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笔记和典型题详解(第三次论战——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圣才出品】

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笔记和典型题详解(第三次论战——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圣才出品】

第四章第三次论战——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
4.1 复习笔记
一、新现实主义的出现
1.新现实主义
(1)产生背景
①传统主义学派与科学行为主义学派之间的论战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已接近尾声。

②在美国,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对苏联核优势的丧失、越南战争的后遗症以及阿富汗事件和伊朗人质事件的余震,卡特政府和里根政府不得不调整其对外政策,以“重整国威”。

③传统现实主义理论已显然不适合新形势的需要,科学行为主义的一些概念过于抽象,多种方法玄而又玄,也解决不了现实政策调整中出现的新问题。

④不少学者敏锐地看到形势的这一转折,对传统现实主义进行“科学的修正和补救”。

这一经过“科学的修正和补救”的现实主义就称之为新现实主义。

其“新”主要表现在对20世纪70年代以来变化了的形势提出新的理论观点和见解。

由于新现实主义还主张传统主义学派和科学行为主义学派在方法论上的互相渗透、取长补短、融合为一,学术界有时也将新现实主义称为后行为主义或后传统主义或“科学现实主义”。

(2)新现实主义的理论特征
①新现实主义的理论特征如下:
a.在承认国际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以及国际关系仍以国家为中心的现实的同时,强调国际关系的秩序和限制,重视包括东西南北关系的全球系统研究,给国际关系中的经济因素以更多的注意。

b.在研究方法上,该学派强调综合性分析,认为权力政治与体系模式、结构分析与反馈博弈、宏观与微观分析应兼收并蓄,互为补充。

②詹姆斯·多尔蒂和罗伯特·法尔兹格拉夫具体提出了以下四个特点:
a.该学派不仅勾勒了国际关系的性质和范畴,而且努力在更坚实的基础上建立独立的多样化的综合性国际关系理论;
b.该学派主张在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之间,即在国际关系理论和重大国际现实问题之间实现“研究分工”;
c.该学派认为现实主义的定性分析和科学行为主义的定量分析对国际关系的发展都是不可缺少的,两者应该互补,而不应该对立;
d.该学派强调微观国际关系和宏观国际关系的综合分析和交叉研究,使国际关系学成为一门以政治和经济为两大杠杆,融合历史学、政治学、人类学、行政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综合性的理论。

(3)新现实主义的著作和理论
①著作
这一新的理论思潮始于1979年肯尼思·华尔兹出版的《国际政治理论》。

该书提出国际关系的新结构主义理论,为新现实主义的发展开创了先河。

罗伯特·基欧汉和约瑟夫·奈的《权
力与相互依存——转变中的世界政治》、罗伯特·吉尔平的《战争与世界政治的变化》和《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罗伯特·基欧汉的《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和《新现实主义及其批评者》、理查德·范伯格的《动荡不安的地区:第三世界对美国的对外政策的挑战》以及罗伯特·利珀的《不存在共同的权力——国际关系概论》等。

②新理论
相互依存论、复合相互依存论、世界体系论、长波新理论、国际机制论、国际政治经济学、霸权后合作论、宇宙政治经济学等。

2.新现实主义对传统现实主义的发展
新现实主义对传统现实主义的修正和发展主要表现在下面三组关系上:
(1)国际政治与国际经济关系。

这是新现实主义学派以权力为主把国际政治与国际经济结合起来所作的一种显著努力,提出了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强调只有将政治与经济关系两者结合起来,才能较全面地反映国际关系的现实,国际关系理论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首先应研究国际政治与国际经济的总和及其相互关系。

(2)国际冲突与国际合作关系。

新现实主义学派认为世界虽然处于无政府状态,但这一情况在改变,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各国之间相互依赖程度的加强大大促进了全球范围内的合作关系。

今日之国际关系,不仅存在矛盾和冲突,而且还有沟通和合作,国际关系理论应是一种国际冲突和国际合作研究的结合。

(3)国际关系中的东西南北关系。

新现实主义学派力图从国际政治与国际经济关系结合人手,搞出个囊括东西南北关系的理论,以能全面地反映当前全球的现实,这应该视为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一个进步。

