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市县简介1、衡阳市衡阳地处南岳衡山之南,因山南水北为“阳”,故得此名。
而因“北雁南飞,至此歇翅停回”,栖息于城南回雁峰,故雅称“雁城”。
为国家老工业基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抗战纪念城、全国重要交通主枢纽城市、全国加工贸易重点承接地、全国商务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城市、湖湘文化发源地、湘军发祥地。
2、祁东县祁东县,1952年从祁阳析置,系革命老区。
全县总面积1872平方公里,2008年人口近100万,耕地4100余公顷,辖23个乡镇,868个行政村,41个居委会,完成生产总值116.13亿元人民币。
1﹑地理位置湖南省祁东县位于湖南省南部,湘江中游。
距湖南省第二大城市衡阳63公里。
西接永州市冷水滩区、永州东安县、邵阳邵阳县,北接邵阳邵东县、衡阳县,东达衡南县,南抵常宁市,西南临永州祁阳县。
总面积1872平方千米。
总人口96万人(2009年)。
县人民政府驻洪桥镇。
祁东地图系革命老区全县耕地4100余公顷,辖23个乡镇(19个镇、4个乡:洪桥镇、白鹤铺镇、金桥镇、鸟江镇、粮市镇、河洲镇、归阳镇、过水坪镇、双桥镇、灵官镇、风石堰镇、白地市镇、黄土铺镇、石亭子镇、官家嘴镇、步云桥镇、砖塘镇、蒋家桥镇、太和堂镇、马杜桥乡、凤歧坪乡、城连圩乡、四明山乡),42个居委员,871个行政村。
2﹑交通祁东地处湖南南部,湘江中游北岸,东抵衡阳,西接桂林,临近沿海,紧靠两广,湘桂铁路与322国道从境内并行而过,衡昆高速公路及连接线贯穿祁东,素有“湘桂咽喉”之称。
北往长沙,南下广州,西到桂林,都不到6个小时车程,从县境东部湘江河道可直达长江,水陆交通极为便捷,是内陆地区承接沿海产业梯度转移的前沿地带。
3﹑历史沿革1952年,祁东与祁阳分治,因大部分土地位于祁阳之东,故名祁东。
祁东历史悠久,春秋属楚南地,西汉时属泉陵候国。
吴孙皓无兴元年至天纪四年间(264-280),分泉陵置永昌、祁阳二县,县冶分别设砖塘和金兰桥。
经两晋、南北朝不改,至隋文帝开皇九年(589),永昌、祁阳并入零陵。
唐武德四年(621)复置祁阳县。
太宗贞观元年(627),并省州县,祁阳县被裁撤,贞观四年复置,经宋、元、明、清至中华民国不变。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2年4月,将原祁阳县的七、八、九、十区的全部及第五区、第六区的大部划出建立祁东县,县城设在湘桂线上的洪桥镇。
一﹑风土、地理、人情1﹑山水总括祁东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
西部为四明山,中部为祁山,东南为湘江之滨。
湘江流经境域51公里,白河、清江于归阳汇入湘江,祁水自西部流入祁阳。
境内重岗复岭,田畴阡陌,溪流纵横,泉井遍布,古有“祁山叠翠,湘水环清”之美誉,唐代诗人李颀在《渔父歌》中咏:“持竿湘岸竹,热火芦州薪。
绿水饭香稻,青河包紫鳞。
“十分逼真地描绘了境内鱼米之乡的图景。
2﹑祁水祁水又名“小东江”,湘江一级支流,发源于湖南省祁东县四明山。
该河流流经邵阳县、祁东县、清江祁阳县,于祁阳县城关镇海水湾入湘江。
祁水长114公里,流域面积1685平方公里,为祁东、祁阳两县西北部农田灌溉主要水源。
3﹑四明山四明山,因这四明山与东安县、祁阳县、邵阳县、永州市冷水滩区等相邻,“四望皆明”而得名。
自冷水滩和东安县入境,逶迤绵延90公里,呈镰刀形横亘在北部和西部,山势陡峻,切割强烈,成为县境西北天然屏障。
这里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3座,主峰腾云岭高达1044米;800米以上的6座,500米-800米的达63座;林场土地面积36.5平方公里,造林5万亩。
登临山中,远观山翠如黛,岭断云连;秋看枫红似火,黄叶翻飞。
山中现存有珍贵树种有白玉兰、银杏、楠木、摇钱树、青钱柳、紫穗槐等10多种。
