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骨骼肌肌张力评定

骨骼肌肌张力评定

康复评定学:肌张力评定
肌张力(muscle tone)是指人体 在安静休息的情况下,肌肉保持一定 紧张状态的能力。
必要的肌张力是维持肢体位置,支 撑体重所,进行各种复杂运动所必要的条件。
肌张力包含以下主要内容:
1、肢体的物理惯性,肌肉、结缔组织内在 的机械弹性,反射性肌肉收缩 2、肌肉与神经节段存在反射联系
二、常见的肌张力异常
三、肌张力障碍
1、定义:以张力损害,持续同时伴有扭曲的不 自主运动为特征的肌肉运动功能亢进性障碍。
2、原因:中枢系统病变;遗传因素;神经退行 性变,代谢性疾病
3、特征:(1)肌肉的收缩可快可慢,变现为重 复,扭曲;(2)肌张力以不可预料的形式由低到 高变动:张力性姿势障碍,为持续性扭曲,可 以持续数分钟或更久。
二、常见的肌张力异常
四、肌张力驰缓
1、定义:肌张力降低或缺乏,被动运动时阻 力降低或者消失,牵张反射减弱,肢体处于关 节频繁的过度伸展而易于移位。
2、原因:小脑或锥体束上运动神经元损害; 外周神经系统的下运动神经元损害;原发性肌 病
3、特征:肌张力降低,关节活动范围加大, 腱反射消失。
第二节 肌张力的临床评定
三、反射检查
常采取的反射检查 1.肱二头肌反射 2.肱三头肌反射 3. 桡骨膜反射 4.膝反射 5.踝反射(跟腱反射)
四、被动运动评定
(一)评分标准 1、神经科分级方法2、其它的等级评分法。 (二)注意事项 1.要求患者尽量放松,由评定者支持和移动肢体。 2.所有的运动均应予以评定,且特别要注意在初始
第一节 概 述
一、肌张力的常见表现 二、常见的肌张力异常
一、肌张力的常见表现
(一)肌张力分类 1.正常肌张力分类 静止性肌张力 姿势性肌张力 运动性肌张力 2.异常肌张力分类 肌张力减低(迟缓) 肌张力增高(痉挛) 肌张力障碍 :肌张力损害(齿轮样,铅管
样强直)
(二)正常肌张力的特征
1.关节近端的肌肉可以进行有效的同步运动。
二、常见的肌张力异常
二、僵硬 1、定义:主动肌与拮抗肌张力同时增加,各个方向的
关节活动阻力均增加的现象。 2、原因:锥体外系的病变,如Parkinson 3、表现:齿轮样强直,铅管样强直 4、特征:(1)任何方向的关节被动运动,整个关节
的活动范围阻力增加;(2)相对持续,不依赖牵张刺 激的速度;(3)齿轮样僵硬的特征是在僵硬的基础上 存在震颤;(4)铅管样强直的特征是持续性的僵硬; (5)僵硬和痉挛可在某一肌群同时存在
二、常见原因:上运动神经元损伤所致 三、特征:牵张反射异常,腱反射异常,骨骼肌肌群
失衡,协同运动功能障碍。表现:肌张力增高,腱反 射亢进,阵挛,被动运动阻力增加,运动协调能力下 降。 四、痉挛的特殊反应: 1、巴彬斯基反射阳性 2、折刀样反射 3、阵挛 4、去大脑强直和去皮层强直 5、痉挛与肌张力过强
五、主动运动评定
通过主动运动评定可进一步鉴别肌张力 异常的情况。例如伴随拮抗肌收缩的缓 慢运动可能预示拮抗肌痉挛或协同收缩; 不伴随拮抗肌收缩的缓慢运动可能预示 原动肌力弱。
自主肌力的评定方法可采用常用的徒手 肌力评定方法。
六、功能评定
功能评定可以对痉挛或肌张力异常是否干 扰坐或站立平衡及移行等功能以及日常生活活 动能力进行评定。
并放手时,肢体只能保持短暂的抗重力,旋即下落, 仍存在一些功能活动 中到重度:肌张力显著降低或者消失,徒手肌力评定0 到1级;将肢体置于下垂位置并放手时,肢体旋即下落, 不能进行任何功能活动 (二)肌痉挛 (三)神经科分级:0级,肌张力降低;1级,肌张力 正常;2级,稍高;3级,肌张力高,肢体活动受限;4 级肌肉僵硬,被动活动困难或不能。
无法保持原有姿势 4、肌张力显著降低时,肌肉松弛软弱
一、肌张力的检查方法
(二)肌张力增高 1、肌腹丰满,硬度增高 2、肢体在放松状态下,检查者以不同的速度
对患者做被动运动时,感觉有明显阻力,甚至 无法运动 3、检查者松手时,肢体被拉向肌张力增高一 侧 4、长时间的肌张力增高可以引起局部肌肉的 挛缩,影响肢体运动 5、痉挛肢体的腱反射亢进
一、肌张力的检查方法
(三)影响肌张力异常临床检查的因素 1、体位与肢体位置 2、中枢神经系统状态 3、心理因素 4、患者对运动的主观作用 5、药物 6、患者的整体健康水平 7、环境温度 8、其它
二、临床分级
(一)肌张力减低 1、标准: 轻度:肌张力下降,肌力下降,将肢体置于下垂位置
视诊时被确定为有问题的部位。 3.评定者应保持固定形式和持续的徒手接触,并以
恒定的速度移动患者肢体。 4.若欲与挛缩鉴别,可加用拮抗肌的肌电图检查。 5.在评定过程中,评定者应熟悉正常反应的范围,
以便建立估价异常反应的恰当参考。 6.在局部或单侧功能障碍(如偏瘫)时,注意不宜
将非受累侧作为“正常”肢体进行比较。
7.被动运动时,具有一定的弹性和轻度的抵 抗感。
(三)影响肌张力的因素
1.体位的影响 2.精神因素的影响 3.并发症的影响 4.神经状态的影响 5.局部压力改变的影响 6.疾病的影响 7.药物的影响 8.外界环境的影响 9.主观因素的影响
二、常见的肌张力异常
一、痉挛:肌张力增高,牵张反射的高兴奋性,紧张 性牵张反射增强,伴腱反射异常为特征。
2.具有完全抵抗肢体重力和外来阻力的运动 能力。
3.将肢体被动地置于空间某一位置时,具有 保持该姿势不变的能力。
4.能够维持原动肌和拮抗肌之间的平衡。
5.具有随意使肢体由固定到运动和在运动过 程中转换为固定姿势的能力。
6.需要时,具有选择性地完成某一肌群协同 运动或某一肌肉单独运动的能力。
包括以下内容: 一、肌张力的检查方法 二、临床分级 三、反射检查 四、被动运动评定 五、主动运动评定 六、功能评定 七、痉挛步态的评定
一、肌张力的检查方法
(一)肌张力降低 1、检查者拉伸患者肌群几乎感受不到阻
力; 2、患者不能自己抬起肢体,或当肢体运
动时感到柔软,沉重感 3、肢体下落时,肢体沿重力方向下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