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 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与制度

第二章 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与制度


《民事诉讼法》13条:
当事人有权 在法律规定 的范围内处 分自己的民 事权利和诉 讼权利
民事诉讼应 当遵循诚实信 用原则; 当事人有权 在法律规定的 范围内处分自 己的民事权利 和诉讼权利
诚实信用原则
• 民事诉讼中的诚实信用原则,是指法院、当 事人以及其他诉讼参与人在审理民事案件时 必须公正和诚实、善意。诚实信用原则要求 当事人在主观意识和客观行为上讲求诚信、 信守承诺,以维持各方利益的平衡。
• (二)合法原则
民事诉讼法
Civil Procedure Law
案例
• 甲因乙拒不返还到期借款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法院判决乙 返还本金10万元及利息7000元。在审理中,法院主持调解, 甲考虑到乙的实际困难,不但放弃了7000元利息,而且本金 也只要求返还6万元,法院据此制作调解书并送达双方当事 人。该调解协议是否符合合法原则?
第二章 民事诉讼法的 基本原则与制度
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
• 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是指贯穿于民事诉讼全 过程,对民事诉讼各主体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行 调整,并对整个民事诉讼活动起指导作用的根 本性准则。 • 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是民事诉讼立法、制定民 事诉讼法具体原则和根据,它集中体现和反映 了民事诉讼的本质特征,是制定和实施民事诉 讼法的重要依据。
• 此外,诉讼欺诈还表现为滥用诉讼权利(部分 当事人明知在不合法理或没有事实依据的情况 下恶意起诉他人)、法律适用的欺诈(当事人 利用欺诈手段,规避本应适用却不利己的法规, 是他人陷入错误而为的意思表示)以及诉讼突 袭。
• 《民诉法》113条:被执行人与他人恶意串通 ,通过诉讼、仲裁、调解等方式逃避履行法律 文书确定的义务的,人民法院应当根据情节轻 重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 事责任。 • 《民诉法》112条:当事人之间恶意串通,企 图通过诉讼、调解等方式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 ,人民法院应当驳回其请求,并根据情节轻重 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 责任。
辩论原则的实施保障
• 审判人员应当为当事人提供辩论的机会 • 审判人员应当恰当地组织和引导当事人的辩论
• 审判人员的“中立地位”
典型习题
• 2008 38.甲向法院起诉,要求判决乙返还借款本金2 万元。在案件审理中,借款事实得以认定,同时,法 院还查明乙逾期履行还款义务近一年,法院遂根据银 行同期定期存款利息,判决乙还甲借款本金 2万元, 利息520元。关于法院对该案判决的评论,下列哪一 选项是正确的?
民事诉讼法
Civil Procedure Law
平等原则的民事诉讼法律依据
• 《民事诉讼法》第5条:“外国人、无国籍人、 外国企业和组织在人民法院起诉、应诉,同中 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同等的 诉讼权利义务。”
“外国法院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法人和其 他组织的民事诉讼权利加以限制的,中华人民 共和国人民法院对该国公民、企业和组织的民 事诉讼权利,实行对等原则。”
法院调解原则
“法院调解是一种能够容纳一系列纠纷解决 技巧的开放性程序方式,并能自由的追随具体 案件与法律适用领域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法院调解原则
• 法院调解:在人民法院审判人员的主持下, 诉讼当事人就争议的问题,通过自愿协商, 达成协议解决争议的活动。 •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9条:“人民法院审理 民事案件,应当根据自愿和合法的原则进行 调解;调解不成的,应当及时判决。”
民事诉讼法
Civil Procedure Law
案例分析
关于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下列哪一选项是正 确的? A.当事人诉讼权利平等原则意味着当事人 拥有相同的诉讼权利 B.处分原则意味着法院无权干涉当事人诉 讼权利的行使 C.原告提起诉讼与被告进行答辩是辩论原 则的表现 D.调解原则适用于民事审判程序和民事执 行程序
合议制度的组织形式
• (三)重审、再审的合议庭
《民事诉讼法》第40条第3款:“审理再审案件, 原来是第一审的,按照第一审程序另行组成合议庭; 原来是第二审的或者是上级人民法院提审的,按照 第二审程序另行组成合议庭。”
• 现行法院调解原则的特点:
(1)法院调解是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的一种方式。 (2)法院调解本质上是一种诉讼活动。
民事诉讼法
Civil Procedure Law
二、法院调解遵循的原则
• (一)自愿原则
– 自愿原则,是指人民法院以调解方式解决纠纷时,必须在当事人自 愿基础上进行,包括调解活动的进行和调解协议的达成,都必须以 当事人自愿为前提。 – (1)程序上的自愿 – (2)实体上的自愿 – 合法原则,是指人民法院进行调解必须依法进行,调解的过程和达 成的调解协议的内容,应当符合法律的规定。
民事诉讼法特有的基本原则 处 分 原 则 诚 实 信 用 原 则
利当 平事 等人 原诉 则讼 权
法 院 调 解 原 则
辩 论 原 则
二、平等原则
• 《民事诉讼法》第8条:“民事诉讼当事人有 平等的诉讼权利。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 应当保障和便利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对当 事人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 •
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制度
合议制度
民事诉讼法 基本制度
回避制度 公开审判制度 两审终审制度
合议制度
• 合议制度(简称合议制),是由三名以上 的审判人员组成审判庭,以法院的名义具 体行使审判权,对民事案件进行审理并作 出裁决的制度。合议制度的组织形式为合 议庭。
民事诉讼法
Civil Procedure Law
合议制度的组织形式
• (一)第一审合议庭
《民事诉讼法》第39条第1款规定:“人民法院审 理第一审民事案件,由审判员、陪审员共同组成 合议庭或者由审判员组成合议庭。合议庭的成员 人数,必须是单数。”
合议庭可否全部由陪审员组成?
