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年高考语文江苏卷-答案

2018年高考语文江苏卷-答案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语文答案解析1.【答案】C【解析】“特立独行”,指有操守、有见识,不随波逐流;“身体力行”,指亲身体验,努力实行。

第一空填写的成语是修饰后面的“结晶”,所以应该选择“身体力行”。

“耳提面命”,形容恳切地教导;“耳濡目染”,形容听得多见得多了之后,无形之中受到影响。

第二空所填写的成语是修饰后面的“说教”,所以应该选择“耳提面命”。

“领悟”,指领会,理解;“顿悟”;指忽然领悟。

因为最后有“日有所进”的暗示,可知第三空应填“领悟”。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2.【答案】B【解析】根据选项的暗示,第一句为③或⑤,通观全段,前后内容构成转折关系,所以第一句应该选择③,由此可排除C、D两项。

再比较A、B两项,差别就是⑤后面到底是接①还是④,仔细分析这①④两句可知,④和①构成转折,④在前,①在后,所以选择B项。

【考点】语言表达连贯、准确的能力。

3.【答案】D【解析】抓住诗句的关键词来判断,从自己最熟悉的语句入手。

由②句的“妙剪裁”“好风”“瑶台”可知是“放风筝”,排除A、B两项。

由①句的“任翻飞”,可推知为“抖空竹”,排除C项。

【考点】理解诗歌内容和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4.【答案】D【解析】这个语段围绕“偏见”展开,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如“星期天娱乐”等,可以看出旨在肯定“偏见”存在的价值。

【考点】提炼文段主要意思的能力。

5.【答案】A【解析】仔细观察漫画,夸张之处是解读漫画的关键。

这幅漫画的夸张之处在于小兔子在努力拔一个比自己大很多倍的萝卜,看起来很难,但是如果成功了,收获却是可观的。

所以应该选择A项。

【考点】理解漫画寓意的能力。

6.【答案】B【解析】B项,“决”与“狱(案件)”搭配,应解释为“决断”。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7.【答案】C【解析】C项,张、沈“多数事已忘记了”错误,原文为“余全不省记”,是说我(袁枚)现在已经全记不起来了,而非张、沈忘记了。

【考点】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8.【答案】(1)天快亮的时候,行驶了六十里,吕峄亭在十字桥迎接,两人(见面)十分欣喜,便驱车一同前往。

(2)伯夷、柳下惠那样的高风,百代之后的人听到,也能奋发,更何况亲受熏陶的人呢?【解析】(1)句中,“迟”,等到,比及;“延候”,迎接;“延候于十字桥”,介词结构后置句,即“于十字桥延候”;“骈麟”,车相并。

(2)句中,“奋”,奋发;“炙”,受到熏陶。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9.【答案】为官当勤政爱民,百姓会怀念他;为人当感恩重义,后代会仿效他。

【解析】“可以风世”的内容,要从作者为官的角度和吕峄亭为人的角度分别概括,联系文本内容可知,一是勤政爱民,一是感恩重义。

【考点】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参考译文】古时候当官的人往往对自己管辖过的地方的百姓很有感情。

