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X XXXX
一、设计方案与原理
图一三角波发生器电路图(Multisim)
图一为电路设计方案。
电路结构分为两部分,左侧电路为迟滞比较器能在R3右端形成方波信号;右端电路为积分电路,即对方波信号进行积分得到三角波信号。
以下对照图一再次说明下书上写的三角波发生器原理。
运放A1(左侧)输入端无信号,输出端Uo1随机输出高电位或低电位。
设先输出高电位(在稳压器的作用下,高电位数值较恒定),则高电位接于电阻R4左侧,由于运放A2(右侧)反相输入端虚地(以理想运放为分析
模型)。
因此流入电容C1的电流
f
i表达式:
1
4
o
f
U
i
R
= (1-1) R4右端接入的是反相输入端,所以电容的电流与电压关系:
1
141
11
O f O
U i dt U dt
C R C
=-=-
⋅
⎰⎰ (1-2)故当Uo1为高电位时,Uo由初始零电位呈斜率为负的直线下降。
另用叠加法得如下关系:
12
11
1212
O O
R R
U U U
R R R R
+
=+
++
(1-3)
当U1+随Uo的减小恰好越过0V时,运放A1输出电位Uo1转为低电位,故Uo开始呈斜率为正的直线上升,直到U1+随Uo上升为0V,此时Uo由负转正。
如此循环下去,就形成了输出端电位Uo变化呈三角波形式。
二、实验步骤及结果
实验步骤:
1. 用multisim 搭建电路,运行结果得到图像及数据
2. 理论计算出各数据并与实验值比较
3. 对实验室搭建的实际电路得出的数据进行分析。
仿真及理论结果:
Multisim 得出的输出三角波Uo 及方波Uo1图像如下:
图二 Multisim 仿真得出的输出三角波图像
对于理论计算,有如下公式(同实验指导书):
*1/2t z U U R R = (2-1)
4*1*4*C/R 2T R R = (2-2)
2/(4*R1*R 4*C)f R = (2-3) 三角波
周期(ms) 频率(Hz) 幅值(V) 理论计算结果
227 Multisim 仿真结果
215 表一 三角波数据理论值与Multisim 仿真值比较
可看出理论值与仿真值比较接近。
实验得出的实际电路结果分析:
周期 频率 幅值
对照(2-1)、(2-2)、(2-3)理论计算公式,由于电路电阻及电容的数值在仿真及实验室实际电路中是一样的,故周期和频率与仿真结果较接近。
而三角波的幅值受到稳压器稳压值的影响,故实验室实际电路数据与理论值及仿真值有较大差别。
三、拓展分析
不改变电路结构
若改变改变R1/R2。
理论上,R1/R2变小则幅值变小、周期变小、频率变大;若R1/R2变大则幅值变大、周期变小、频率变小。
且其变化呈比例关系。
在Multisim中将图一电路R2值变为40kΩ,即R1/R2变为之前的1/2,得出仿真结果为:周期、频率409Hz、幅值,与理论相符。
若改变电容C1。
理论上,若C1变大,幅值不变、周期变大、频率变小;若C1变小,
μ,得出幅值不变、周期变小、频率变小。
且其变化呈比例关系。
将图一电路中C1改为F Multisim仿真结果:周期、频率110Hz、幅值
改变电路结构
另外,如果将R4改为图三的结构,则可实现锯齿波的输出。
其原理就是,当Uo1为高电平时,此结构中电流方向从左往右,此结构电阻为5kΩ;当Uo1为低电平时,电流方向从右向左,下支路电流截止即接近断路,此时结构电阻为10kΩ。
图三三角波变锯齿波输出电阻R4改造结构
图四锯齿形波仿真结果
可以看出,由于原R4处的电阻在Uo1为高电平及低电平时阻值不同,使得Uo变化的斜率不同,继而形成了锯齿形波。
从逻辑上来看,锯齿波可以理解成电路在Uo1分别为高电平、低电平时两种状态,即运放A2反相输入端接入前电阻(原R4位置电阻)不同的两种状态,若此电阻越小,输出的直线越陡,斜率的绝对值越大。
与图四的例子相符。
另外,输出的幅值不会受到此电阻变化的影响,故斜率变化会使频率和周期变化,斜率绝对值越大,周期越小、频率越高;斜率绝对值越小,周期越大、频率越低。
图四的例子也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