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教案附页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教案附页

第一章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概述
第一节社会性及其对学前儿童发展意义
一、社会性简介
当一个人独处时,是谈不上“社会计的,但身边只要再有一个人,“社会"就构成了。一个家庭,这是一个小社会;一个单位,也是一个小社会。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有各种各样的社会,人的生存一天也离不开社会。人们每天都在各种小的、中型的、大的社会群体中,充当者各种角色(横向、纵向),表现着自己的社会性。你跟别人打交道方式,、你对别人的态度、你怎样受别人影响、你怎样影响别人等等,所有这一切都是一个人社会性的表现以及表现自己的社会性场合。
时间安排
教学方法
注重幼儿园社会教育是20世纪我国幼儿教育的新特点,也将成为21世纪我国幼儿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翻开我国幼教史,一条幼儿社会教育的发展线索依稀可见。
萌芽阶段:(零星的,不系统的主张)
早在上世纪1904年,清政府颁布的《奏定蒙养院章程和家庭教育法章程》就强调使蒙童远离恶习,习善良之规范。而且湖北武昌幼儿园就强调幼儿教育的开导事理,涵养德行的功能,在确定的7门课中,“行仪力、“训话”直接与社会教育有关。陶行之的思想,认为必须唤醒国人明白,幼年的生活是重要的生活,幼年的教育是重要的教育。
4、了解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因素。
教学重点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及师幼互动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及师幼互动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教学方法
与手段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
教学容
时间分配
1、提出学习本学科的要求
2、明确学习方法
3、介绍本学科的历史
作业及思考题
详见各节
教学的基本容
社会性一是指个体在掌握社会规范、形成社会技能、学习社会角色的社会化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特征。由于这种心理特征的发生和发展,儿童由自然人逐渐演变为能适应生活环境、能与周围人交往,并以自己独特个性对他人施加影响的社会人。
独立阶段:(陈鹤琴张宗麟)
陈鹤琴提倡的“活教育五指活动”社会教育是重要内容,他非常重视幼儿园的课程研究。他认为儿童的生活是完整的,教材也必须是完整的。完整的、有系统的课程应该有中心一一儿童生活的环境,即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张宗麟与陈合作,有许多共同的研究成果。他对幼儿社会领域的研究较为系统、深入。30年代初出版了《幼稚园的社会》,是我国幼教史上最早、最全面,深入地论述幼儿社会领域课程及实施的著作,包括儿童之社会的特征,儿童的社会适应性等,还讨论了社会领域的课程目标,他认为;教育的灵魂不在乎罗列许多科目,也不在乎养成良好公民,而是在乎养成适合于某种社会生活的人民。这个阶段,社会教育,社会课程作为幼儿园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得以确认你在结构上、体系上及实践上都有了较大的发展,主要标志是张宗麟的《幼儿园的社会》。此后社会教育在幼儿园课程结构中消失。
1952年我国颁布的《幼儿园暂行规程》和1979年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工作条例》中有社会教育的因素,但有时以儿童环境的形式出现,有时又以常识的形式出现,有时以品德教育酌形式出现。直到1996年《幼儿园工作规程》
发展阶段:《规程》给我们建立和完善幼儿园社会领域的课程提供了法规、政策和理论的空间。
西方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社会教育。美国社会领域的课程是从幼儿园+大学。专供幼儿园使用的教材叫《出发》,即初涉人生的幼儿在社会的海洋中启程。
关于社会性的具体内容,东西方学者均有不同论述。西方有些学者认为,人的社会性主要包括人的社会知觉和社会行为方式。通过社会-知觉人们觉察他人想法,向他人表达行为的动机目的:通过社会行为学习,人们掌握约定成熟的举止方式,道德观念,从而能够适应自己所生存的社会。我国有些学者则认为,社会性内容应包括:应用语言的交际能力,友好相处的能力,自律的能力,表现与理解的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良好生活、卫生、学习习惯等。总之,尽管对社会性的描述不同,但其内容实质都是一致的,即如何学习与人友好相处并适应环境的能力。即如何做人。
(一)社会性的产生
生理需要即指保存和维持有机体生命和延续种族的一些需要。如饮食、睡眠等
需要{
社会性需要即是指与人的社会生活相联系的一些需要。如劳动需要、交往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及成就需要等。
教学的基本容
时间安排
教学方法
社会性需要是后天习得的,源于人类的社会生活,属于人类社会历史的范畴,并随着社会生活条件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社会性需要也是个人生活所必需的,如果这类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使人产生焦虑、痛苦等情绪。比如,人自出生以后便成为各个社会团体的一分子。从婴幼儿时期起,人就想与他.人亲近、与他人来往,希望得到别人的赞许、关心、友谊、爱护、接受、支持和合作。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不但没有因为自身力量的壮大而削弱这种需要,反而还增加了这种需求。有人对绝对孤立状态下人进行个案研究表明,长时间的孤独隔离会产生突然的恐惧感和类似忧虑症发生的情感,并且隔离时间越长产生恐惧和焦虑就越重。所以,社会性需要是作为人类的一种基本需要,也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一个根本特征。
教案首页
课程名称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
课程编码
课程性质
必修课选修课
课程类型
公共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授课专业
学前教育
年级、班
2011级
周学时数/
周数
总学时数
讲授学时数
实践环节时数
考核性质
考试考查
考核方式
闭卷开卷
学生数
教材:(名称、作者、、出版时间)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指导》周梅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教材参考书:(名称、作者、、出版时间)
社会性就是源于人类社会性需要而产生的。
首先,社会性是社会生活中人际交往的产物,人在交往中获得了社会性。
其次,社会性是人的社会化的内容和结果。作为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所获得的特征,社会性几乎涉及了人智能以外的所有内容,它也涉及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个人属性,例如情感、性格、交往、社会适应等等。
(二)社会性的内容
系(部)审阅意见
系(部)主任签字
年月日
第一章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概述
授课章节
第一章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概述
所需学时
讲授学时数:4实践环节学时数:
教学目的
与要求
1、了解社会性及对学前儿童发展的意义
2、初步掌握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性发展影响。
3、掌握师幼互动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