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领导力开发』课程对促进高中生领导力发展的研究报告
一、研究背景
当今社会正在进行急剧的变革,全球化、城市化、市场化、民主化是其最为显著的特征。
这些变化一方面使得团队成为社会的基本细胞和社会进步的重要驱动力,另一方面导致国家和个人需求发生变化。
我们既要培养各行各业的基础建设者、专门技术人才,也应培养各行各业的领袖人物。
这些都要求学校教育做出应有的回应:将学生领导力培养提上议事日程。
我国正在从教育大国走向教育强国,同样我们也要从人口大国走向强国。
人力资源强国有许多指标体系,其中一个就是国民的领导力。
因此,学校教育所肩负的培养中学生领导力的重任,对国民教育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美国等西方国家自1972年就开始关注青少年学生领导力的问题,学校也已将学生领导力的培养纳入正常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并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
但国内教育领域中相关研究才刚刚起步,许多致力于领导力发展的研究者和实践者开始意识到青少年的领导潜力以及通过教育培训使其发展的可能性。
以资优生(香港)为主体的领导力培养已进入教育系统,标志着我国中学生领导力发展的开端。
但总体而言,目前我国大陆的中学生领导力培养实践仍是少校的个别行为,尚未成为全社会和整个教育体系的共识。
国内外不同学者对于青少年领导力有不同的定义,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两类。
(1)青少年领导力是指青少年领导他人或者使他人合作实现共同目标或愿景的能力。
具体来说,青少年领导力是青少年能够指导或引导他人的行动,影响他人的选择和行为,并通过自己先一步的行动给他人树立榜样。
(2)青少年领导力是青少年领导自身,并与他人合作的能力,而不一定是影响他人产生某种行为的能力。
青少年分析自身的优缺点、规划个人职业生涯的能力,实现人生目标的自尊心都属于青少年领导力的范畴。
以上两种定义在青少年领导力的发展实践中都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应用。
前者强调的是青少年领导他人的能力,是一种群体领导力;后者强调的是青少年进行自我领导的能力〔1〕。
广州市执信中学自2011年开设“中学生领导力开发”德育特色选修课程,以项目学习的实践方式培养学生的领导力,开始探究通过系列课程来培养中学生领导力的问题。
“中学生领导力开发”特色德育选修课程是一门由学校老师指导,学生主动参与,家庭与社区支持配合、校内培训及校外社会实践相结合的体验式及项目完成式的学习课程。
它既具有专业性、严谨性、目的性、完整性的课程特点,又兼具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的特点和功能。
该课程以项目学习的方式实施,着重培养的中学生领导力是一种以对团队公众、社会、人类事物的正义感、责任感、使命感为价值取向,以学习力、决策力、组织力、教导力、执行力、感召力为核心能力要素,善于进行团队领导和自我领导的人格魅力。
课程的宗旨不在于向学生传授、灌输领导力知识,而是让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感受作为人的责任,发展潜在的为公众事务、社会事业有所作为的使命意识,以及实现使命的领导力。
该课程自2011年开设,每一年的培养对象为选修了该课程的30多名高一学生,进行为期一年的学习。
第一学期主要是项目组的团队建设、项目的选题、及基本方案的形成;第二学期根据开题报告及行动方案进行实践并最终完成项目,进行项目汇报和专家评估等。
那么,这个课程的培养效果如何?如何考察学生是否从课程中获得领导力技能的提升?本研究将学生的领导力发展引入到特色课程教学中,使高中生领导力发展的模式在“中学生领导力开发”课程中得以实施。
为了检验课程的培养效果,我们对2013~2014学年、2014~2015学年的两届课程班学生进行了领导力技能的相关测评与对比研究,通过数据来检验课程是否能够有效提升高中生的领导力。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广州市执信中学2013~2014学年、2014~2015学年“中学生领导力开发”课程班
