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内外新发传染病形势及应对PPT课件

国内外新发传染病形势及应对PPT课件

新发传染病的蔓延范围、发展速度、趋势和结局很难预测 早期发现及诊断较为困难
➢ 新发传染病的发生、流行具有较多的社会因素及个人行为因素的影响
血液传播、性传播等AIDS的传播方式与人类的行为及社会的环境变化密切相关
➢ 新发传染病出现的高频次
人口增长和拥挤、人口流动、全球生产及贸易的增加等呈现不断发展的趋势 新发传染病发生或被发现的机会增加
年代 1973 1975 1976 1977 1977 1977 1977 1977 1980
1973年以来全球新发现传染病病原体
病原体名称 轮状病毒 细小病毒B19 隐孢子虫 埃博拉病毒 汉坦病毒 嗜肺军团菌 空肠弯曲杆菌 丁型肝炎病毒 人嗜T淋巴细胞病毒I型
年代 1981 1982 1982 1982 1983 1983 1983 1984 1985
美国每年就诊的传染病病例数约占所有就诊者的25%,直间接费用占所有美国医
疗保健费用的15%或120亿美元,其中新发传染病费用占相当大比例
HIV/AIDS是对全球的公共卫生带来极大挑战的有关新发传染病的影响的典型 抗菌素耐药性导致病程延长,死亡率增加以及较高的卫生医疗费用
三、新发传染病发生、出现原因及影响因素
Sabia病毒 亨得拉病毒 人疱疹病毒-8 庚型肝炎病毒 牛海绵状脑病毒
TT病毒
年代 1997 1999 1999 2003 2003 2009 2010 2011 2012
病原体名称 禽流感H5N1病毒
尼巴病毒 SEN病毒 SARS病毒 猴痘病毒 甲型H1N1流感病毒 新型布尼亚病毒
年代
病原体名称
➢ 该定义实际包括了两类疾病: 其一为新发生的传染病(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EID) ,是指由新种
或新型病原微生物引发的传染病
其二为重新发生的古老传染病( re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RID),是
指一些原已得到基本控制、已不构成公共卫生问题,但近年来因某些原因又重 新流行的古老传染病。有人将二者合起来简称为新发和再发传染病 (emerging and re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ERI)
➢ 对新发传染病的控制起积极作用的因素主要有
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发展中国家的食品及饮水卫生质量得到进一步加强 卫生条件的改善使得新发传染病的死亡率出现明显下降 经济的增长导致贫困减少 公共卫生事业投入的增加 科学技术尤其是医学进步
四、国内外主要新发传染病流行情况
全球新发传染病流行情况
约75% 的新发传染病是人兽共患病
新发传染病的发生及趋势
巴尔通体
国外 发生
人粒细胞 埃立克体
O139
本土 发生
O157: H7
尼帕病 毒…
H5N1
年份 1990s
猴痘
SARS
人感染 猪链球 菌病
流感大 HFMD 流行 (EV71) (H1N1)
基孔肯 亚热
脊灰 西尼罗 (野毒) 病毒病
HFTS
2000 200 2002 1
2003 2004
限制出口肉类及制品
➢ 对社会稳定及安全的影响
易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甚至引起危机,造成社会的不稳定。
1996年日本发生大肠杆菌O157食物中毒,8人死亡,数千人感染,导致民众强烈不满 2001年发生在美国的炭疽事件,由于政府部门措施不力,普通民众抢购大量的抗生素 我国2002年的SARS流行初期,个别发生抢购风
全球新发传染病的地区分布特点
➢ 亚撒哈拉非洲地区:HIV、疟疾等疾病的死亡率远高于其它地区 ➢ 中东和北非:TB、丙肝的流行较严重。HIV感染率在所有地区最低 ➢ 亚太地区:抗药性结核病,疟疾和霍乱是主要威胁,南亚地区HIV的扩散 ➢ 前苏联地区:霍乱、丙肝、结核病、HIV感染等疾病急剧增加 ➢ 拉丁美洲:霍乱、疟疾、TB及登革热再现 ➢ 西欧:面临 HIV/AIDS, 结核病,丙型肝炎的威胁,
2005 2006 200 2008 7
2009
2010 2011 2012
二、新发传染病特点、威胁及影响
新发传染病特点
➢ 新发传染病流行病学特点
新发传染病的病原体种类多,以病毒性新发传染病所占比例最大 病原体的宿主种类多样,动物更多的成为新发传染病病原体的宿主或传染源 传播途径多样、感染方式多样,许多新发传染病不仅限于一、二种传播途径 人类普遍缺乏对新发传染病的免疫力 传播机制易实现的疾病极易发生流行 ➢ 新发传染病发生、出现的不确定性
丙型肝炎病毒 戊型肝炎病毒 查菲埃立克体 人疱疹病毒-7 Guanarito病毒 脑胞内原虫 巴贝西虫新种 O139霍乱弧菌
年代 1992 1993 1993 1994 1994 1994 1995 1995 1996 1997
病原体名称 巴尔通体
Sin nombre病毒 家兔脑胞内原虫 人粒细胞埃立克体
突发急性传染病范畴
不明原因疾病 (急性、重要危害)
突发急性传染病
新发传染病(急性传 染病)
传统意义所指传染病 (急性传染病、重要 危害)
新发传染病的分类
