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章 电弧及电气触头的基本理论(A)

第三章 电弧及电气触头的基本理论(A)

度、直径以及电弧电压也随时间变化,电弧的这种特性称为
动特性。由于弧柱的受热升温或散热降温都有一定过程,跟
不上快速变化的电流,所以电弧温度的变化总滞后于电流的 变化,这种现象称为电弧的热惯性。 经过对图2-2的分析,可见交流电弧在交流电流自然过零 时将自动熄灭,但在下半周随着电压的增高,电弧又重燃。 如果电弧过零后,电弧不发生重燃,电弧就此熄灭。
(3)电弧是一种自持放电现象。
(4)电弧是一束游离的的气体。
5
▉ 电弧放电的特征和危害
4. 电弧的危害
(1)电弧的存在延长了开关电器开断故障电路的时间,
加重了电力系统短路故障的危害。 (2)电弧产生的高温,将使触头表面熔化和蒸化,烧坏 绝缘材料。对充油电气设备还可能引起着火、爆炸等危险。 (3)由于电弧在电动力、热力作用下能移动,很容易造

22
§3.2 直流电弧的特性及熄灭
弧柱 阴 极 区
阴 极 区 Un
23
3.2.1
特 性
1.静态伏安特性曲线
Uh a
Uf b ih
U h f (ih )
U h (ih 0)
为发弧电压、即产生电弧的最小电压值
24
2.电弧电压分布图
U h =阴极区电压+弧柱区电压+阳极区电压
弧柱 阴 极 区
电子直接与正离子复合的几率很小。一般情况下,先是电子碰
撞中性质点时,被中性质点捕获变成负离子,然后再与质量和 运动速度相当的正离子互相吸引而接近,交换电荷后成为中性 质点。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电子先被固体介质表面吸附后,再被 正离子捕获成为中性质点。
15
▉ 电弧的熄灭—
电弧的去游离形式…(2)
2. 扩散 扩散是弧柱中的带电质点逸出弧柱以外,进入周围介质的 现象。扩散有三种形式: (1)温度扩散,由于电弧和周围介质间存在很大温差, 使得电弧中的高温带电质点向温度低的周围介质中扩散,减少 了电弧中的带电质点; (2)浓度扩散,这是因为电弧和周围介质存在浓度差, 带电质点就从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使电弧中的 带电质点减少; (3)利用吹弧扩散,在断路器中采用高速气体吹弧,带走 电弧中的大量带电质点,以加强扩散作用。
34
▉ 交流电弧的特性…(2)
35
3.3.2 交流电弧的熄灭 1.弧隙介质电强度的恢复过程Uj
Uj——弧隙介质能够承受而致使弧隙击穿的最小电压
过程:
电流过零前——电弧的温度高,热游离强烈,弧隙 的导电性能好 电流过零时——弧隙温度剧降,热游离减弱,弧隙 失去导电性能而恢复为绝缘介质。 电流过零后——温度继续下降,弧隙介质电强度逐 渐回升。这种现象称为交流电路的近阴极效应。
13
▉ 电弧的熄灭— 电弧的去游离形式…(1)
电弧的去游离过程包括复合和扩散两种形式。 • ①复合 • ②扩散 异性质点靠近而相互中和的现象。 冷却 带电质点逸出弧柱外的现象。 吹弧
14
1. 复合
复合是正、负带电质点相互结合变成不带电质点的现象。 由于弧柱中电子的运动速度很快,约为正离子的1000倍,所以
Uh A B
t B A
Uh——马鞍形状。A > B
A——燃弧电压
B——熄弧电压
32
3.3.1 特 性
电弧在自然过零时将自动熄灭,但下半周期随着 电压的升高,电弧会重燃。 若电流过零时,电弧不再重燃,电弧就此熄灭。
2.热惯性:电弧温度的变化滞后于电流的变化
33
▉ 交流电弧的特性…(1)
在交流电路中,电流瞬时值随时间变化,因而电弧的温
第3章 电弧及电气触头的基本理论
高压电奇观
1
教学要求:掌握电弧的特征
了解电弧形成的原因及电弧熄灭的基本方法
影响触头电阻的因素。
重 点:电弧熄灭的基本方法。影响触头电阻的因素。

