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吉林省延边州汪清县第六中学2021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吉林省延边州汪清县第六中学2021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吉林省延边州汪清县第六中学2021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下表是关于“赤壁之战”的记述,由表格信息可知A.疾疫爆发影响赤壁之战战局B.疫病流行加剧军阀混战C.曹操借瘟疫推卸战败的责任D.赤壁之战导致疾疫蔓延2.“堂贴”是唐朝中后期中书门下处理政务的主要公文之一,不仅用来“处分百司”,也“判四方之事”。

遇有日常政务,三省宰相可不必奏请皇帝,直接裁决,然后集体签署下发“堂贴”。

“堂贴”的出现表明当时A.宰相处理政务的权力增强B.皇权与相权矛盾日益尖锐C.三省分权的体制逐步形成D.国家决策机制发生了异变3.秦律对官府铁器的供应和使用有具体的规定,如果铁器损失,必须根据情况分别处理。

秦律规定对偷盗耕牛的人必须判罪,并规定厩苑所饲养的牛必须达到一定的繁殖率,完不成任务的需接受处罚。

这些规定A.反映出秦律的严苛残暴B.有利于农业的精耕细作C.推动秦代冶金业的发展D.说明铁犁牛耕逐渐普及4.清朝《钦定台规》规定,各地巡视御史自命下之日起,在门上大书“回避”字样,不许见客、不收书,不接纳私办人役、不赴钱送宴会,且限领敕后三日出京,沿途不准停留,到境后不受私书私馈等。

这一规定有利于A.杜绝贪腐现象B.扩大御史权力C.提升监察效果D.促进制度转型5.《续资治通鉴》记载:宋太祖赵匡胤幸武成王庙,历观两廊所画名将,以杖指白起曰:“起杀己降,不武之甚,何为受享于此?”命人去之。

文臣高锡上疏称南朝武将王僧辩另立君主,不克善终,不宜在配享之列。

这反映出A.受前世影响B.当时政治文化取向C.宋代中央集权加强D.儒家礼制观念淡化6.宋代皇帝不可未经中书门下(三省)和枢密院将“圣旨”以“指挥”形式直接下达有关机构,否则,便不符合“国体”。

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在接到皇帝的“指挥”后也要参照前后敕令,审度可否,还要付录门下省审读,然后行下。

这表明、宋代中枢机构A.具有严密的运作程序B.开始出现分权与制衡C.有效制约了君主专制D.相权受到进一步分割7.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

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

这表明清代中期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C.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D.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8.下表为1920一一1936年中国进口货物构成统计表(%)据表可知A.近代工业得到一定发展B.工业化抵制西方经济侵略C.经济结构发生根本变化D.近代中国轻工业发展迅速9.抗战时期的游击战中,“日军、伪军、国民党、共产党的小股部队都是摸索前进,没有哪方的情报网络能精确掌握对方的具体行动。

”而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在战术情报和敌军动态的掌握方面较其他方占据优势。

这主要得益于A.两个战场的积极配合B.掌握了有利地形C.苏联等国的有力帮助D.贯彻了群众路线10.全面抗战爆发后,“晋南(根据地)一带在敌区用关羽的忠义来唤醒民众、乡士不做汉奸”;歌唱岳飞的歌“长江大水滚滚流"飘荡在延安的上空。

对这些现象解读最为合理的是()A.华北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萌发B.借助通俗文化增强抗战意识C.运用革命理论武装根据地群众D.广泛动员民众争当抗日英雄11.社会学家费孝通回忆参加北平市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时说,“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

从中可以获悉A.费孝通是北京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B.会议召开匆忙,代表们还来不及换上正装C.出席会议的普通工人代表居绝大多数D.人民代表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12.罗马法规定诉讼当事人不仅要承担契约规定的义务,还要承担诚实、善意的义务。

检查当事人是否履行了诚实信用原则是司法人员的一项丰要任务,而审判员则通过判断当事人的行为是否符合诚信原则,来裁决案件的胜败。

这反映出A.司法审判具有较强随意性B.公民个人权力不受重视C.诚信成为审判的重要标准D.诚信社会体系得以建立13.罗马法中最为完备的是它的私法部分,其中关于妇女的立法主要集巾在监护、婚姻和财产继承上,对后世各国有关妇女地位的立法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说明罗马法A.以保护妇女合法权益为出发点B.充分体现了法律的公平正义性C.已经兼顾社会各个群体的利益D.对妇女法律问题做了有益探索14.下图为20世纪50—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年平均增长率示意图。

图中现象的出现A.反映了罗斯福新政的影响B.受益于经济多极化的作用C.表明欧美发展不平衡加剧D.体现区域集团化趋势优势15.1964年,我国经济建设转向战备轨道,中央做出调整工业由沿海向内地,由东部向西部纵深发展的部署。

到1965年,在西北、西南建设项目达300多个:东北迁往西部的企业及技术支援项目就有140个,涉及多个行业,调出约8万人左右。

这些举措A.体现了国家强大的组织能力B.扭转了中国的工业布局C.改变了西部地区的落后状态D.调整了工农业发展比例16.1979年,中央文件指出:“凡是符合经济合理原则,宜于在农村加工的农副产品,要逐步由社队企业加工。