大概是圣贤的人,都把百姓看成自己的家人,当官的不能忘记自己管辖过的地方,而这个地方的老百姓也不会忘记他们。

我治理沭阳两年,乙丑年,调任到白下。

现在已经戊申年了,吕峄亭在三札为官,他邀请我去,我很感动,于是我在十月五日渡过了黄河,住宿在钱接三家。

钱接三原是当时的东道主,他的父亲钱鸣和清瘦,长着长长的胡须。

钱接三长得很像他的父亲,我和他谈起他父亲的事,他也不太清楚。

因为当年我离开沭阳时,他才刚断奶。

夜深摆上酒席,听到外面传来车轮滚动的声音,原来是吕峄亭派遣人来接我。

天快亮的时候,行驶了六十里,吕峄亭在十字桥迎接,两人(见面)十分欣喜,便驱车一同前往。

一顿饭的功夫,望见上百只漂亮的野鸡在高高的城墙上落着,我知道是沭阳新修筑的城墙。

几十个衣冠整齐的人争着前来扶车。

大概是当年迎官的儿童,都已经老态龙钟了。

到了第二天,我到县里观光游览,到了从前经常吃饭的地方,姐妹斗百草的地方,曾经会见宾客处理文卷的地方,我缓缓地向前走着,凄然落泪。

虽然只是厨房和浴室、井和沟渠,但是都能触景生情,我自己也不能解释是什么原因。

有姓张和姓沈的两位官员过来,他们俩都八十多岁了。

说到当时我判决某个案件,担任考试阅卷官时推荐过某人的文章,我现在已经全记不起来了。

猛然间重新提起,就像整理小时候用过的书,就像失去的东西重新找回来一样。

县里朱广文擅长作诗,吴中翰精通赏鉴,一位姓解的和一位姓陈的读书人擅长画画和下棋,吕峄亭喜欢谈论历史,每次说起来都口若悬河、滔滔不绝。

我有时喝茶,有时吟诗,有时下棋,有时写小影,有时评论书画,有时评古论今,有时招呼人来车往,没有片刻清闲。

于是忘了自己是来做客的,同时忘了自己已年老体衰。

住了半个月,冰雪渐渐飞扬,已经快到年底了,我不得不辞别了主人。

吕峄亭仍送我到先前迎接我的地方;为我备办行李,束好缰绳,握着我的手问:“什么时候才能再见到您?”我不能回答,不是不想回答,而是不忍心回答。

唉!我今年七十三岁了,怎么忍心欺骗他说还能再来呢?又怎么忍心伤他的心说不再来呢?然而以五十年前的县令,回到曾经管辖过的地方,世上像我一样的人很少;一个受人尊敬的四品官员,奉养母亲,在家闲居,还能想起五十年前的老县令,世上像吕峄亭一样的人更少啊!离开了又团聚,团聚了又离开,离开可以再团聚,但是老了不可以再年轻。

这一次分别,我不能像圣人那样不念旧情,所以写了两篇图记,一篇交给吕峄亭,一篇自己保存,传给子孙看,让他们知道旧宫可以再回来,可以去想念他们,迎接旧官像迎接新官上任一样,那主人也是可以去想念的。

孟子说:“伯夷、柳下惠那样的高风,百代之后的人听到,也能奋发,更何况亲受熏陶的人呢?”提起笔来记下来,可以劝勉世人,又不单单只是写写朋友相聚离别的感受而已。

10.【答案】表现:把酒当春,绕道送客,常去赏花。

原因:长期得不到升迁,怀才不遇;喜欢自然山水。

【解析】仔细阅读前两联的内容,分点概括出刘禹锡“闲”的表现:迎春风把酒,绕沙口堰送客,水心亭多次赏花。

探究原因时,要联系刘禹锡的经历和喜好来答。

【考点】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11.【答案】对刘禹锡诗歌艺术的钦佩之情;对刘禹锡目前境况的同情之感;对自己能感知对方心意的知音之许。

【解析】认真研读尾联,联系写作对象和作者的写作目的来思考,“到此诗情应更远”既表达了对刘禹锡诗歌艺术的赞美之情,也是宽慰友人,包含了对友人的同情;“醉中高咏有谁听”表明作者知道刘禹锡到了和州难免会有缺少知音的孤独之感;暗含了自己能感知对方心意的知音之许。

【考点】鉴赏古代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12.【答案】(1)载笑载言(2)无以至千里(3)秋月春风等闲度(4)高低冥迷(5)锦鳞游泳(6)五十弦翻塞外声(7)风乎舞雩(8)铁肩担道义13.【答案】经济状况良好:家有厨子和花园等;文化氛围浓厚:家有书房,经常看戏,注重教育等;人际关系和谐:尊重孩子,兄弟友爱,主仆融洽等。

【解析】概括家庭环境的特点可以从经济情况、家庭氛围、家庭成员的关系等方面着手,并从文中筛选相关信息逐一分析即可。

【考点】筛选和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14.【答案】鸟语花香与温暖的阳光,营造了充满生机的氛围,为人物的兴趣转移和情绪变化作铺垫;“日光”“西边的白粉墙”等描写,为二乖在墙边发现小猫埋下伏笔。