➢ 新发传染病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疾病或综合征早已在人间存在并被人们所认知,只是近20 年来发现是传染病。 如T 细胞淋巴瘤白血病、毛细胞白血病、消化性溃疡、突发性玫瑰疹等
1983年,美国滨州禽流感(H5N5)直接损失6000多万美元,间接经济 损失估计达3.49亿美元
1991年,秘鲁霍乱造成的损失约7.75亿美元 1994年,印度鼠疫直间接损失高达20亿美元 1997年,香港禽流感损失几亿美元 1999年,马来西亚发生尼帕病毒病,超过一半的养殖场被关闭并被
➢ 新发传染病是指在过去20年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有所增加或者在将来有可能增加的感染
性疾病。其可以包括 出现特有的症状 原来很少的疾病出现流行 原来临床表现轻微的疾病变得严重 原来可以预防或治疗的疾病失去控制或出现耐药性 或者是由于新的诊断技术的应用,一些疾病被发现有所增加 -美国CDC(2001年)
影响到区域的稳定及国防安全
亚撒哈拉沙漠地区艾滋病的蔓延导致青壮年病例大量增加,军队难以招募到合格军人 一些新发传染病的病原可以被当作生物武器袭击居民,造成社会恐慌及社会稳定 传染病造成的商品禁运、旅行限制、移民等也可能会导致国家间发生贸易纠纷或摩擦
➢ 对公共卫生体系的影响
新发传染病对公共卫生的持续威胁主要表现在卫生保健费用的逐步增加等
➢ 越南:细菌性腹泻、甲型肝炎、伤寒、登革热、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鼠疫、钩端螺旋体病 ➢ 印度:细菌性腹泻、甲型肝炎、戊型肝炎、伤寒、基孔肯亚热、登革热、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狂
犬病、钩端螺旋体病
➢ 缅甸:细菌性及原虫性腹泻、甲型肝炎、伤寒、登革热、疟疾、钩端螺旋体病、狂犬病 ➢ 巴基斯坦:细菌性腹泻、甲型肝炎、戊型肝炎、伤寒、登革热和疟疾、狂犬病 ➢ 尼泊尔:细菌性腹泻、甲型肝炎、伤寒、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和疟疾 ➢ 阿富汗:细菌性及原虫性腹泻、甲型肝炎、伤寒、疟疾、狂犬病 ➢ 塔吉克斯坦:细菌性腹泻、甲型肝炎、伤寒、疟疾 ➢ 俄罗斯:细菌性腹泻、蜱传脑炎
2007年全球结核病感染情况(/10万每个国家)
全球疟疾发病情况
全球SARS发病情况
➢SARS疫情在短时间内迅速波及32个 国家和地区 ➢全球共报告8098病例,其中死亡77 4例,病死率达9.56%
全球SARS发病情况
莱姆病
➢ 莱姆病首先发现于美国 ➢ 迄今已累计报告超过12万病例 ➢ 全球已有63个国家发现此病
欧洲和美洲发达国家健康人粪便卵囊阳性率为1%-3%,在亚洲发展中国家为5%, 有突发性和群体感染的特点,欧洲、美国已有数十起水源引起的隐孢子虫病流行的报告
➢ 广州管圆线虫病分布于热带、亚热带27个国家和地区
人们对于生食螺、虾、蟹等不良饮食行为的效仿与流行,本病呈上升趋势。
中国周边国家主要传染病种类
➢ 突发急性传染病(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是指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对人类健
康构成重大威胁,需要对其采取紧急处理措施的鼠疫以及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以下简 称“SARS”)、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新发生的急性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等。
-中国《突发急性传染病预防控制战略》,2007.6月20日
新发传染病发生驱动因素增加
➢ 病原体进化和适应 ➢ 人口学特征及行为改变
人口的快速增加及老龄化、移民以及饮食习惯的改变、食物加工方法的改 变、静脉吸毒、危险性行为等
➢ 社会及经济转型与发展
城市化、农业开发、动物蛋白消费增加、森林采伐、环境破坏、人员及货 物全球流动
➢ 新医疗技术使用
器官/组织移植、免疫抑止药物的使用、抗生素和杀菌剂的广泛使用/滥用
000多万人感染 HIV/AIDS. ➢ 2009年, 180万死亡,260万人新感染. ➢ 超过68 % (约2000万)在亚撒哈拉地区 ➢ 2009年亚洲约490万人感染HIV,36万新
感染者
2008年全球HIV/AIDS 感染情况
全球结核病发病情况
➢ 社会影响广
新发传染病感染的全球性 相当多的新发传染病可能会引起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新发传染病的威胁
➢ 对居民生命及健康的威胁
人们对新发传染病早期阶段流行特点、临床表现、治疗方法等缺乏了解,难以有效 的、及时治疗和控制,易导致较多的病例死亡。
新发传染病在传染病导致的死亡及伤残中占有较大比例
第二类,某些疾病或综合征在人间也可能早已存在,但并未被人们所认识,近20年来才 被发现和鉴定,如军团病、莱姆病、丙型病毒性肝炎及戊型病毒性肝炎等
第三类,某些传染病过去可能不存在,确实是人类新出现的传染病,如艾滋病、O139等
➢ 人们也常根据习惯依据病原体特点而命名,如新发病毒性传染病、新发细菌性传染病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