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史工具书

文史工具书

1、“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三礼”:《周礼》、《仪礼》、《礼记》。

《周礼》的主要内容是讲周代的官制,原是战国时代的人所作,由后人整理凑合而成;其中保存了不少周代甚至周代以前的典章制度、社会风俗。

《仪礼》记载古代(主要是周代)贵族祭祀、朝拜、宴会以及婚丧、交际时行礼的仪式,内容很像后世的节目单。

《礼记》基本上是解释《仪礼》的书,也有一部分阐述封建社会政治制度和文化措施的理论文章。

《礼记》相传是由汉儒戴圣整理记述,然后流传下来的,所以又称《戴记》或《小戴记》。

《易》又叫《周易》,是古代占卦、卜筮的书,也是一部古代唯心主义哲学的文献。

由于它成书较早,其中保存了部分周代和周代以前的文化风俗史料。

易的含义:“变易”,“不易”,“简易”。

《诗》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书》,又叫《尚书》,即“上古之书”,古代、前代之书的意思。

这是我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的史料汇编。

其中保存了殷商时代和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历史文献。

文体:典、谟、训、诰、誓、命。

《春秋》是东周时代鲁国官修的历史书,叙述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七二二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四一八年)共二百四十二年间的史实,按年月次序简单记述,其体例类似现在的大事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史。

“三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和《春秋左氏传》。

《公》、《榖》两书叙述事实较少,解释、发挥《春秋》原文的义例居多;《左传》则以叙事为主,既是一部历史书,也是先秦时代重要的古典散文作品。

“九经”:《诗》、《书》、《易》、“三礼”、“三传”。

“十二经”:在“九经’的基础上加入《论语》、《孝经》、《尔雅》。

“十三经”:在“十二经”基础上加入《孟子》。

2、“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都是私家著述。

《史记》:是我国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位列“二十五史”之首,全书分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共130篇,五十二万余字,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前101年)约3000年间的历史。

《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

《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

沿用《史记》的体例而略有变更,改“书”为“志”,改“列传”为“传”,改“本纪”为“纪”,无“世家”。

《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

《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由南朝刘宋时的范晔(398年-445年)所著。

书中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八志自司马彪《续汉书》补入),记载了从王莽(6年)起至汉献帝(189年)的183年历史。

《三国志》:是由西晋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代历史的断代史,同时也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陈寿曾任职于蜀汉,蜀汉灭亡之后,被征入洛阳,在西晋也担任了著作郎的职务。

《三国志》在此之前已有草稿,当时魏、吴两国先已有史,如王沈的《魏书》、鱼豢的《魏略》、韦昭的《吴书》,此三书当是陈寿依据的基本材料,蜀国无史,故自行采集,仅得十五卷。

而最终成书,却又有史官职务作品的因素在内,因此《三国志》是三国分立时期结束后文化重新整合的产物。

《三国志》全书一共六十五卷,《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

《三国志》名为志其实无志。

魏志有本纪,列传,蜀,吴二志只有列传,陈寿是晋朝朝臣,晋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国志》尊魏为正统。

《三国志》不仅是一部史学巨著,更是一部文学巨著。

陈寿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以简练、优美的语言为我们绘制了一幅幅三国人物肖像图。

人物塑造得非常生动,可读性极高。

3、《太平广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小说总集。

本书由李昉、徐铉等十二人奉旨编纂,由于成书于宋代太平兴国三年(978),且与《太平御览》同时。

全书五百卷,另目录十卷。

按内容性质分为九十二大类,专门收录了先秦两汉至北宋初年期间的野史、笔记、传奇等作品,是我国第一部规模巨大、内容丰赡的古代文言小说总集。

价值:①《太平广记》引书较广﹐有些篇幅较小的书几乎全部收录﹐失传的书可据以辑集﹐有传本的书也可据其异文互校。

②书中引文比较完整,分类较细﹐也便於按题材索检资料﹐因而对校辑﹑研究古代小说极有价值。

③《太平广记》的编纂在中国小说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鲁迅辑录《古小说钩沉》、《唐宋传奇集》就充分利用了此书。

④《太平广记》不仅具有工具书便于检索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它在当时极其困难的环境下发现了稗官野史小说的奇葩并传承下来。

从而给现代人去研究汉到宋的文化、政治、宗教、民俗奠定了坚实的资料基础。

从这一方面来看,《太平广记》的意义更大更久远。

⑤《太平广记》挽救或着说是保留了一部分古典文化价值。

从中,我们不仅可以了解错出其间的名物典故,亦可以挖掘社会生活习俗、宗教信仰习惯诸种被正统史家所忽略的历史信息,还可以找到明清之际戏剧、曲艺、小说等多种艺术形式的故事渊源,(小说、说书、戏曲三者本来就有密切的关系。

