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第3-4节 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演替 新人教版必修3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第3-4节 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演替 新人教版必修3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时需关注以下两点: (1)竞争关系中,竞争力弱的一方可能会消失。 (2)捕食关系会影响种群的数量变化。
【解析】选D。本题考查生物种间关系。随着捕食者数 量的增加,甲和丙蝌蚪存活率逐渐降低,说明捕食者 的食物来源以甲、丙两种蝌蚪为主;三种蝌蚪由于食 性相同构成种间竞争关系,但在四个池塘中放入了不 同数量的捕食者后存活率发生改变,影响了它们原有 的竞争结果;池塘1中,在没有加入捕食者时乙蝌蚪存 活率最低,说明乙蝌蚪竞争力最弱,容易被淘汰;随 着捕食者数量的增加,乙的存活率升高,乙蝌蚪获得 的资源相对增加。
2.(2016·南昌模拟)关于群落的结构,以下理解不正 确的是( ) A.竹林中竹子高低错落有致,其在垂直结构上有分层 现象 B.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与植物的分层现象密切相关 C.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出现的分层现象与各种鱼 的食性有关 D.不同地段生物种群有差别,在水平方向上呈镶嵌分 布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需明确: (1)群落的垂直分布是指不同种群的分布。 (2)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与植物的分层现象密切相关。
2.种间关系:种间关系实例与下列曲线的对应关系(连 线):
3.群落的空间结构:
(1)写出图中群落空间结构的类型: A图_垂__直__结__构__,B图_水__平__结__构__。 (2)根据上图,分析决定群落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A图:①植物分层:_阳__光__。 ②动物分层:_栖__息__空__间__和__食__物__条__件__。 B图: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_光__照__ _强__度__的不同、_生__物__自__身__生__长__特__点__的不同,以及人与 动物的影响等。
②高山植被分布不属于群落垂直结构,因为在每一个 自然区域地段,均具有自然群落,而每一个群落都有 各自的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如图所示。
【高考模拟精练】 1.(2014·全国卷Ⅰ)某种植物病毒V是通过稻飞虱吸食 水稻汁液在水稻间传播的。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 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 B.水稻与青蛙是竞争关系 C.病毒V与青蛙是寄生关系 D.水稻和病毒V是互利共生关系
池塘编号
1 2 3 4
捕食者数量7 7 40 58 30 25 42 32 11 20 37 10
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 A.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 B.蝌蚪的种间竞争结果可能受捕食者影响 C.无捕食者时蝌蚪的种间竞争可能导致乙消失 D.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可获得的资源减少
第3节 群落的结构 第4节 群落的演替
考点一 群落的结构特征 【核心知识通关】
1.群落的概念与物种组成 (1)群落:
生物种群
空间结构 群落演替
(2)物种组成: ①意义:区别_不__同__群__落__的重要特征。 ②衡量指标:_物__种__丰__富__度__。 a.丰富度概念:群落中_物__种__数__目__的多少。 b.常用统计法:记名计算法和_目__测__估__计__法__。
【解题指南】(1)隐含信息:植物病毒V寄生在水稻细 胞中,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将植物病毒V传播给其他水 稻,青蛙捕食稻飞虱,减少了植物病毒V的传播。 (2)关键知识:判断捕食、竞争、寄生和互利共生。
【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生物种间关系的判断。A 项中,稻田中青蛙数量增加抑制病毒传播,原因是青 蛙捕食稻飞虱,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正确。B项 中,水稻和青蛙并不利用共同的资源,两者之间不是 竞争关系,错误。C、D项中,病毒V与青蛙之间没有直 接关系,但和水稻之间是寄生关系,C、D均错误。
【思维拓展】 (1)群落结构形成的原因和意义。 ①原因:群落结构与环境中生态因素不均匀分布有关, 群落结构的具体表现都是在长期自然选择基础上形成 的对环境的适应。 ②意义:生物在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上的位置配置关 系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2)区分“高山植被分布”与“群落垂直结构”。 ①高山植被的垂直分布是由于随海拔升高,温度下降 明显,从而导致不同海拔植被分布不同,从低到高依 次为阔叶林→针叶林→高原草甸→苔原。
(2)C项中淡水鱼的分层现象是不是只与食性有关?为 什么? 提示:不是。还与水温、水的含氧量、淡水鱼的栖息 场所等有关。
3.(2013·海南高考)甲、乙、丙是食性相同的、不同 种的蝌蚪,三者之间无相互捕食关系。某研究小组在4 个条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1 200只蝌蚪(甲、乙、 丙各400只)和数量不等的同种捕食者,一段时间后, 各池塘中3种蝌蚪的存活率如下表:
【方法技巧】通过实例判断种间关系的技巧 (1)判断种内斗争:同种生物之间的斗争为种内斗争, 如同种生物以同种的幼体为食,或同种生物之间对资 源和空间的争夺都为种内斗争。
(2)判断竞争:竞争是不同种生物之间争夺资源、空间 等生活条件而发生的斗争,不直接获取食物。另外, 两种生物甲和乙以同一植物为食,但取食的部位不同 并不构成竞争关系,如人吃玉米子粒,而牛吃秸秆。 (3)判断捕食:捕食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目 的是获得食物与能量,以维持自身生存。
【特别提醒】 形成群落空间结构应注意的问题
(1)要有多个种群,如竹林中竹子只是一个种群,就不 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2)各个种群间要形成不同的种间关系,如捕食、竞争 等。通过各种不同的种间关系,使各个生物种群分别 占据不同的空间,形成群落的空间结构。
(3)要存在形成分层现象的环境条件,如光照、温度、 食物、栖息场所等。
【解析】选A。垂直分层现象是群落的特征,竹林中的 竹子是一个种群;群落中的动物以植物为食,所以动 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与植物的分层现象密切相关;种 群的分布受到水源、温度、气候等的影响,所以呈镶 嵌分布。
【延伸探究】 (1)A项所述竹林这个生物群落中有没有垂直结构?并 说明理由。 提示:有。竹林中有小灌木、草本层等,占据不同空 间层次,体现群落的垂直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