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质1、氨基酸(amino acid,aa):蛋白质多肽链的基本结构单位,或称构件分子、构造单元(building block)2、旋光性:旋光物质使平面偏振光的偏振面发生旋转的能力3、氨基酸的等电点:当氨基酸在某一pH值时,氨基酸所带正电荷和负电荷相等,即净电荷为零,此时的pH值称为氨基酸的等电点,用pI表示。
氨基酸在等电点时主要以兼性离子形式存在4、肽键:一个氨基酸的氨基与另一个氨基酸的羧基之间失水形成的酰胺键称为肽键,所形成的化合物称为肽。
组成肽的氨基酸单元称为氨基酸残基5、氨基酸顺序:在多肽链中,氨基酸残基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这种排列顺序6、蛋白质:成百上千个氨基酸分子以肽键相连,组成的长链分子(多肽链)7、蛋白质的一级结构:蛋白质多肽链的氨基酸排列顺序和连接方式8、同源蛋白质:进化上相关的一组蛋白质,它们常在不同物种中行使着相同的功能9、序列同源性:同源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具有明显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称序列同源性10、不变残基:同源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中有许多位置的氨基酸残基对所有已经研究过的物种来说都是相同的,称为不变残基11、可变残基:其它位置的氨基酸残基对不同物种有相当大的变化,称可变残基12、进化树:根据同源蛋白质氨基酸差异数所提供的信息可以构建物种进化树,显示在进化过程中各个物种的起源和出现顺序13、疏水相互作用:非极性分子进入水中,有聚集在一起形成最小疏水面积的趋势,保持这些非极性分子聚集在一起的作用则称为疏水作用。
对蛋白质来说,在水相溶液中,球状蛋白质的折叠总是倾向于把疏水残基埋藏在分子的内部,这种现象可称为疏水作用14、盐键(又称离子键):正电荷和负电荷之间的一种静电作用15、肽平面:因为肽键不能自由旋转,所以肽键的四个原子和与之相连的两个α碳原子共处一个平面,称肽平面16、蛋白质的二级结构:指蛋白质主链的折叠产生的有规则的构象。
17、二级结构元件:主要有α-螺旋、β-折叠片、β-转角和无规卷曲18、影响α-螺旋稳定性的5个因素:相连残基R基团的静电排斥或吸引相邻R基的大小相隔3个残基的R基的相互作用Pro和Gly的出现α-螺旋末端aa 残基的极性19、超二级结构:相邻的二级结构元件组合在一起,彼此相互作用,形成有规则,在空间上能辨认的二级结构组合或二级结构串,充当三级结构的构件,称为超二级结构。
20、结构域:多肽链在二级结构及超二级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卷曲折叠,形成三级结构的局部折叠区,它是相对独立的紧密球状实体,称为结构域21、蛋白质三级结构:一个蛋白质中所有原子的整体排列被称为蛋白质的三级结构。
包括一级结构中相距远的肽段之间的几何相互关系和侧链在三维空间中彼此间的相互关系22、寡聚蛋白: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立的球状蛋白质通过非共价键结合成的多聚体23、亚基:寡聚蛋白中的每个独立的球状蛋白质称为亚基(subunit),亚基一般由一条肽链构成,也称为单体(monomer)24、原体:对称的寡聚蛋白质分子可视为是由两个或多个不对称的相同结构成分组成,这种相同结构成分被称为原体或原聚体25、蛋白质的四级结构:指亚基的种类、数量以及各个亚基在寡聚蛋白质中的空间排布和亚基间的相互作用26、蛋白质的变性:导致蛋白质功能丧失的三维结构破坏称为变性27、蛋白质变性过程:然蛋白质分子受到物理因子影响或化学处理时,生物活性丧失,溶解度降低,不对称性增高以及其他的物化常数发生改变。