常年活动着香猫、聋猪、穿山甲、猴鹰、夜鸦等珍禽异兽数十种。
据传明代建北京故宫、太和殿一根主梁就取自这里出产的珍贵楠木。
山上曾有49座庙宇,还有仙人下棋、飞瀑泻潭、五峰拜寿、野牛撒欢等壮丽景观。
祁东气候温和,具有四季分明,作物生长期长,热量较足而不稳定,雨量充沛而季节分配不均等特点。
年平均气温17.9 ℃,降水量1232.9 毫米,日照率36%,有霜日16 天。
4﹑鼎山公园祁东风光旖旎,境内阡陌交错,溪流纵横,泉井棋布,古有“祁山叠翠、湘水环清”之赞誉。
著名的景点有山清水秀的鼎山公园,巧夺天工的烟江石燕,清泉滴注的燕子岩,险峻的熊罴岭,巍峨的四明山。
历史遗留下来的古迹有岳飞驻军的大营寺和金兰寺、小米山春秋墓、古永昌县址、百岁门、状元桥等故土文物,既古朴典雅,又含韵幽长;还有神话传说的石榴仙、刘三庙、七姑岭等猎奇佳地;更有“衡宝战役”烈士墓、江泽民同志亲手提写的“曹炎烈士墓”碑等革命遗迹。
5﹑祁东英才祁东英才辈出,“唯楚有材,于斯为盛”。
在这方荆楚大地上,凤翥龙翔,人才济济。
不仅有历史上明代吏部尚书陈荐,同时还孕育了曹炎烈士等一大批风云人物,1932年,王首道领导的农民运动威震湘南。
现任中共中央委员、南京军区政委上将雷鸣球,原北京市委副书记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现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龙新民,少将陈福阳、江杰生、肖希贤、乌干达大使李强民,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大响,知名学者周策纵、肖蔚云,被《人民日报》誉为“华语歌坛创作型才子”的著名词作家冰洁,著名画家管锄非,国家级书法家周策横,著名书法家唐送宝,试飞英雄邹延龄,神七航天员系统总指挥陈善广,英雄教师谭千秋等名人志士都出生在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
他们是祁东人民的骄傲和自豪。
除上述杰出人物外,祁东还有许多俊杰在全国各条战线大展身手,尤其最近诞生的“80后榜样人物”刘易战更是值得称赞。
祁东人素有“会读书、会当兵、会经商”的美誉。
自改革开放以来,多年为高等院校输送的人才都在衡阳市,乃至湖南省名列前茅,为经济发展积储了大量的人才资源。
祁东戏曲文化繁荣,祁剧、渔鼓历久弥精,是湖南省目前唯一的“中国曲艺之乡”。
6﹑祁东的历史由来1952年,改属湘南行政公署(衡阳、零陵、郴州三个区合并为湘南行政公署),4月,将原祁阳县的东北部地区划出,另置祁东县。
而祁阳很早就属于开化地区。
春秋战国时,祁阳为楚之南疆。
秦始皇统一中国,置郡县,祁阳属长沙郡。
西汉时分长沙郡南部置桂阳、零陵二郡,祁阳属零陵郡的泉陵侯国。
东汉时除泉陵侯国为县,隶属未变,直至三国东吴末期,祁阳仍属零陵郡。
两汉时,祁阳这片土地上经济生活有了明显的进步,文化发展也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东吴孙皓元兴元年~天纪四年(264~280),分泉陵县,置祁阳、永昌二县(另一说是民国《祁阳县志》载为东吴孙亮二年,即公元257年设县),祁阳县设县治(县城)于今祁东县金兰桥镇新桥头村,因县治地处古祁山(指衡南县之祁山,衡南称岐山,祁阳则算祁山)之南,故名祁阳。
永昌县设县治于今祁东县砖塘镇烟合岭。
当时祁阳境域限于清江流域和湘江以南的部分地区及今衡南县一部分地方。
至两晋、南北朝时期,祁阳隶属未发生变化。
隋开皇九年(589),撤并州县,祁阳、永昌二县并入零陵。
唐武德四年(621),恢复建置,永昌县并入祁阳县,县域面积扩大了一倍,达到3800多平方公里。
不久废县。
唐贞观四年(630),重新恢复祁阳县,仍属零陵郡。
同时,将县治迁至老山湾(今茅竹镇老山湾村和茶园村一带)。
这时祁阳不仅版图扩大了,而且县治也迁到濒临湘江、交通方便的“四达之衢”的新址,经济、文化有了新的发展条件。
其时手工制陶业最为发达;虽经“安史之乱”,而“湖湘尚宁”,以至唐末,经济、文化一直是发展的。
