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碚区中山路小学片区联片教研工作总结随着新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教学实践中各种各样的实践性问题也随之出现,这些问题的解决,仅靠课程专家和教研部门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激发学校与一线教师的积极参与。
正是基于此,我区建立了联片教研制度。
北碚区中山路小学今年有幸成为联片教研牵头学校,在这里,感谢区教委、区教师进修学院和片区学校的信任和大力支持。
下面,我就我们片区的教研活动的开展情况,汇报给在座的各位领导专家,欢迎大家指正。
一、专家引路话教研,教师成长是关键2008年9月26日,我们就召开了北碚区中山路小学联教研联席会。
在会上,北碚区教师进修学院黄吉元副院长从为什么开展联片教研,如何开展联片教研及如何克服联片教研存在的问题等三个方面进行了专业引领。
第一、联片教研的目的要落在教师发展上,要求老师都是反思型老师,联片教研要依托课堂教学为载体,校际交流为纽带,打造学校特色。
联片教研应该是互动式教研,并建议我们抓好两件事:强化集体研讨式备课,突出信息技术的整合与运用;积极探索老师自主交互式网上备课。
通过联片教研,善于形成一个教研共同体,并利用此载体,研究学校差异,促进学校特色化发展。
第二,联片教研如何开展,黄院长建议:专业引领,在区老师进修学院教研员指导下的骨干教师课例为引领,打造骨干老师队伍;校际交流,通过课的形式探讨教育理念,理解教育任务;专题研究,筛出各校共同存在的有价值的问题,搞好学科“开放日”活动。
让老师走进课堂,学有所获。
第三,当前联片教研存在的一些问题。
特别是教研制度的建立,人员、经费等保障措施的落实,评价机制的建立,联片教研的规范化和常态化的管理等多问题,需要在实践过程中解决,建议我们将活动目标、计划、方案制定出来,扎实有效地开展工作,总结经验,以期推广。
二、特色课堂现活力,专家引领上层次结合学校实验,根据西南大学专家和进修学院专家的建议,我们确定了以“特色课堂”研究为主的本期联片教研形式。
倡导老师个性化教学和形成教学特色是课程改革的需要,新课程为教学方式的多样化留下了很大的空间,为各种教学特色的形成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更好的环境和更多的机会,它是新课程理念下对教师,对课堂的最高要求。
教学特色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在“模课”、“磨课”、“悟课”的过程中螺旋上升的。
我校的课堂研究经历了有效课堂——优质课堂——特色课堂的研究过程。
在“模课”中磨出规范课;在“磨课”中磨出有效课、优质课,但磨课如果仅停留在积淀知识、积累经验和历练教学技能的层面,缺少相关教育理论的支撑,不能从中“悟”出理论也实践的衔接点,也不可能实现先进的教育理念与丰富的教学经验的衔接;无论怎么努力都难以实现新的突破。
因此,我们必须在“模课”的基础上“磨课”,在“磨课”中悟课,从实践经验中去“感悟”,并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
没有“悟”的过程,就没有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和学科的特色。
我们中山路小学在研究有效教学的基础上,又大胆的进行了学科特色的研究。
在校本教研中,我们提出了“一组一品”,“一科一特色”,“一人一亮点”的高品位发展策略。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提炼了“自主对话研究”特色,数学学科提出了“数学人文教育”特色,英语学科提出了“课堂情境创设”特色,艺术学科提出了“创意教学研究”特色。
特色的打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教学技能的基础上,将经验与理论结合才能逐步形成。
12月2日,我校的吴素静和杨纯彦两位优秀老师展示了语文三年级《莫高窟》和五年级《我的老师》两堂“自主对话研究”特色课例,供片区学校研讨。
在“对话”中,教师也文本通过“零距离”的接触品味文章的语言精妙,感受字里行间流露的情感。
师生之间对话,让学生与老师彼此敞开自己的心扉,在平等对话中获得精神的交流与意义的构建。
学生通过二次批注,与文本共鸣,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情感的碰撞,构建自己美好的精神乐园;学生之间对话,同学们在对话合作探究,求同存异,互相交流,畅所欲言。
通过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的思维碰撞和交流来共享知识、智慧、情感,共享语文学习的乐趣。
我们为每位参加联片教研活动的老师都发了征求意见表。
水土镇中心校的付小红说,本次联片教研活动主题鲜明,围绕特色语文课堂设计了富有实效的系列活动。
课堂特色明显,交流富有实效,互评精要。
复兴教管中心的张玲说,两位老师的上课更是给我们实践教学做了一个出色的展示,深化了教学理念。
静观中心校的田其东校长说,整个活动有序,体现了特色和风格,展现了教师高素质;“课堂观察”点评对教师的“启悟”功能大。
梨园小学的李敏说,本次活动让我明白了语文课堂中对话教学的意义及呈现方式。
天生桥小学的刘先静老师说,这两节课注重了语文教学中人文性与工具协同共振。
课后,参加本次活动的专家对这两节课进行了点评。
进修学院杨蔚主任说,这两节课关注了学生认知的起点,看一节课好不好,就是要看学生是否有发展、有变化;在课堂中至少体现了两种对话策略:①留给学生读书的时空,最好的课堂是动静结合的课堂,②引导学生勾画批注,是传统语文教学的精髓,语文能力的提高不是老师讲会的,是靠自己习得的。
