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合肥市生活垃圾资源化综合处理项目建议书

合肥市生活垃圾资源化综合处理项目建议书

合肥市生活垃圾资源化综合处理
项目建议书
前言
至2012年,我国的生活垃圾年产生量已近4亿吨,且每年平均以8%~10%的速度递增,历年的垃圾填埋存量已达70余亿吨,占用土地达5.3万公顷,我国2/3以上城市处于“垃圾围城”的困境,农村垃圾基本未得到无害化处理,垃圾对生态环境已造成严重的污染,引起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相继由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近一步加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作意见的通知》、《“十二五”全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党的“十八大”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已经成为各级政府迫切需要解决的艰巨任务。

本项目建议书,针对合肥市生活垃圾的现状,提出采用BRCC技术进行资源化综合处理和系统解决方案,实现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

一、合肥市生活垃圾产生量与处理现状
合肥市人口约万人,其中:城市人口约万人,城区垃圾产量约吨/日;农村人口约万人,农村垃圾产量约吨/日;合肥市生活垃圾产生量合计为吨/日,吨/年。

目前,合肥市的生活垃圾以卫生填埋方式处理量为吨/日,以焚烧发电方式处理量为吨/日,尚有吨/日未得到无害化处理。

据统计数据,合肥市生活垃圾产生量(2008~2012年)平均每年以%速度递增。

据此测算,至2015年合肥市生活垃圾产生量将达到吨/日。

二、垃圾处理技术方案比较
目前,我国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方式主要有卫生填埋法(约占85%),焚烧发电法(约占15%)、堆肥法(不足1%)。

填埋法是较原始、落后的处理方式,其弊端主要是占地面积大,垃圾填埋后持续产生大量的高浓度渗液,严重污染地下水源;产生大量硫化氢、氨气、甲烷等有害气体,严重污染空气环境;滋生蚊蝇及有害病菌,对周边环境造成严重次生污染。

而且垃圾填埋后彻底无害化分解需近百年时间,各地的垃圾填埋场已形成“城市毒瘤”和“围城”现状,是不可持续的一种落后处理方式,频频引发社会矛盾和民众抵制反对,而且多数城市的垃圾填埋场用地已非常难找,填埋场建设已受到严格控制和限批。

焚烧发电是垃圾减量化处理的一种较好方式,但由于我国的生活垃圾基本为混合收集,其中厨余垃圾含量多、含水率高、组份复杂,燃烧热值低,垃圾焚烧发电厂建设、运营成本很高,垃圾在燃烧时需添加煤、油等化石燃料助燃,焚烧厂会产生臭气、渗液、飞灰等次生污染。

更为严重的是混合原生垃圾直接焚烧会产生剧毒二恶英,据国际环境保护机构(EPA)报告,“二恶英是诱发癌症发病的主要物质之一,致癌危险远比估计的更高。

”因此,混合原生垃圾发电项目建设
受到各地民众的强烈反对与抵制。

世界发达国家已经认识到垃圾焚烧所产生的次生危害,德国《废弃物法》规定:焚烧垃圾中的有机物含量不得超过5%(我国混合垃圾中含量达50~65%),并已于2005年正式实施。

目前,美国已有超过130座垃圾焚烧厂兴建计划被取消,北美洲五大湖区52个焚烧厂结束运行,德国、荷兰、比利时相继颁布“焚烧炉禁建令”,等等。

由此可见,混合原生垃圾直接焚烧处理是不可持续的一种方式,随着垃圾处理技术的进步,新技术的采用,人们对次生危害的认识提高,原生垃圾直接焚烧会被严格限制。

垃圾堆肥法在我国应用较少,其主要原因是垃圾组份复杂,含有大量有害物质和重金属,垃圾肥的肥效较差,会产生对土壤和作物的污染,农业部已严禁垃圾肥用于农业种植,因此,混合原生垃圾堆肥技术未能推广应用,建成的多数已停产。

三、BRCC技术简介与优势分析
德国等欧盟国家为了满足新《废弃物法》对垃圾有机物含量的严格限制,开始广泛推广采用机械—生物法(MBA)处理工艺,并已经取得良好的环境效益,成为垃圾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

BRCC技术,即“生物法衍生燃料清洁燃烧”技术,是针对我国生活垃圾特性研发的一种基于生物技术的垃圾资源化综合处理技术,与常规的卫生填埋、焚烧发电等技术相比,具有显著的优势,是对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技术的颠覆性创新,符合世界发达国家垃圾处理新技术发展趋势。

BRCC技术利用生物技术,使混合原生垃圾在复合工程菌的作用下,实现生物高温干化和有机物的煤质化转化,改变垃圾的理化性质,经过系列专用工艺设施及设备处理,最终将生活垃圾处理成为三类可循环利用的再生资源:
1)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RDF-5),作为新能源替代化石燃料高效清洁利用;
2)金属、玻璃、塑料等再生资源产品,回收利用;
3)无害化渣土,用于替代土源用于铺路、填坑复垦、制砖等再生利用。

