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共同生活,学会与人合作
——培养中班幼儿的合作水平
【内容摘要】
本课题研究在新《纲要》理念的支撑下,更新教师的教育观点,改变以往陈旧的教育方法,通过各种游戏和活动来培养中班幼儿的合作水平,引导幼儿理解良好的合作一定是公平公正的,理解合作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协助幼儿学会与人合作的几种主要技巧,通过教学与活动,使学生形成宽容他人、欣赏他人的胸怀,培养乐于与他人合作的品质,养成关心集体、重视集体、为集体作贡献的精神,以幼儿发展为本,为幼儿一身的发展打好基础。
系统的阐述了如何引导中班幼儿与人合作的一系列做法和实践研究,并对中班幼儿合作水平的现状做出了科学的分析和展望。
让我们首先来理解“合作”的意义。
所谓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为了实现共同目标(共同利益)而自愿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相互之间的配合和协调(包括言语和行为)而实现共同目标(共同利益),最终个人利益也获得满足的一种社会交往活动。
对于幼儿来说,在游戏、学习、生活中,能主动配合、分工合作、协商解决问题,协调关系,从而确保活动顺利实行,同时每个人都从相互配合中实现了目标,这就是合作。
从小培养幼儿的合作水平真的很重要。
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水平来培养新一代,这四种基本水平是——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
其中“学会共同生活”便指要培养孩子在人际活动中能与人合作,共享合作成果,由此可见,培养幼儿学会与人合作的品质已是当前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幼儿期是人生初级阶段,也是培养良好习惯,促动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而“幼儿合作”既体现出幼儿社会性交往发展的水平,又是人生存最基本的条件。
在未来社会中,只有能与人合作的人,才能获得生存空间;只有善于合作的人,才能赢得发展。
当今幼儿园中独生子女占多数,这些孩子在集体活动中明显表现出了与同伴主动交往及合作的水平的缺乏。
可见从小培养幼儿的交往合作水平在现今幼儿园教育中是十分重要的。
纵观现幼教界对“幼儿合作水平培养”的重视度,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就充分显视出了。
经过一系列的研究,我对如何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与合作水平发表出浅的看法。
尝试:
如何把中班幼儿与人共同生活和与人合作的水平,在日常活动中我们对中班幼儿合作行为实行了培养。
当幼儿做出合作行为,能较好地与同伴一同合作学习或游戏时,教师要即时地给予肯定、鼓励,如,“你能商量着、合作着练习,真好!”“你们俩配合得真好!”教师赞许的目光、肯定的语言、微笑的面容,以及轻抚孩子的肩膀、对孩子亲切地点头、翘起大拇指等,能使幼儿受到极大的鼓励,因而进一步强化合作的动机,愿意更多地、自觉地做出合作行为。
而对不太会合作或缺乏合作意识的幼儿,教师要给予适时的引导与指导,针对不同情况,给予不同的建议,如:“你要跟他商量着玩呢。
”在教师积极的鼓励和适宜的引导下,让幼儿初步了解大家共同生活的快乐。
深入展开:
在带领幼儿理解、了解了合作之后,我们创设了一系列活动,进一步在各种活动中培养了幼儿的合作水平。
在《纲要》的“总则”中指出:“环境是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社会、心理条件的综合,是儿童发展的资源,幼儿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生成并展开活动”。
显然良好的环境是幼儿合作与分享品质形成的有效资源。
一、在晨间活动中萌发幼儿的合作意识
在一日生活中,游戏是培养幼儿合作水平的最有效的活动,尤其觉得每天必不可少的晨间活动能为幼儿表现合作行为、发展合作水平提供有利条件。
所以我试图利用幼儿园每天早上的晨间活动去观察孩子之间主动交往的表现,通过自由晨间活动、有组织的晨间活动、游戏等活动来培养他们的交往合作水平。
(一)利用现有环境安排活动促动幼儿交往合作水平的发展
大型器械一般在幼儿园利用率不是很高,于是我们常根据现有的器械设计一些活动,利用器械变化着让幼儿玩。
如大草坪上的攀登架:幼儿能够轻松自由地实行攀爬,在此过程中幼儿能够互相欣赏同伴的攀爬水平,互相竞争,互相交流
自己爬高的经验。
活动中一些胆怯、害羞、喜捣蛋的幼儿会带着良好的情绪与其他小朋友玩耍着攀岩,在交往的过程中逐步地学会自主、协作。
(二)根据现有的场地空间设施投放各种游戏器具材料促动幼儿自由交往幼儿期,儿童的社会需要日益增长,交往是儿童强烈的心理需求。
儿童喜欢交往、乐于交往。
在晨间活动中我们借助一定的游戏材料让幼儿玩耍,通过各自交流对材料玩具的玩法和表现,间接地使幼儿协调周围同伴之间的关系。
我们在操场的不同场地设置了很多可操作的体育器具材料。
如“投掷器械”——飞盘、沙包、皮球:能够集体竞赛式玩也能够两人结伴投掷。
“协调性器械”——绳子、小推车、高跷、跳跳球、呼啦圈。
我们知道幼儿之间的协调水平存有着差异,在活动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幼儿在玩某中器械时,常常是一个或几个幼儿一起玩,当一个幼儿想出了新的玩法时,其他的幼儿则会受到启发,水平强的幼儿则会在此基础上相处更好的办法,水平弱的幼儿则跟着学习这种方法,从而使动作得到发展。
如玩“呼啦圈”时,刚开始只有几个幼儿一起一个紧接着一个拉成了一辆小火车,很快地很多小朋友参加到开火车的队伍中,此时大家相互协作下的“小火车”就变成了“长火车”;不一会儿“小火车”又经过了“山洞”,一对对小朋友搭起手成了“隧道”;想象力较强的幼儿在老师的启发下又想出了新的玩法,呼啦圈一个接着一个摆放着,竟成了一条长长的“河”,大家一起排着队跳过“河”;还能把呼啦圈竖起来,成了一条长长的“毛毛虫”,大家一起能够从里面钻过去玩,种种玩法都需要幼儿一起合作才行,一起交流、商量,从而萌发了合作意识。
在“跳跳球”和“跨矮栏”的过程中能够让协调水平相对薄弱的幼儿以协调水平好的幼儿为榜样,自由去探讨去交流成功的经验。
正如陈鹤琴先生所说:“让儿童教儿童,不但被教者得益,教者在巩固自己所学技能的同时,也获得了发展才能的机会。
”玩“高跷”中,观察到孩子们边踩着高跷边愉快地交流着如何走得快等等话题,幼儿还能够结伴商量以竞赛形式玩耍。
“球类器具”——跳跳球、皮球。
“跳跳球”对中班幼儿来说是具难度性挑战性的器具,同时也是最能体现幼儿合作的一项活动。
起初孩子们刚接触此项目时,站上去摇晃不定不能起跳,于是我拉着一位幼儿的手引导他大胆地尝试起跳,此过程中很多孩子开始结对一起合作着交流着练习着。
“抛接球”对抛的过程中最直接地反应了双方的合作水平和合作态度。
幼儿能够在对接球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