点:电弧形成的原因
2
第一节 电弧的形成与熄灭
一、电弧放电的特征和危害 二、电弧的形成
■ 弧柱中自由电子的主要来源 ■ 电弧形成的过程
阴 极 区 Un
25
2.电弧电压分布图
Uh=阴极区电压U阴极区+弧柱区UH+阳极区U阳极区 或:
U1
U h U1 U 2 U 3
—— U阴极区,大小与ih无关,在空气中U=8~11V
U 2 —— UH与ih呈线性关系
U 3 —— U阳极区< U阴极区、且随ih增大而减小甚至为零
短弧:几个mm长、主要由 U阴极区+ U阳极区 组成,UH近似 于零
10
4.电弧的特点
电弧的放电现象是一种气体自持放电。 电弧是一种离子通道(载流通道):只有触头 间的电弧熄灭后,电流才真正切断。 电弧的温度很高、能量大:容易烧坏触头,或 使触头周围的绝缘材料遭受破坏。 电弧燃烧时间过长,压力过高,有可能使电器 发生爆炸事故然升高,产生热游离并且成为游离的的主要因素,此时,
在外加电压作用下,间隙被击穿,形成电弧。
9
电弧的形成总结
热电子发射 强电场发射
磁撞游离 温度 热游离 电弧
阴极区 阳极区
加速
弧柱
阴极发射(起因)→碰撞游离(重要因素)→击穿 (量变到质变)→热游离(主要因素)→维持发展
(电流极性改变后的0.1~1.0秒瞬间, 有Uj=150~250V)
36
弧隙介质能够承受外加
电压作用而不致使弧隙击穿 的电压称为弧隙的介质强度。 当电弧电流过零时电弧熄灭, 而弧隙的介质强度要恢复到 正常状态值还需一定的时间, 此恢复过程称之为弧隙介质
强度的恢复过程,以耐受的
电压Uj(t)表示。
37
• 使温度降低的方法有:吹弧、拉长电弧、或与冷却介质表面 接触。
18
2.介质的特性
电弧燃烧时所在介质的特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电弧中去
游离的强度,这些特性包括:导热系数、热容量、热游离温 度、介电强度等。若这些参数值大,则去游离过程就越强,电 弧就越容易熄灭。
19
▉ 电弧的熄灭—
影响去游离的因素…(2)
成飞弧短路和伤人,或引起事故的扩大。
6
▉ 电弧的形成—弧柱中自由电子的主要来源(1)
(1)热电子发射
当断路器的动、静触头分离时,触头间的接触压力及接 触面积逐渐缩小,接触电阻增大,使接触部位剧烈发热,导 致阴极表面温度急剧升高而发射电子 ,形成热电子发射。 (2)强电场发射
开关电器分闸的瞬间,由于动、静触头的距离很小,触
3. 气体介质的压力 气体介质的压力对电弧去游离的影响很大。因为,气体的 压力越大,电弧中质点的浓度就越大,质点间的距离就越小, 复合作用越强,电弧就越容易熄灭。在高度的真空中,由于发 生碰撞的几率减小,抑制了碰撞游离,而扩散作用却很强。因 此,真空是很好的灭弧介质。
20
• 气体介质的压力:F↓→自由行程缩短→离子浓度↑→复合↑ 真空数目少→磁撞游离↓→扩散↑
长弧:几个cm~几个m长,主要由UH组成
26
近阴极效应(短弧原理)
• 将长弧沿垂直方向切割成多段电弧串联,每一 段即构成一个短弧,获得一个阴极区压降。 • 如果加在触头间的电压小于各段短弧的阴极电 压之和,则电弧就不能维持而熄灭。
27
3.2.2 直流电弧的工作点
R
L
U
Un
k
具有直流电弧的R——L电路
热电子发射——高温
②电极间弧柱气体游,产生大量的电子和离子 碰撞游离——电场力的作用,由高速运动的电子作用产生 热游离——高温(起弧),由中性质点热运动碰撞产生
4
▉ 电弧放电的特征和危害
1. 电弧的概念
当开关电器开断电路时,电压和电流达到一定值时,触头 刚刚分离后,触头之间就会产生强烈的白光,称为电弧。 2.电弧的本质 电弧的实质是一种气体放电现象。 3. 电弧放电的特征 (1)电弧由三部分组成。包括阴极区、阳极区和弧柱区。 (2)电弧温度很高。
16
▉ 电弧的熄灭—
1. 电弧温度
影响去游离的因素…(1)
电弧是由热游离维持的,降低电弧温度就可以减弱 热游离,减少新的带电质点的的产生。同时,也减 小了带电质点的运动速度,加强了复合作用。通过 快速拉长电弧,用气体或油吹动电弧,或使电弧与 固体介质表面接触等,都可以降低电弧的温度。
17
• 电弧温度:热游离↓→Q↓→速度↓→复合加强→Q↓
1.拉长电弧
2.开断电路时在电路中逐级串人电阻
3.在断口上装灭弧栅
4.冷却电弧 直流电弧的熄灭注意事项 在直流电路中不能采用灭弧能力太强 的开关电器,避免产生过电压。
30
§3.3 交流电弧的特性及熄灭
31
3.3.1 特 性
1.动态伏安特性曲线: 电弧电压和电流随时 间不断变化,每一周期,电流过零2次
28
1.电压方程式
di E U R U L U h iR L u h dt
E——电源电压。 iR——电阻电压。
di U L L ——电感电阻电压 dt
E iR uh
Uh——电弧电压 2.直流电弧的熄灭条件
( E iR) uh
29
3.2.3 直流电弧的熄灭方法
头间的电场强度就非常大 ,使触头内部的电子在强电场作用 下被拉出来 ,就形成强电场发射。
7
▉ 电弧的形成—
(3)碰撞游离
弧柱中自由电子的主要来源(2)
从阴极表面发射出的电子在电场力的作用下高速向阳极
运动,在运动过程中不断地与中性质点(原子或分子)发生 碰撞。当高速运动的电子积聚足够大的动能时,就会从中性 质点中打出一个或多个电子,使中性质点游离,这一过程称 为碰撞游离。 (4)热游离 弧柱中气体分子在高温作用下产生剧烈热运动,动能很 大的中性质点互相碰撞时,将被游离而形成电子和正离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