BRCC技术可采用“分布式处理、资源集中利用”的布局方案,对我国大中城市的生活垃圾收转运体系,提供了新的系统解决方案,可大量节省垃圾收转运成本费用,以及对交通、土地资源的占用。

《“十二五”全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中提出:“积极推动垃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等相关技术的研究和推广,重点推动清洁燃烧、二恶英控制、飞灰无害化处置和利用、填埋气收集利用、渗滤液处理、气味控制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和推广,鼓励采用资源化利用技术处理生活垃圾。


BRCC技术完全符合国家提出的生活垃圾处理技术发展方向,并提前解决了“十二五”期间垃圾处理攻关课题,符合目前世界发达国家生活垃圾处理的技术发展方向,并已实现产业化转化。

采用BRCC技术处理生活垃圾,按1000t/d处理量计算,可实现以下社会经济环境效益:
1、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生活垃圾36.5万吨/年,节约填埋用地2.4万平方米(36亩)/年;
2、回收利用金属、玻璃等资源约3万吨/年;
3、生产生物质固体燃料约16.5万吨/年,替代化石燃料约8万吨/标煤/年,发电约1.5亿度/年;
4、减排二氧化碳24万吨/年,及大幅度减少生活垃圾处理的渗滤液、空气等次生污染。

(附:BRCC技术说明资料《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新技术&系统解决方案》)
四、BRCC项目工厂的建设条件
1、厂址选址符合《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合肥市环境卫生专业规划》、《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等各项规划文件规定;
2、符合自然生态环境影响、地形条件、地质水文条件等环境影响评价要求及合理规划生活垃圾运输距离;
3、安全防护距离符合环境影响评价要求;
4、工厂占地面积:按500t/d处理量,需占地面积35~40亩;按1000t/d处理量,需占地60~65亩,以上绿化面积均≥35%;
5、根据国家相关规定,由政府提供项目建设用地并负责场地“三通一平”。

6、得到有权部门的环评批复及项目开工建设许可手续。

五、项目实施方案建议
1、对合肥市垃圾产生量、收转运与处理现状进行调研与分析,进行生活垃圾处理系统解决方案的初步设计规划,确定BRCC项目工厂规划布局、厂址方案、建设规模、垃圾运输、产品运输与产品终端的初步可行性方案。

2、在以上工作基础上,贵我双方就项目实施、投资建设与运营、责任义务等事项进行协商,依据法律法规,履行必要法定程序,签订特许经营协议书,由我公司以BOO方式投资建设、运营项目工厂。

3、依据特许经营协议,双方完成前期工作分工事项,在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支持协助下,由我方完成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环境评价报告,履行项目合规审批手续后开工建设。

4、项目规划建议:BRCC技术对所处理垃圾的组份、含水率、有机物含量等无限制条件,可以采用分布式处理,资源集中利用的方案进行规划,因此,在项目厂址定点时,可以充分考虑垃圾收转运方案的合理性,尽量减少垃圾运距,节省政府收转运成本费用和对交通资源的占用及沿途污染因素,确定最佳服务半径,进行合理布局建设。

5、污染控制建议:我公司可把BRCC工厂所生产的RDF-5燃料,运至城区以外较远的地方进行利用,以减少合肥市城区二噁英、烟气、粉尘污染,实现合肥市无污染焚烧处理垃圾的终极环保目标。

政府则应在燃用燃料的电厂定点、生物质发电政策落实等方面,给与我方大力支持。

6、根据国家、安徽省、合肥市政策法规,给予相关优惠政策待
遇与扶持。

7、项目实施建议:建议采用BRCC技术首先建设一个300t/d~500t/d的垃圾资源化综合处理厂,投产运营后,根据合肥市具体情况,将全市的生活垃圾全部进行资源化处理,把合肥市建成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处理的模范标杆城市。

8、BRCC项目工厂自具备开工条件起,建设期为8~10个月。

六、结论
BRCC技术实现了混合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改变了城市垃圾收转运体系和处理方式,使垃圾得到全部资源化清洁高效利用,实现了低污染垃圾热能利用。

并解决了大、中城市垃圾焚烧处理伴生二噁英、烟气、粉尘、渗液、飞灰、臭味等严重次生污染危害的世界性难题,本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国内外垃圾处理技术发展趋势。

本项目拥有多项专利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填补国内技术空白。

我们愿与贵政府诚信合作,互利共赢,为建设合肥市生态文明、建设美丽合肥,保护人民身体健康和优美生活环境,把合肥市建设成为我国垃圾处理模范标杆城市,贡献我们的智慧和力量。

(附:山东省环保厅环评批复、专家评审意见)
安徽国桢新源科技有限公司。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