民事诉讼法
Civil Procedure Law
• (二)第二审合议庭
《民事诉讼法》第40条第1款规定:“人民法院审理 第二审民事案件,由审判员组成合议庭。合议庭 的成员人数,必须是单数。”
民事诉讼法
Civil Procedure Law
• 关于辩论原则的表述,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 ) • A.当事人辩论权的行使仅局限于一审程序 中开庭审理的法庭调查和法庭辩论阶段 • B.当事人向法院提出起诉状和答辩状是其 行使辩论权的一种表现 • C.证人出庭陈述证言是证人行使辩论权的 一种表现
民事诉讼法
Civil Procedure Law
四、法院调解的效力
• (二)调解协议生效后的法律后果
1.终结诉讼程序。 2.确认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关系。 3.不得提起上诉。 4.当事人可以申请强制执行。
民事诉讼法
Civil Procedure Law
• 如何科学、合理的处理调解与诉讼的关系?
辩论原则
民事诉讼法
Civil Procedure Law
诚实信用原则
• (一)诚实信用原则对当事人的适用
– 1.禁止反悔及矛盾行为。 – 2.禁止以不正当的方法或手段骗取有利于自己 的诉讼状态。 – 3.禁止滥用诉讼权利,故意拖延诉讼。 – 4.禁止在诉讼中作虚假陈述,影响法院对案件 事实的判断。 – 5.诉讼上的权利丧失。
Hale Waihona Puke A.判决符合法律规定,实事求是且全面保护了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B.该判决不符合法律规定,违反了民事诉讼的处分原则 C.该判决不符合法律规定,违反了民事诉讼的辩论原则 D.该判决不符合法律规定,违反了民事诉讼的平等原则
处分原则
• 处分原则,是指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有权 按照自己的意志支配、决定自己的实体权利 和诉讼权利。 • 《民事诉讼法》第13条规定:“当事人有权 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处分自己的民事权利和 诉讼权利。”
三、法院调解的效力
• (一)调解协议生效的时间
《民事诉讼法》第97条和第98条: 1.调解书经双方当事人签收后,即具有法律效力。 2.不需要制作调解书的,将协议内容记入笔录,由双方当事人、审 判人员、书记员签名或盖章后,即具有法律效力。可以不制作调解 书的案件:
(1)调解和好的离婚案件; (2)调解维持收养关系的案件; (3)能够即时履行的案件; (4)其他不需要制作调解书的案件。
民事诉讼法
Civil Procedure Law
法院调解适用的案件
• 凡属于民事争议性质、具有调解可能的案件, 人民法院均可用调解方式解决。根据2004年11 月《法院调解若干规定》第2条,下列三种案件 不适用调解: 1、适用特别程序、公示催告程序、督促程序、 破产还债程序审理的案件; 2、确认婚姻关系、身份关系的案件 3、其他依案件性质不能进行调解的案件 另,强制执行程序不能适用调解原则。
二、平等原则的内容
• • • • 当事人诉讼地位平等 当事人诉讼权利、义务平等或对等 法院同等保护当事人的诉讼权利 当事人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民事诉讼法
Civil Procedure Law
Make a Difference
当事人 诉讼权利 平等
当事人 诉讼权利 相同
三、平等原则的实现
1.强化当事人之间相关义务以实现当事人诉讼 地位的实质平等 2.法院职权介入,实现当事人诉讼地位的实质 平等 3.人民法院和当事人间的权利义务相称 4.注意配套原则以及相关庭审制度的完善
“形式平等” & “实质平等”?
民事诉讼法
Civil Procedure Law
• “法官阐明权”: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的主 张或陈述的意思不明确、不充分,或者有不当 的诉讼主张和陈述,或者他举证的证据材料不 够而误认为已经够了,在这些情况下,法院对 当事人进行发问,提醒、启发当事人把不明确 的予以澄清,把不充足的予以补充,把不当的 予以剔除、修正。
民事诉讼法
Civil Procedure Law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