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体动物》教学设计
观察课件展示的蛤蜊、缢蛏、河蚌、扇贝、蜗牛、乌贼等软体动物,他们有的有两个贝壳,有的只有一个贝壳,有的贝壳退化了。
学生了解乌贼的壳又称海螵蛸,鲍鱼的壳又称石决明,都可以入药。
三人行小组合作观察缢蛏,取一个缢蛏,先观察外形,然后轻轻打开缢蛏贝壳,按照由外向内、从前往后依次观察缢蛏的内部结构:贝壳、外套膜、足、鳃和入水管、出水管。
分工如下:
实验器材托盘、缢蛏、镊子
分工
学生1 轻轻打开缢蛏的贝壳学生2
用手指着说出缢蛏的
各部分结构名称
学生3 负责记录
提示
注意安全,以防被贝
壳割伤
观察讨论并填写各部分结构名称:
一个小组展示,其他小组进行评价
三人小组同样的方法观察河蚌,并填写各部分结构名称:
1、下列关于动物的生活环境及获取食物方式的叙述中,正确的
板书设计
软体动物
一、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柔软的身体外有外套膜
大多具有贝壳
运动器官是足
二、软体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软体动物》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生活常识,知道缢蛏、蛤蜊生活在海水中,河蚌生活在淡水中,蜗牛生活在陆地上。
虽然他们的生活环境不同,但它们具有共同的结构,这一点学生并不清楚。
本节课,通过对缢蛏、河蚌的解剖、观察,是学生在认识他们的基础上,揭示软体动物的共同特征。
软体动物大都具有贝壳,而贝壳是由外套膜分泌产生的,所以在实验过程中,应当重点强调外套膜这个特殊结构,并明确它在动物体内的位置,从而推测其功能,帮助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软体动物》效果分析
注:请针对每一教学环节在相对应学生活动栏,对等级描述进行打对勾。
《软体动物》教材分析
《软体动物》是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
通过第二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环节动物,而本节课的学习又为后面学习节肢动物做了铺垫,因此,本节课在帮助学生理解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的生物进化的历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节课主要通过对缢蛏结构的观察,帮助学生了解常见的双壳类软体动物的结构,然后由多种软体动物,总结其主要特征。
教材设计符合八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
《软体动物》评测练习
1、下列关于动物的生活环境及获取食物方式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腔肠动物生活在水中,利用刺细胞帮助捕获猎物
B.寄生虫终生生活在寄主体表或体内,靠获取寄主体内的养料生存
C.软体动物生活在水中,靠入水管、出水管获取水里的食物颗粒
D.节肢动物生活在陆地上,利用口器获取食物
2、下列各组动物中都不属于软体动物的一组是()。
A.鲍鱼、章鱼、鱿鱼 B.毛蚶、竹蛏、牡蛎
C.乌贼、蛞蝓、海兔 D.涡虫、海参、蚯蚓
3、下列有关软体动物的描述中,有错误的是()。
A.软体动物都有外套膜
B.软体动物的身体比较柔软,所以体外都有贝壳保护
C.软体动物有水生的,也有陆生的
D.软体动物的身体有螺旋形的,也有对称形的
4、能形成珍珠的结构是()。
A.贝壳 B.外套膜
C.珍珠层 D.斧足
5、下列关于软体动物的说法,错误的是()
A.双壳类的河蚌可以用足缓慢的运动
B.扇贝的贝壳是由外套膜分泌的物质形成的
C.河蚌的呼吸器官是气管
D.牡蛎、扇贝、鲍鱼等富含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营养价值极高
《软体动物》课后反思
《软体动物》这节课是每年中考都会涉及的内容,它对于学生掌握和理解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的生物进化的历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因此,为了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以及真正的让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本节课通过实物解剖、努力引导学生利用三人行互助小组的形式展开学习。
1、学生之间“亦师亦友”。
充分利用三人行小组互助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解剖观察缢蛏、河蚌,让小组上黑板投影展示等,可以充分地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掌握学生的学情,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本节课联系当前青岛的新闻热点“保护海洋,把贝壳带回家”,将情感升华,注重对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本节课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应当更加有效地利用三人行小组合作模式,例如在学习软体动物各部分功能时,应当引导学生先充分地自主思考后,再以三人小组进行讨论,真正达到交流合作的效果。
《软体动物》课标分析
1、知识目标
(1) 概述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2) 举例说明软体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能力目标
(1)通过学生实验观察缢蛏、河蚌的结构,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解剖能力;
(2)通过学生三人行小组讨论其各部分结构的功能,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分析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对软体动物的学习,联系当前的新闻热点,增强学生保护海洋、保护软体动物的意识和情感;
(2)通过对软体动物结构的认识,帮助学生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2) 软体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难点: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