【解析】解题时应从渲染氛围、表现人物和推动情节发展等方面思考,并联系文本形成答案。

【考点】鉴赏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

15.【答案】外貌憨态可掬;言行稚拙,爱模仿;情感表达率真;注意力易转移;喜爱小动物,好奇心强。

【解析】要概括二乖的天真可爱的表现,就要抓住文中具体的人物描写,然后从外貌、言行、性情、喜好等方面逐一作答。

【考点】鉴赏小说中人物形象的能力。

16.【答案】对童真童趣的欣赏;对儿童成长的关注;对母爱的颂扬;对和谐家庭氛围的赞许;对善良人性的礼赞。

【解析】解题时要拓展思维,从儿童成长、母爱、家庭、人性等方面进行多角度探究。

【考点】探究小说中作者寄寓的情感态度的能力。

17.【答案】社会上有崇洋媚外的风气;一部分建筑师对中国建筑存在鄙视;一部分建筑师虽对中国建筑感兴趣,但缺乏真正的了解。

【解析】筛选“兼二者之短的‘低能儿’出现的原因”,答案就在此句所在的段落中,根据“凡是西方的都是好的”“多数却对于中国式建筑根本鄙视”“虽然有人对于中国建筑有相当兴趣……仍非常缺乏了解”分别进行概括即可。

【考点】分析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18.【答案】承认机械及新材料的主要地位;有极诚实的精神观念;其构架法的基本原则是先立骨架、次加墙壁。

【解析】答案区间在倒数第二段,从承认机械及新材料的主要地位、精神观念、构架法的基本原则三方面概括作答即可。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19.【答案】数千年来中国建筑取得了真正的艺术成就,有其一贯的基本方法及原则;中国建筑因新科学、材料、结构正赶上强旺更生的时期;拥有文化自信和自觉艺术追求的新建筑师群体正在产生。

【解析】解题时要联系全文内容,相关内容主要集中在第一段和最后一段,从中国建筑取得的成就、时代特征、建筑师群体等方面回答即可。

【考点】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20.【写作指导】今年江苏卷的高考作文仍是材料作文。

材料共三句话。

第一句话,“花解语,鸟自鸣,生活中处处有语言”,是生活的常识,引导考生将目光投向生活,进而聚焦生活中的“语言”。

第二句话,“不同的语言打开不同的世界,音乐、雕塑、程序、基因……莫不如此”,从“种类”和“形态”两个方面加以提示和引导,意在帮助考生展开联想。

什么是“语言”?有声的是语言,无声的也可以是语言;有形的可以是语言,无形的也可以是语言。

材料的后半句从“音乐、雕塑、程序、基因”等方面加以引导,“省略号”更是给考生进一步思考的空间,比如还可以是“绘画、摄影、书法、文学”等艺术,也可是“足球、篮球、乒乓球”等某一个体育项目。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诗意地思考某一个具体形态和种类的“语言”。

第三句话,“语言丰富生活,语言演绎生命,语言传承文明”,这句话是材料的主旨所在。

从“生活”“生命”到“文明”,进一步引导考生去体悟司空见惯的各种语言形态。

三句话实际上是从三个维度阐释了语言的作用,也是命题者给考生在作文立意时的一个暗示。

三者之间是一种递进关系,“语言丰富生活”主要是基于生活常见的不同形态的语言角度;“语言演绎生命”则更多的是从理性思考层面让考生进一步深入分析语言的作用;最后“语言传承文明”则提升到语言的核心价值层面,讲语言的作用。

第一个角度侧重感性,后两个角度侧重理性。

这几个角度,既可以单写,也可以交叉,还可以综合,给考生提供了充分施展写作才华的空间。

21.【答案】海秋心迹尽在是/所欲言者在是/所不欲言而卒不能不言在是/所不欲言而竟不言/于所不言求其言亦在是。

【解析】这是一个结构相似的语句,有相同的词语“在是”,前三处断开很容易;第四处,“所不欲言而竟不言”又与前面“所不欲言而卒不能不言”结构一致,应该在其后断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