其实质是蛋白质分子中的次级键被破坏,引起天然构象解体(变性不涉及共价键的断裂(肽键和二硫键),一级结构仍保持完好)28、复性:一些经热、极端pH或变性剂变性的蛋白质,若恢复其天然构象稳定存在的条件,将再次获得它们的天然构象和生物活性29、蛋白质的等电点:当蛋白质溶液处于某一pH时,蛋白质所带的正电荷与负电荷的数量相等,净电荷为零,此时溶液的pH称为蛋白质的等电点。
蛋白质在等电点时净电荷为零,因此没有同种电荷的排斥,所以不稳定,溶解度最小,易聚集沉淀。
同时其粘度、渗透性、膨胀性以及导电能力均为最小30、沉降系数:生物大分子、亚细胞器和微生物等颗粒在单位离心场中的沉降速度31、可逆沉淀:在温和条件下,通过改变溶液的pH或电荷状况,使蛋白质从胶体溶液中沉淀分离。
在沉淀过程中,结构和性质都没有发生变化,在适当的条件下,可以重新溶解形成溶液,所以这种沉淀又称为非变性沉淀32、不可逆沉淀:在强烈沉淀条件下,不仅破坏了蛋白质胶体溶液的稳定性,而且也破坏了蛋白质的结构和性质,产生的蛋白质沉淀不可能再重新溶解于水。
由于沉淀过程发生了蛋白质的结构和性质的变化,所以又称为变性沉淀。
33、盐析:在溶液中加入中性盐使生物大分子沉淀析出的过程34、有机溶剂沉淀反应:用与水互溶的乙醇、丙酮等夺取水膜,降低介电常数,增加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使蛋白质颗粒凝集而沉淀35、加热沉淀反应:热变性使蛋白质天然结构解体,疏水基外露,因而破坏了水化层,蛋白质处于等电点时最易沉淀36、重金属盐沉淀反应:蛋白质在体内一般带负电荷, 可与Cu2+/Hg2+/ Ag+/Pb 2+等结合为不溶性蛋白盐而沉淀37、等电点沉淀法:蛋白质在等电点时,彼此之间的静电斥力最小,因而溶解度也最小,各种蛋白质的等电点有差别,可利用调节溶液的pH达到某一蛋白质的等电点使之沉淀38、层析技术,亦称色谱技术,是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的物理、化学、生物性质的差别,使各组分以不同程度分布在两个相中(其中一个相为固定的,称为固定相;另一个相则流过此固定相,称为流动相)并使各组分以不同速率随流动相移动,从而达到分离各组分的效果纸层析是指以滤纸作为基质的层析薄层层析是将基质在玻璃或塑料等光滑表面铺成一薄层,在薄层上进行层析柱层析则是指将基质填装在管中形成柱形,在柱中进行层析39、凝胶过滤:凝胶层析是按照蛋白质分子量大小进行分离的技术,又称之凝胶过滤、分子筛层析或排阻层析40、离子交换层析:依据各种离子或离子化合物与离子交换剂的结合力不同而进行分离纯化。
利用一定pH下不同蛋白质带电种类和电量的差异,柱介质是结合着带电基团的合成聚合物。
结合着阴离子的称为阳离子交换树脂, 结合阳离子的称为阴离子交换树脂41、亲和层析:依赖于蛋白质和它的配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分离。
42、电泳:在外电场作用下,带电蛋白质将向与其电性相反的电极移动的现象(一般不用于纯化大量蛋白质,常作为一种分析手段)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以聚丙烯酰胺凝胶作为支持介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测定分子量)等电聚焦(IEF):等电点不同的蛋白质混合物的各组分将分别聚焦在各自等电点相应的pH位置上双向电泳43、透析法:透析是利用蛋白质分子不能通过半透膜的性质,使蛋白质和其它小分子物质分开44、超滤:用压力或离心力,强行使水和其他小分子溶质通过半透膜,而蛋白质被截留在膜上,以达到浓缩和脱盐的目的45、协同效应:一个寡聚体蛋白质的一个亚基与其配体结合后,能影响此寡聚体中其他亚基与配体结合能力的现象,称为协同效应46、别构效应:配体与寡聚蛋白质上的一个部位结合将通过构象变化影响同一蛋白质分子上其他结合部位的结合亲和力。
