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考研政治毛概重点复习试卷及答案(一)一、单项选择题(在备选答案中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将其选出并将其标号填在题干后括号内)1、明确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党和人民为之奋斗的重要目标是(C )A.党的十四大B.党的十五大C.党的十六大D.党的十六届一中全会2、首次完整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概念和命题的是( D )A.党的十六届一中全会B.党的十六届二中全会C.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D.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 A )A.以人为本B.共同富裕C.民主法治D.公平正义4、构建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是( A )A.科学发展B.诚心友爱C.充满活力D.民主法治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是( D )A.人和自然和谐相处B.社会安定C.民主法治D.改革开放6、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是( A )A.民主法治B.公平正义C.经济发展D.社会稳定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是(B )A.经济发展B.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C.共同富裕D.增强社会活力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是(B )A.党的领导B.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C.各族人民D.各阶层民众9、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是(A )A.切实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地发展B.切实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地发展C.切实保持经济协调、健康地发展D.切实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地发展10、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C )A.根本要求B.发展基石C.本质属性D.内在条件11、关于“和谐社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和谐社会就是没有矛盾、没有冲突的社会B.和谐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社会形态C.和谐社会是指社会组织得到很好协调或稳定的那种社会D.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理想状态的一种描绘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应该是社会主义( D )A.经济建设B.经济建设、政治建设C.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D.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13、我国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历史上各种所谓的“和谐社会”的本质区别是( A )A.我国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B.我国的和谐社会能够实现,历史上各种所谓的“和谐社会”不能够实现C.历史上各种社会形态都不能够解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D.我国的人与自然关系是和谐的,而历史上各种社会形态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不和谐的1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A.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同时也就是社会和谐的实现B.社会主义建设内在地包含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C.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和谐可以自然而然地实现D.我国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间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间要短1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是( A )A.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提供条件B.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提供基础;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条件C.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形式D.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内容;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形式16、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是( C )A.两者是并列的B.两者同时实现同时完成C.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D.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17、《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规定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是( B )A.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B.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C.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D.走共同富裕道路18、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是( D )A.以人为本 B.以民为本 C.社会公平 D.公平和正义19、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坚持把( C )放在首位。
A.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B.教育现代化C.群众利益D.充分就业20、党的十八代指出:坚强社会建设,必须以(B )为重点A.教育 B.保障和改善民生 C.社会公平 D.收入分配二、多项选择题(在备选答案中有多个答案是正确的,将其选出并将其标号填在题干后括号内)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ABCD)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B.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C.党带领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的必然选择D.古今中外人们梦寐以求的理想2、公平正义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密不可分,因为公平正义是(ABC )A.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形成的条件B.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柱C.评价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尺度D.社会的道德基础3、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了全面部署,明确了基本思路和努力方向是要(ABCD)A.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B.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C.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D.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稳定有序及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4、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指下列哪些因素高度统一的状态(ACD )A.生产发展B.资源开发C.生态良好D.生活富裕5、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AD )A.必然趋势和要求B.发展动力C.出发点和落脚点D.社会基础6、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有(ABCD)A.民主法治B.公平正义C.诚信友爱、充满活力D.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的原则是(ABCD)A.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B.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民主法治C.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D.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8、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ABCD)A.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B.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C.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D.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9、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ABCD)A.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B.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C.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D.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10、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社会管理格局可以概括为(BCD )A.市场主导B.党委领导C.政府负责D.社会协同及公众参与11、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反复强调要把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任务,其现实依据在于:(ABC )A.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B.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C.这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D.这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12、目前,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有:(ABCD)A.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B.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C.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D.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一些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和作风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适应1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BCD )A.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B.我们党实现执政的历史任务的重要条件C.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D.我们党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14、一般讲,和谐社会就是(AB )A.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B.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C.没有矛盾的社会D.生产力水平很高的社会15、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之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指(ABC )A.生产发展B.生活富裕C.生态良好D.发展成果人民共享16、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是(ABC )A.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B.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C.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D.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17、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主要方面有(ABCD)A、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
B、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C、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D、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
18、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ABC )A、生产发展B生活富裕C生态良好D生气勃勃19、党的十八大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ABCD)A、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B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C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D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创新社会治理,必须(ABCD)A.改进社会治理方式B.激发社会组织活力C.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D.健全公共安全体系21、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包括以下内容(ABCD)A、改进社会治理方式B、激发社会组织活力C、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D、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加强基层社会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