二、新现实主义与现实主义
1.第三次论战的阶段性
(1)第一阶段从1979年至80年代中期,是形成期,主要是现实主义与新现实主义的比较;
(2)第二阶段从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是发展期,主要是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之争;
(3)第三阶段从90年代初至今,是深入期,出现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与批判理论“三足鼎立”的局面。

2.新现实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比较
(1)霍夫曼就新现实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比较讲了三点看法:
①现实主义着眼于国家,强调世界处于无政府状态;新现实主义着眼于体系,认为世界包含着国际政治经济的相互依存关系。

②现实主义着重研究国家利益和国家权力;新现实主义则着重研究全球国家间的权力分配,主张结构分析。

③现实主义强调国际冲突,淡化国际合作的可能性,忽视国际机构促进合作的使用;新现实主义则主张国际冲突与国际合作的结合,强调国际合作的可能性,重视国际机构促进合作的作用。

(2)肯尼思·华尔兹的看法
关于新现实主义与现实主义比较的最全面的叙述要算是肯尼思·华尔兹的论文《现实主义思想和新现实主义理论》。

华尔兹在论文中从理论角度提出了五个方面的区别:
①新现实主义提出了体系结构的新概念,即将国际政治视为一个定义精确的结构体系,“这是新现实主义与传统现实主义的根本区别”。

②在国际关系的因果关系上,现实主义强调世界由互动国家组成,“原因”是趋于一个方向,即从互动的国家到由它们的行为和相互关系产生的“结果”。

而新现实主义强调,因果关系同手段与目的的关系一样,是不同的,“原因”并不只在一个方向上发生,而是在两个方向上,即国际政治的单位层次和结构层次上,结构影响单位,只有通过区分结构层次和单位层次的因果要素才能充分地研究和了解互动国家。

③关于对权力的解释,传统现实主义认为对权力的追求根植于人性,权力是国家追求的目的,而新现实主义则强调权力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实现国家目标的有用手段,国家追求的最终目标是安全,而不是权力。

此外,传统现实主义还认为,权力首先意指军事实力,而新现实主义则“将权力的概念视为结构的根本特点”,认为权力应是国家的“综合实力”。

④现实主义和新现实主义都认为,不同国家行动方式不同,因而所产生的结果也不同。

但是,现实主义强调互动单位的作用,而新现实主义强调结构对互动单位的影响;现实主义强调无政府状态,但却否认无政府状态是一种特征性的结构,而新现实主义认为“自助”是在结构层次上无政府状态的对应物。

现实主义者强调了国家的异质性,因为他们相信国家行为和结果的差异直接产生于单位构成的差异,新现实主义者认为这一假设是不可取的,他们则提出一种理论以解释结构是如何影响行为和结果的。

⑤从研究方法来看,传统现实主义着重归纳综合方法,而新现实主义偏重推断演绎方法。

3.新现实主义的六方面的特征
理查德·范伯格在《动荡不定的地区:第三世界对美国外交政策的挑战》中归纳了新现实主义的六方面的特征:
(1)新现实主义在承认体系作用的同时,认为民族国家仍是世界政治的基本组织单位;
(2)新现实主义认为,各国政府对私人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和银行的控制越发困难;
(3)新现实主义比现实主义更注重国际经济关系因素;
(4)现实主义较多地注重欧洲事务,新现实主义更注重第三世界问题;
(5)新现实主义反对用全球遏制战略来追求美国利益,主张通过加强合作和结盟的途径来实现;
(6)新现实主义主张限制对外政策中思想意识的作用,认为对外政策应以理性和实用为准则,对外政策是加强政治经济联系的窗口,而不是反映意识形态的镜子。

三、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
1.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争论的焦点
(1)新现实主义主张“以国家为中心”的观点,即认为,虽然国际社会存在不同的国际关系角色,但国家仍是最中心的角色;新自由主义则主张“以全球相互依存为中心”的观点,认为国家不再是占中心地位的国际社会角色,世界政治经济多极趋势导致众多的角色活跃在国际舞台上。

(2)国际系统应主要包含结构和过程两部分,新现实主义所强调的是系统“结构层次”的分析,而新自由主义则注重系统“过程层次”的分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