宋代祁阳隶属未变。
元时属永州总管府。
明清时期属永州府。
由于老山湾地势低平,常受水浸,城区狭隘,不利发展,明景泰三年(1452)将县治迁至西北高埠檀山湾,今祁阳县城。
自宋至清四朝,虽多有战乱,社会经济是向前发展的,至清乾隆年间,能向“湘潭、汉镇”岁输稻谷10万余担;而文化上历宋、元、明、清四代,一直称盛,共考取进士122人,举人129人。
民国3年(1914),祁阳属衡阳道,不久,废道。
民国27年,设行政督察区,祁阳属第七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民国时期,近、现代工业开始在祁阳兴办和发展,1938年前后,华东、长沙等外地11个工厂相继迁来祁阳,新兴产业工人骤增至3200多人,以及湘桂铁路通车,交通方便,商业发达,祁阳曾出现一个短时期的畸形繁荣。
1944年日军侵陷祁阳,外地工厂全部迁走,日军烧杀抢掠,加之天灾人祸,祁阳经济一度衰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第七行政督查专员公署为零陵地区专员公署。
祁阳仍属之。
祁东祁阳本是一家,两地方言,习俗一致。
2012年之前,根据湖南省直管县方案计划把祁阳县祁东县两地合并成立祁州市,作为一个副地级市。
二﹑经济概况1﹑物产祁东物产富饶,已探明和开采的金属、非金属矿有铁、铅、锌、锑、汞、煤、大理石、石灰石、矿泉水等30余种,其中铁蕴藏量探明在15亿吨以上,品位28—30%。
铅锌开采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清水塘铅锌是湖南几家大型铅锌矿之一。
水能蕴藏量164.2万兆瓦,归阳中型水电站正在筹建中。
主要有大宗农副产品有粮食、黄花菜、席草、槟榔芋、大辣椒、生姜、圆忽和湘莲等。
上规模的工业品有钢铁、铜套、炸药、草席、家具等。
2﹑民营经济祁东民营活跃,通过坚持不懈地实施“民营富县”战略,大力扶持民营工业。
祁东民营经济迅速发展,总量大增,市场繁荣,骨干企业日益壮大,成为县域经济的主导力量。
大生产、大流通、大市场的格局初步形成,县内有全国最大的黄花菜市场、草席市场和香芋市场。
特别是建设面积11万平方米的中心市场,是名冠中南六省区的县级综合批发市场;第三产业迅速崛起,成为一种新的产业支柱。
另外,祁东县从本地糖枣中成功选育的唯一南方高档鲜食枣--中秋酥脆枣也是场名海外,近年来,颇受广大品枣都喜爱,其经济效益及品质比北方的沾化冬枣还胜一筹。
3﹑发展祁东发展迅速,置县五十多年来,勤劳勇敢的祁东人民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创造出骄人的业绩。
全县的工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现已形成食品、化工、建材、家具、钢铁等产业;全县的农业从传统乳业发展到产业化经营,形成祁东的独特优势。
县城建设由当初的洪桥几条小街,发展到城内面积12平方公里,近10万人口新型现代化小城镇。
全县的财政逐步发展壮大,到1995年,成为湘南地区第一个财政过亿元县。
五十年的奋斗是一段辉煌的历史,五十的成就是一首壮丽的歌。
2008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16.13亿元,地方财政总收入3.24亿元,全年固定资产投资21.99亿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万亿元。
4﹑农业祁东农业兴旺,特色鲜明。
自古就被誉为“鱼米之乡”。
盛产稻谷、红薯、小麦等粮食作物,是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项目县之一。
农业经济全面发展。
水生动物种类繁多,山塘养鱼和家鱼人工孵化闻名全国,多年保持全国山塘养鱼先进县称号。
生猪被定为全国30个瘦肉型商品猪生产基地县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