具有别构效应的蛋白质称为别构蛋白47、同促效应:作用物和效应物为同一种物质48、异促效应:作用物和效应物不同49、BPG效应:BPG降低了血红蛋白对O2的亲和力50、波尔效应:H+、CO2促进O2的释放51、分子病:蛋白质分子一级结构的改变有可能引起其生物功能的显著变化,甚至引起疾病核酸1、DNA的一级结构:DNA是dAMP、dGMP、dCMP、 dTMP通过3’,5’-磷酸二酯键连接起来的线形或环形多聚体,没有分支DNA的二级结构:双螺旋结构。
两条反向平行(一条5’→3’,另一条3’→5’)的多核苷酸链绕同一中心轴相互缠绕,形成右手双股螺旋。
2、DNA的三级结构:DNA在双螺旋的基础上通过扭曲和折叠形成的构象超螺旋:DNA分子的一种扭曲状态。
当将线性过旋或欠旋的双螺旋DNA连接形成一个环时,都会自动形成额外的超螺旋来抵消过旋或欠旋造成的张力,目的是维持B构象。
过旋DNA 会自动形成额外右手螺旋,而欠旋形成额外左手螺旋,称为负超螺旋。
3、环状DNA的三种典型构象:①松弛环状DNA线形DNA直接环化②解链环状DNA线形DNA 拧松后再环化③超螺旋DNA4、连环数:指一条链以右手螺旋绕另一条链的次数5、扭转数:Watson-Crick 螺旋数目6、超螺旋存在的意义:(1)超螺旋DNA具有更致密的结构,在细胞内所占体积更为经济。
(2)负超螺旋导致DNA易于解链,有利于DNA参与复制、转录、重组等过程。
7、基因:DNA分子上携带并传递遗传信息的单位8、基因组: 指生物体所含的全部基因。
对于真核生物,常指单倍体基因组9、内含子:基因中不编码的居间序列,不出现于成熟的mRNA分子中10、外显子:基因中为蛋白质编码的片段11、断裂基因:大多数为蛋白质编码的基因都含有内含子和外显子。
由于内含子的存在使基因成为不连续基因或断裂基因12、RNA的一级结构:即RNA的共价结构,核糖核苷酸以3’,5’磷酸二酯键连接形成的线性单链分子13、二级结构:由局部双螺旋区和非配对区(突环区)组成14、三级结构:二级结构的进一步折叠15、四级结构:与蛋白质形成的核蛋白复合体(如:核糖体、信号识别颗粒等)15、tRNA一级结构:通常由73-93个核苷酸组成,含稀有碱基,3´端为CpCpAOH(用来接受活化的氨基酸)5 ´端为pG或pC16、二级结构:三叶草形,“四环一臂”17、三级结构:倒L型18、核苷酸(核酸)等电点:核酸的磷酸基具有酸性,碱基具有碱性,因此核酸具有两性电离的性质。
但核酸中磷酸基的酸性大于碱基的碱性,其等电点偏酸性。
DNA的pI约为4~5,RNA的pI约为2.0~2.5,在pH7~8电泳时泳向正极19、增色效应:核酸分子加热变性后,在260nm处的紫外吸收会急剧增加的现象20、减色效应::加热变性后的核酸分子,在退火的条件下发生复性时,在260nm处的紫外吸收会减少的现象21、DNA的变性:高温、酸、碱及某些变性剂(如尿素等)能破坏核酸中的氢键,使有规律的双螺旋结构变成单链的、无规律的线团,此作用称DNA的变性。
变形不涉及共价键的断裂22、热变性:DNA的稀盐溶液加热到80-100ºC,即可发生热变性。
变性在一个较窄的温度范围内“爆发式”发生。
23、熔点(熔解温度,Tm):DNA双螺旋结构失去一半时的温度。
一般在82-95℃之间24、影响Tm值的因素:①DNA的均一性②G-C的含量③介质的离子强度④有机溶剂⑤甲酰胺可以促进变性25、复性:在一定条件下,变性DNA两条彼此分开的单链重新缔合成双螺旋结构,这个过程称为复性26、退火:热变性DNA在缓慢冷却时,可以复性,此过程称为退火27、分子杂交:相同或不同来源的两条单链DNA分子,或单链DNA与RNA分子,如果在某些区域具互补序列,则复性时根据碱基互补原则,可形成DNA-DNA或DNA-RNA杂交分子28、核酸的凝胶电泳:琼脂糖凝胶电泳,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29、限制性内切酶:一类能识别双链DNA分子中特定核苷酸序列,并由此切断DNA双链的核酸内切酶30、DNA聚合酶链式反应(PCR):体外快速扩增DNA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