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六上音乐第一课《芬芳茉莉 》 3《茉莉花》河北

六上音乐第一课《芬芳茉莉 》 3《茉莉花》河北

课 题
第一课芬芳茉莉
课时
第三课时
课型
欣赏课
教学目标
1、接触多首以"茉莉花"为题的音乐作品,能够从中认识到以"茉莉花"为代表的中国民歌是世界音乐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2、通过欣赏,பைடு நூலகம்学生乐于进一步搜集并了解影响民歌变异的多种因素。
重点难点
1、感受不同地区的歌曲《茉莉花》。
2、能够听辨并能用语言表述出它们在情感上、风格上的差异。
旋律中加入了升"sol"和升"do"等音符,显现出北方爽朗和明快的音乐风格特点。
3.师简介河北民歌《茉莉花》:
河北南皮民歌《茉莉花》在旋律中保留了江苏民歌《茉莉花》中的一些主要因素、起始音也相近似。歌词的变化使歌曲融入较多的叙事说唱性特征。
4.师用听唱法指导学生演唱河北民歌《茉莉花》的旋律。
三、小结。
教学方法
听赏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光盘
教学过程
个性设计
一、导入新课
民歌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统一题材的作品在不同的地区会有什么样的区别呢?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东北,看看那里的茉莉花开得怎么样。
二、欣赏河北民歌《茉莉花》
1.师播放河北民歌《茉莉花》,设问:
与江苏民歌《茉莉花》相比,歌曲的旋律有什么特点?
2.生交流: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我认识到,教师在深入实施新课程教学中充分借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自主选择并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对于激发学生热爱民族音乐,主动探索和发展民族音乐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在这样的音乐课后,孩子们将充满自信地去挖掘,去传承,去创新中国的民族音乐,使之焕发出新的光彩。这是我们所有音乐教师的期待,也是新课程的期待。
师播放三首不同地区的《茉莉花》,让学生辨别是哪个地区的歌曲。
视频导入有新意,学生喜欢
学唱民歌环节学生有兴趣
板书设计
河北民歌
教学反思
民歌是中华民族音乐艺术中一朵璀璨的奇葩,但在二十一世纪热衷于流行音乐的小“发烧友”、“追星族”、“超女迷”的中小学生面前,却或多或少地遭遇一些冷落。面对这种尴尬现象,我深感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所肩负的责任重大,那就是如何充分利用音乐课堂传播中华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激发学生热爱民族民间音乐的热情,并激励他们不断探索、发展和创新民族音乐,使之不断走向世界,为全人类共同分享。本着这个目的,我选择了《茉莉花》这一短小经典的题材,并围绕这一题材,精心组织了一系列教学内容,深入发掘,充分延展、探讨这一题材的丰富文化内涵。收获有如下两点:
二、充分借助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收获颇丰。
本堂课中借用多媒体展示的精美风光照片、恢弘的演出场景让学生大饱眼福,如临其境,如闻其声。既开阔了音乐视野,也尽情地品尝了一顿音乐视听大餐,课堂容量既有广度又有一定的深度。
其次,我始终以一位可亲可近的朋友身份出现在孩子们身边,无论是讲解还是启发学生答问,始终是娓娓道来。正如一朵洁白的“茉莉花”,悄悄地散发芳香,使学生备感亲切,课堂气氛清新活跃,而又不失厚重。
一、紧扣音乐文化这一主线进行设计,独特有致。
气势恢弘的歌剧<<图兰朵>>的导入,从一开始就给学生以视觉和听觉上的震撼。熟悉、优美的旋律,古老、肃穆、辉煌的紫禁城的场景,让学生的心灵为我们的民族音乐,为我们的文化遗产而一动。紧接着,清新的江苏民歌《茉莉花》的师生共同演唱体验,南、北茉莉花的探究对比,以及融入了现代元素的《茉莉花》的赏析,无不体现着浓浓的音乐文化氛围,凸显了新课程强调的注重学生审美体验、关注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