逃避洪水得救的伏羲兄妹二人,为繁衍绵延人口的无奈之举, 是有悖伦理的非正常婚姻。

因他们是洪水后仅有的孑遗,只得兄妹结婚,传下后代,使人类重新繁衍滋生在大地上。

婚姻,是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是人伦的开始,亦是人伦的结束,是人生天经地义的大事,但必须慎重,不可违背原则, 更不可有悖于伦理。

这是从伏羲女娲兄妹通婚后悟出的婚姻道理与道德,亦是伏羲从中认识到他们的作为是愚而蒙昧,不符合人类社会的婚配法则与规范。

伏羲仰观俯察,创造出了八种神秘的符号,代表着天地自然和人及一切事物的演变,称之为“八卦”,并用八卦演示自然界和人的变化规律,诠释、制定了人类社会的法则与规范。

《易系辞》曰:“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伏羲以八卦制天下,天下伏而开化,故名伏羲。

伏羲画八卦,为我国文字的雏形。

文王演周易,是我国文化的开始。

《周易》中的“归妹”卦,即“婚姻”卦,阐释了婚姻的道理。

“归”,原意是嫁,是妇人停留在夫家,亦有回到应回去的地方的意思。

“妹”,是少女。

卦辞曰:“归妹,征凶,无攸利”。

是说女方欢喜主动的向男方行动,与夫唱妇随的原则违背,前进凶险。

《易》曰:“乾坤屯蒙”。

周易》中的“蒙”卦,亦是“蒙昧启蒙、教育”卦。

阐释在草创时期,秩序尚未建立,处于混乱蒙昧的状态,危机四伏,使人内心恐惧,产生抗拒心理,以至于重私利,轻公益,趋向保守,缺乏进取心。

因而启发民智,为治国平天下的首要工作。

而教育的原则,首创自然感,潜移默化,循序渐进,不可强求。

教育又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工作,动机必须纯正,而且坚持到底。

故《序卦传》曰:“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右病薄L ?原县西有蒙山、蒙山大佛、童子寺、开化寺等,即启蒙开化之义。

这与伏羲、女娲认识到兄妹通婚对繁衍人类的危害后,遂禁止兄妹通婚,制定礼仪,置嫁娶,正姓氏,画八卦,启发民智有关。

伏羲兄妹婚配结为夫妻的传说,出现在近年出土的汉代石棺、壁画、石刻画像等,均为人头蛇身之伏羲女娲交尾在一起。

兄妹婚配,是被现代人类学所证明了的确实存在过的历史事实。

风俗通》云:“女娲祷神祠,祈而女为媒,因置婚姻”,娲辅太吴于神祗,创立婚姻媒妁之规”。

反映了我国原始时代由血缘婚进步到族外婚的情况,固是女娲造人神话之发展。

人类在进入古代原始文明时代,为防止和避免血缘婚再造人类,青年男女的婚配都由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包办。

这对避免血缘婚而使人类健康繁衍,有一定的进步作用。

故《左传?僖公二十年》曰: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国语?晋语》曰:“同姓不婚,恶不殖也”。

伏羲与女娲由兄妹而结为夫妻,大多材料都说是女方主动,男方被动,说明传说渊源于母系氏族制时代,或者是对偶婚向单偶婚(即一夫一妻制)进化的初起阶段。

神话是一种流行于上古时代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是古代在当时尚未能用文字直接记录下来的史料。

但神话与迷信不同,因它富有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亦具有可供科学研究的现实主义素材,故神话往往是历史的影子,传说往往能折射出历史的真实。

山西社科院研究员孟繁仁对女娲?a 天等问题多有研究与考证,亦认为女娲与伏羲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其事,但史学界对女娲与伏羲自主婚姻的故事发生地却仍无定论。

伏羲与女娲在地震发生、洪水泛滥、水患不停、火灾不息、猛兽吃壮年、鸷鸟捉老弱、电闪雷鸣、地动山摇、天崩地裂、天亦缺块、地亦缺角、水天一色、汪洋一片、洪荒遍野、伤亡惨重的可怕时期,成为治理天地的神。

《淮南子?览冥训》曰:“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下兼覆、地不周载;火烛焱而不灭,水浩样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