城市工厂要把一部分宜于在农村加工的产品或零部件,有计划地扩散给社队企业经营。

支援设备、指导技术。

”这反映出当时A.农村改革出现新动向B.城市国企改革启动C.市场经济的取向明确D.人民公社即将废除17.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上海久益烟公司立即生产出“三省”烟,烟盒上绘有东北三省地图,并印有曾子的名句“吾日三省而思”,告诫国人勿忘国耻,一时畅销全国。

由此可知A.民族资本家讲究商业营销策略B.国民政府唤醒国民的爱国意识C.日本全面侵华阻碍民族工业发展D.中国民族工业发展面临巨大困难18.1978年12月 13日,邓小平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 1992年中共中央下发了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这两次讲话都A.推动了经济特区的发展B.深化了体制改革C.加速了对外开放的进程D.冲破了思想樊篱19.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不久,毛泽东就发出开展地质普查工作的号召:1954年,地质部提出要有目标、有重点地扩大煤炭、石油等资源的勘查,1956年初,毛泽东强调地质工作必须先行,走在国民经济建设的前面。

建国初期重视地质工作A.主要是为了改善人民生活条件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的实施C.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D.脱离国民经济建设的实际20.从1993年下半年开始,广东南海市逐步在农村推广土地股份制。

即以村委会或村民小组为基础,将集体所有的财产、土地和农民承包权折价入股,建立股份经济合作社。

这一做法A.否定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促进了农村城镇化建设进程C.恢复了农业生产合作化道路D.体现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21.20世纪30年代,欧洲各国政府除制定法律保护垄断性企业外,还通过贷款、津贴、补助、减免税、利息率等办法帮助这些企业发展生产。

这些举措有利于A.促进欧洲各国产业结构合理化B.缓和欧洲主要国家之间的矛盾C.化解企业对生产的盲目性追求D.推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22.日本国营NHK电视台、联邦德国国营铁路都是资本主义国家国营企业或公司,它反映了二战后资本主义国民经济的发展。

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以得出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哪一主要特点A.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对国民经济的大力干预B.资本主义国家全面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经济C.资本主义国家扩大政府开支,调节社会生产D.资本主义国家开始重视限制私有企业的发展23.1915年,英美烟草公司揭露华人企业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同日本合作的内幕,导致其销量下降,甚至很多零售商都宣称不再销售其产品。

作为反击,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则将英美烟草公司同帝国主义侵略联系起来,并宣称“中国人应抽中国烟”,很快扩大了市场。

这表明A.民族烟草工业得到迅速发展B.实业救国社会思潮开始出现C.英美成为当时主要侵华国家D.民族主义影响大众消费心理24.1862年6月26日,《上海新报》一则某商行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云:新到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仔、东洋竹篮仔等。

这反映出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B.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C.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D.百姓衣食住行的西化二、材料分析题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中世纪的时候,尽管乳制品成为日常饮食的一部分,但经常食用乳制品还是会被视为贫困的标志。

在许多人眼里,这象征着某些被鄙视的落后部落。

直到19世纪末期的欧洲,乳品的饮用还并未普及,还是普遍认为直接饮用乳品是很危险的,尤其对幼儿来说。

因为它们是微生物的温床,有“变质”的缺点。

当时的医生甚至指责奶类会散播麻风病。

19世纪末期,由于对肉类消费需求量的提高,也间接带动了乳业农场的发展,更何况火车的出现使得运送液态奶更为便捷。

1871年,巴斯德灭菌法发展到成熟阶段,其推广也大大促进了对奶类的消费。

一战期间,罐装牛奶、炼乳被用来改善士兵的营养失调问题。

1950年3月23日,法国政府强制规定,必须销售用蜡封口的瓶装牛奶。

从此,瓶装或纸盒装牛奶的销售日渐普及。

——摘编自邸笑飞《牛奶:被塑造的白色神话》材料二 19世纪后期,英、法、俄分别将奶牛带入中国。

1923年,我国最早的牛奶业同业工会“上海牛奶业同业会”成立。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全国奶类年产量为21.7万吨,平均每人每年仅为0.4公斤。

当时的牛奶消费依然主要集中于北京和沿海的少数几个大城市。

改革开放后,牛奶的消费才开始普及。

上世纪90年代,瑞典利乐公司把无菌复合纸包装从北欧带到了中国,直接推动了中国乳业“黄金10年”的到来,让牛奶成为家家必备的日常食品。

年来,人们的饮食消费习惯逐渐向更高的消费层次转变,与此同时,高铁、互联网购物等消费方式的普及,促进我国乳制品消费的稳步增长。

根据《中国奶业质量报告》,2021年,中国人均乳制品折合生鲜乳消费量36kg,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

——摘编《搜狐·历史》、《中商情报网》(1)请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到现代人们对牛奶的态度的变化,并简析原因。

(2)请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的牛奶消费的特点及影响26.(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同眸)材料住房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之一,住房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

一直受到政府和民众的普遍关注。

1988年1月国务院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住房制度改革工作会议”,2月批准印发了住房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关于在全国城镇分期分批推行住房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这标志着住房制度改革进入了整体方案设计和全面试点阶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