说书人的话本加以整理,编纂便是小说,小说、话本的题材编成剧目便是戏曲。

4、四种检字法的使用以及两部字典的使用:部首检字法、笔画检字法、笔顺检字法、四角号码检字法。

(按字形检字)。

注音字母检字法、汉语拼音字母检字法(按字音检字)。

《新华字典》、《同音字典》等(自己掌握)例子:河(3112)推(5001)姓(4541)姊(4542)玩(1111)輕(5101)禮(3521)或(5310)花(4421)辨(0044)後(2224)兄(6021)西(1060)里(6010)国(6000)目(6000)張(1123)即(7772)罷(6021)見(6021)進(Jin3030)待(2424)四(6021)甲(6050)由(5060)羽(1712)頭(1118)説(0861)從(2828)政(1814)節(8872)妙(4942)經(2191)消(3912)林(4499)談(0968)料(9490)課(0669)親(0691)慢(9604)尖(9043)足(6080)清(3512)形(1242)拜(2155)行(2122)街(2110)因(6043)但(2621)門(7777) 間(7760)們(2722)官(3077)母(7750)體(7521)完(3021)房(3022)尸(7720)衫(3222)皿(7710)用(7722)反(7224)子(1740)衣(0073)師(2172)大(4003)業(3290)亦(0023)水(1223)添(3113)七(4071)毛(2071)5、《元和姓纂》:中国唐代谱牒姓氏之学的专著。

原本10卷,今有10卷本、18卷本两种。

唐宪宗时宰相-李吉甫命林宝修撰,元和七年(812)成书。

该书详载唐代族姓世系和人物,于古姓氏书颇多征引,因而也保存了一些佚书的片段。

原书体例以皇族李氏为首,然后按四声韵部分系姓氏。

唐代崇尚门第,家谱往往攀附望族以自重。

查法是按照《广韵》的二百零六部排比诸姓。

每姓都记载得姓受氏的源流和各家的谱系。

价值:①征引古籍丰富,很多失传的古籍的内容概要都赖以保存;②内容范围广泛,搜辑唐人姓氏较为详备,对于治隋唐史的人也有应用价值。

P2511 《诸道山河地名要略》代州中府,雁门郡去上都一千六百里。

解释:《诸道山河地名要略》作者(唐)韦澳。

记载于《法藏敦煌文献》伯希和代州(地名),中府是指(代州的等级),雁门郡是代州下属的郡,去(距离)上都(长安)一千六百米。

P2522 《贞元十道录》下冀州临冀郡上三千,东三千六百,卫山二下冀水二下,贡当归、大黄。

解释:《贞元十道录》作者:贾耽。

下(等级)冀州,临冀郡(冀州下属的郡),距上(长安)三千里,距东(东都洛阳)三千六百里,卫山(县名)二(下有两个乡)下(等级),冀水(县名)二(下有两个乡)下(等级),贡(贡品)上贡的物品有当归和大黄。

《贞元十道录》,唐贾耽纂,4卷。

已佚,清人王谟《汉唐地理书钞》有辑本。

另据王庸《中国地理学史》称:“近在敦煌发现写本《贞元十道录》残页,《鸣沙石室佚书》中有影印本。

”6、《元和郡县志》:中国唐代地理名著。

是中国现存最早又比较完整的地理总志。

李吉甫撰。

原本40卷,另有目录2卷,共42卷。

完成于元和八年(813)。

《元和郡县图志》以贞观时划分的10道为纲,配以宪宗时的47镇,每镇有图,冠于叙事之前。

然后分别记述各镇所属州县的等级、地理沿革、四至八到、贡赋、古迹、山川形势、盐铁、垦田和军事设置。

尤其留意于山川形势,攻守利害。

可见作者是从政治、军事的角度着眼。

价值:①《元和郡县图志》保存了大量丰富的历史资料,对全国各地的地理沿革、山川、物产,都有一个简要的叙述。

②在编写体例方面,对宋代乐史的《太平寰宇记》,元、明、清各代的《一统志》都有很大影响。

因此,人们盛赞《元和郡县图志》开我国总地志的先河。

③详细记载元和时的情况;④除记载元和户数、乡数外,还记有开元户数、乡数;⑤记载州境,“八到”、小地名。

7、历法:主要分为阳历、阴历和阴阳历三种。

阳历亦即太阳历,其历年为一个回归年,现时国际通用的公历(格里历)即为太阳历的一种,亦简称为阳历;阴历亦称月亮历,或称太阴历,其历月是一个朔望月,历年为12个朔望月,其大月30天,小月29天,伊斯兰历即为阴历的一种;阴阳历的平均历年为一个回归年,历月为朔望月,因为12个朔望月与回归年相差太大,所以阴阳历中设置闰月,因此这种历法与月相相符,也与地球绕太阳周期运动相符合。

历法中包含的其他时间元素(单位)尚有:节气、世纪和年代。

8、记年记日法:王位纪年法:十年春,齐师伐我(春秋、战国时期)帝王年号纪年法:贞观元年康熙六年干支纪年法:甲午年公元纪年法:2014年岁阴岁阳纪年法:岁在柔北(丙)执徐(辰年)如月(二月)韵目代日法:马日事变《中国历史纪年表》的使用见书P105——P107《二十史朔闰表》的使用P111(日曜表P110)《近世中西史日对照表》P1159、姓氏起源10、五本书名、作者(所有老师讲过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