的两届高一学生为实验对象,以普通班学生(2013~2014学年、2014~2015学年高一7班)、2014~2015学年高二的团委、学生会干部等的领导力测评数据为对比参照组。
(二)研究工具
采用经过我们修订与检验的“高中生领导力技能自评量表”为研究工具,本工具参考1983年由卡特和唐森德修订的领导力技能问卷(LSI)的21个项目。
修订的“高中生领导力技能自评量表”共18个项目,分为领导自我效能、团队工作、沟通与决策、理解自我4个维度,总量表Cronbach α系数为0.872,4个维度Cronbach α系数在0.670到0.822之间,内容效度与结构效度的结果都比较理想。
经修订后的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可以作为中国高中生领导力技能的有效测量。
本量表为5点计分,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依次计1~5分,被试的得分越高,说明其领导力技能越高。
(三)研究方法
(1)2013~2014学年“中学生领导力开发”课程班的学生在课程结束时与作为对照组的普通班学生同时进行“高中生领导力技能自评量表”测评。
(2)2013~2014学年进入高一年级的团委、学生会干部,在升入高二年级一个多学期后进行“高中生领导力技能自评量表”测评,数据与2013~2014学年“中学生领导力开发”课程班的学生数据进行对比。
(3)2014~2015学年“中学生领导力开发”课程班的学生与普通班学生入学时同时进行“高中生领导力技能自评量表”的初测,在一年后课程结束时同时进行后测。
(四)数据收集、统计与分析
测试于2013年9月初、2014年6月底、2014年9月初、2015年1月初、2015年6月底分5次进行。
以班级为单位(其中团学干部统一组织填写),由研究者采用统一指导语对学生进行团体施测。
当场作答,现场回收。
其中2013~2014学年领导力课程班有效回收数据29份,对照班45份,团学干部68份;2014~2015学年领导力课程班有效回收数据34份,对照班50份。
运用统计软件SPSS 18.0统计软件包分析数据,主要分析方法包括独立样本t检验和相关样本t检验。
三、结果与分析
(一)2013~2014学年“中学生领导力开发”课程班培养效果的检验
为了验证2013~2014学年“中学生领导力开发”课程班的培养效果,我们在课程班培养结束时,对课程班的29名学生和普通班(高一7班)45名学生同时进行“高中生领导力技能自评量表”测评。
结果如表1所示。
以班级类型为自变量,以领导力技能总量表均分及4个维度的平均分为因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结果发现,课程班的学生无论是总量表得分,还是4个维度的得分,都要显著高于普通班学生,即课程班学生在一年的课程培养后,领导力各方面的技能(领导自我效能、团队工作、沟通与决策、理解自我)都要优于普通班学生。
为了进一步检验2013~2014学年“中学生领导力开发”课程班的培养效果,我们将数据与高二级团委、学生会干部团体进行对比。
高二级团委、学生会干部都是经过层层干部选拔并且领导实践经验较丰富的学生团体。
结果如表2所示。
以团体类型为自变量,以领导力技能总量表均分及4个维度的平均分为因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结果发现,高一年级课程班的学生无论是总量表得分,还是4个维度的得分,与高二团学干部的得分并没有显著差异。
即课程班学生在一年的课程培养后,领导力各方面的技能(领导自我效能、团队工作、沟通与决策、理解自我)与经过一年多的校级学生干部实践经历的培养效果持平。
综上,我们发现2013~2014学年“中学生领导力开发”课程班的培养对象经过一年的课程培养后,在领导力技能上具有一定的优势。
当然,这种优势也有可能是课程班学生原本就比普通班学生的领导力技能更高,也有可能是因为高一一年的自然发展成长的结果。
为了进一步检验课程的培养效果,我们对2014~2015学年的新一届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测评,并且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同时进行初测与后测。
通过后测与初测的数据对比来检验培养效果。
(二)2014~2015学年“中学生领导力开发”课程班培养效果的检验
为了进一步验证2014~2015学年“中学生领导力开发”课程班的培养效果,我们在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