进修学院黄院长对这两节课也提出了希望,希望杨老师有智慧更要有底气,希望吴老师要善于甑别课堂生成的问题。
三、各校教研扎实有效,备课研究各有特色在我们片区的学校都是各有特色,备课研究都很有实效。
我们认为备课,是上课的准备,它为课堂教学服务。
备课,不等同于写教案。
书写教案是备课,查阅资料是备课,了解学情是备课,甚至教师上课也是备课,教学后的反思、也更是备课的重要环节。
因此,备课是一个在动态中生成的系统工程,它应使课堂教学更完备。
从广义上说备课就是为开展教学活动所做的一切准备工作。
1、复兴教管中心他们加大了培训的力度,形成了中心校与村小的联动培训机制,把培训的重心移到了村小,让骨干到村小参加集体备课,上示范课,让村小教师体会到了集体备课优势,提长了课堂教学技能。
在备课中,他们还进行了创新,自己设立了备课卡,并要求教师进行教材批注,提高了备课的实效性。
备课卡,让老师能随时把自己教育教学智慧记录下来,用于指导自己的教学,扩展了备课的时空。
2、水土教管中心他们本期主要进行了集体备课研究,要求青年教师五年以内的手写备课,其它教师可以电子备课。
每课都要求有复备课,每课有反思,反思的字数在50字以上。
每学月的教学反思不低于1000字,每学期的反思一份不少于3000字,并择优传学教管中心网站上。
以上这些简洁的做法,为老师扎实的基本功打下了基础。
3、静观教管中心他们围绕“中心下移,均衡发展”的策略,将在三年内把全中心170多名教师进行轮训。
在每次集体备课中,都进行了分工,做到每个老师备第几章第几节都心中有数,重难点要进行讨论,并且还要讨论课时的划分,要有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构想和精彩片段的设计(不能用教参上的)。
对反思也进行了要求:语文以课为单位写反思,一个单元完了要写400字以上;数学以小节为单位写反思。
4、梨园小学他们在教研组内进行了集体备课,分单元定中心发言人,教研组长上公开课,老师上跟进课。
他们还进行了“农民工开放日”活动,农民工参与到课堂中,老师了解到农民工的需求。
同时,也展示了集体备课的成果。
教研员发现的教学能手李敏还把在“农民工开放日”上的公开课带到了一师附小的区级研究课上,供全区老师观摩。
5、天生桥小学天生桥小学开展了“四校联谊”活动,龙门浩小学、沙区实验一小、南岸区**小学和天生桥小学每年都进行了不同层次的校际教学联谊活动,促进了老师发展。
在教师培训方面,他们实行“一人参培,大家受益”的原则,外出学习的教师都要汇报并上模仿课,对全校教师进行再培训,提高了培训的效率。
6、中山路小学——创新教研方式,提高备课实效。
校本教研是融合教学活动之中的,融工作,学习于一体的校本教研不足在改变教学实践,更在于教师对于自己所人事的教育教学实践的理解不断加深,教学专业知能心增进,教学实践智慧的提升。
我们倡导的校本教研活动,既是教师教学方式的一场深刻变革,同时也是教师学习方式,历练方式的一场深刻变革。
在校本教研中,我们着力打造了教师复合型共同体,即:学习共同体、教研共同体、培训共同体、课程建设共同体和教育信息技术共同体。
通过复合型共同体的建设,使不同层次,不同背景,不同专长的每位教师都得到长足的进步,最大限度地推动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1)以校为本,推进学习共同体在各教研团队文化的影响下,教师的合作意识,相互理解、支持、共同发展的意识增强,在学习共同体中,教师们共同学习、相互取长补短,在自己和同伴的帮助下不断丰富自己,提高自己。
●在集体读书和个体读书中,构建学习共同体。
学校各教研团队均制定了读书制度,也共同制定教师个人读书计划,在大家共同愿景下,积极开展了读书活动,在读书沙龙、读书交流活动中让读到的知识流动起来。
本学年,学校向教师推荐了一些前沿的理论书籍,对教育教学理论进行了整理,教师以集体学习、自学相结合、学习理论,学校组织了中青年教师教育理论增长率,以提高教师理论素养。
●在集体备课中,构建学习共同体。
共同解读教材,共同设计教学方案,智慧在这里碰撞,视野在这里拓展。
在同伴互助中,提高文本解读,教学设计的能力。
在集体备课中,提出了“3521”工程,即三落实(落实下周上课内容、落实下周说课分工、落实下周作业设计;五说课(说本节课目标、说重点难点、说教学设计、说本节课的例题、练习、作业设计、说教学课件);二交换(交换教案、交换课件);一讨论(讨论本星期作业内容),其核心就是统一教案、统一课件、统一练习、统一信息,杜绝蛮干、杜绝闭门造本,杜绝较大差异。
●资源共享,拓展网络学习共同体。
学习为各教研组提供了资源收集、整理、入库的平台。
一方面,为教师购买了10张卡(每张卡100元/年),让教师有地方可以收集信息;另一方面,双要求教师将自己的优秀经验,教育教学资源存入各教研团队的资源库中,大家可以资源共享。
(如课件、优秀案例、优秀作业、单元测试题等)●师徒结对构建学习共同体。
在不同课型的展示中,我们让教师间相互听课、相互分析、共同提高。
(青年教师、第一轮承担高年级的教师,均有优秀教师带,学校将这些教师的课与优秀教师的课错开排,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听课,他们中许多教师都是先听优质课后再上自己班的课,模仿学习是青年教师的第一步学习方式,它能尽快让教师步入正轨)(2)在校本培训中,推进培训共同体校本培训,必须满足教师需求,服务于教师,只有这样的培训才会被教师接受,才会有实效、有收获。
因此,学校每年都征集了教师的需求情况,●三级导师培训共同体针对骨干教师的高层次培训,学校除支持教师外出培训外,还着重立足校本培训。
我们成立了骨干教师工作室,让“三级导师”因带领校部分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教师进行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