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浅谈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浅谈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健康的心理是良好的心理素质的重要标志,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从事教
育二十多年来,我认识到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全面发展中发挥着保证、枢
纽和推动的作用,是学生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条件。

关键词:健康的心理素质教育核心
健康的心理是良好的心理素质的重要标志,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在学习生活中,由于受到情感与需要、生理与心理等状态的影响,导致学生的心理出现了不
稳定。

心理学指出:人的情感和需要心理是密不可分的。

当人对某种事物产生一定
情感时,同时也会产生一定的需要心理。

人的需要是非常广泛的,包括衣、食、住、行、学习、工作、交往等等。

可以说,人的生存和发展与需要心理息息相关。

根据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其素质,需要心理分为健康的、有害
的两种。

学生立志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锻炼和成长是健康的;好逸恶劳,诸如不思成材,每每只顾玩耍,对学习及一些有益的活动只是应付,甚至违
法乱纪,则是有害的。

我们学校、教师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让学生形成健康的需要心理。

早在1937年7月,毛主席就指出:“学校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转变学生的思想。

”学生有
了正确的思想,才能产生健康的心理需要,才能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

晓之以理,激发兴趣,有利于学生健康需要心理的形成。

往往有些学生不爱
读书看报,不会说话、作文,或是不完成作业,这说明他们还不明白读书学习的
重要性和必要性,也就不会有兴趣。

教师就应该对学生加强教育,做好耐心细致
的思想工作,务必使学生明白,今后学习需要会读书。

将来当农民、当工人、解
放军、搞科研都需要文化知识,看看家中、社会上文盲所吃的苦头,想想旧中国
人民文化科技落后,遭受帝国主义列强的巨大凌辱,看看当今教师及其他文化知
识丰富的人所作出的贡献、得到的欢乐,再与本校本班德、智、体、美、劳各方
面得到健康发展的同学比一比,并找出差距与原因,这些学生终会乐于学习,把
学习和进步视为第一需要。

学生的健康需要心理初步形成以后,在继续学习中必然会遇到一些新的挫折,即使教师也难免。

譬如学生课内外阅读中遇到的生难新词,有的借助词典也很难
理解,对许多词句应持怎样的语气把握不准等,教师就须及时查阅资料并给予指导;若是有的学生到了高年级,对汉语拼音、字母以及拼音方法还掌握不好,教
师就须及时向他们讲明拼音的工具性,引导他们复习学过的拼音和大写字母表,
或是安排专门时间,或是互帮互学,或是自我补习、教师辅导。

不仅要使学生明
确知识的科学性,而且要深知温故而知新、学无止境的道理,以利于学生学习需
要的心理得到保护和稳固。

学生经历了必要的学习实践活动,会产生一定的情感,同时必将产生相应的
健康需要心理,学生健康的争胜心随之增强,集体主义思想、共产主义思想会萌芽,去识别并憎恶世间假、恶、丑的东西,追求真、善、美的东西。

这是提高学
生素质实在的重要因素,所以学习活动开展得越有意义、丰富多彩,越是经常扎实,就越有利于让健康需要占据学生的心灵。

当然,教师爱业敬业的无私奉献精神,也从中起着积极的作用。

五十年代毛主席提出“又红又专”时,蔡尚思教授建议还要加上“又健”,就是
说又红又专都是必须建立在“又健”的基础上。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了十八条
教育信条,其中第三条就是“身心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出发点”。


我国,长期以来心理健康教育并没有得到重视,更不搞什么心理素质教育,以致
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与心理素质绝缘。

其结果是通过教育培养起来的品
质往往就不牢固、不可靠。

如一些所谓立场很稳、觉悟很高、表现很好的人,但
一到关键时刻,甚至一遇风吹草动,便不那么稳、那么高、那么好了。

所以会如此,就是由于这些人的那些品质未能转化为心理素质的缘故。

同时专家们更认为,未来社会最宝贵的资源就在于人类心理潜能的开发。

所以,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决不是一种权宜之计,而是一项民族振兴的战略措施。

进行心理素质教育,首先应该了解良好心理素质的涵义。

良好的内心素质,
即是指具有健康的心理与健全的人格。

就心理素质而言,一般地指不具有某种心
理疾病或病态心理。

具体地说,就是指在心理上有比较完善的发展,以形成良好
的个性,使人能充满信心且富有创造性地去适应客观环境,使个体的心理倾向与
社会的现实要求之间达到完美的统一。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全面发展中发挥着保证、枢纽和推动的作用,是
学生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条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