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路面施工材料技术要求

路面施工材料技术要求

路面施工材料技术要求1、沥青混凝土面层(1)沥青沥青采用70号A级道路石油沥青。

沥青原材料应严格按现行《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G E-2011)进行检验,其技术要求应符合下表规定。

表1道路石油沥青技术要求(2)SBS改性沥青制造改性沥青的基质沥青应与改性剂有良好的配伍性,其质量满足 A 级道路石油沥青的技术要求。

用作改性剂的SBR 胶乳中的固体物含量不宜少于45%,使用中严禁长时间曝晒或遭冰冻。

改性沥青宜在固定式工厂或在现场设厂集中制作,也可在拌和厂现场边制造边使用,改性沥青的加工温度不宜超过180℃。

胶乳类改性剂和制成颗粒的改性剂可直接投入拌和缸中生产改性沥青混合料。

用溶剂法生产改性沥青母体时,挥发性溶剂回收后的残留量不得超过5%。

现场制造的改性沥青宜随配随用,需作短时间保存,或运送到附近的工地时,使用前必须搅拌均匀,在不发生离析的状态下使用。

改性沥青制作设备必须设有随机采集样品的取样口,采集的试样宜立即在现场灌模。

工厂制作的成品改性沥青到达施工现场后存贮在改性沥青罐中,改性沥青罐中必须加设搅拌设备并进行搅拌,使用前改性沥青必须搅拌均匀。

(3)粗集料沥青面层粗集料采用玄武岩,玄武岩的选材应洁净、干燥、表面粗糙、无风化、无杂质,具有足够的强度、耐磨耗性。

粗集料应具有良好的颗粒形状,不宜采用颚式破碎机加工。

路面抗滑表层粗集料应选用坚硬、耐磨、抗冲击力好的碎石或破碎砾石,不得使用筛选砾石、矿渣及软质集料。

粗集料质量应符合下表的要求,其粒径规格应按《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表4.8.3选用。

集料质量应从源头抓起,派专人驻集料加工厂,对不合格的集料不得装车、装船,对进场粗集料严格按有关规定进行检查。

表2 沥青面层用粗集料质量要求表3 粗集料对破碎面的要求如果粗集料与沥青粘附性不能满足要求,可掺入适量的消石灰或抗老化及耐水性能较强的抗剥落剂(掺入量一般为沥青重量的0.3%~0.5%),以提高沥青与集料间的粘结力,具体的掺入量应通过沥青混合料的水稳性检验确定。

沥青与抗剥落剂的混合液在静置不用状态下,不宜超过24小时,否则应重新搅拌一次。

(4)细集料沥青混凝土面层细集料应采用坚硬、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并有适当颗粒级配的人工轧制细集料,其质量技术要求应符合下列沥青面层细集料质量技术要求。

细集料的洁净程度,天然砂以不小于0.075mm含量的百分数表示,石屑和机制砂以砂当量(适用于0~4.75mm)或亚甲蓝(适用于0~2.36mm或0~0.15mm)表示。

表4 沥青面层细集料质量技术要求天然砂可采用河砂,通常宜采用粗、中砂,其规格应符合下表规定。

砂的含泥量超过规定时应水洗后使用。

沥青混合料中天然砂的用量不超过集料总量的20%,其规格见下表。

表5 天然砂通过筛孔百分率表石屑是采用采石场破碎石料时通过4.75mm或2.36mm的筛下部分,其规格应符合下表要求。

沥青混合料宜将S14与S16组合使用。

机制砂宜采用专用制砂机制造,并选用优质石料生产,其级配应符合S16的要求。

表6 沥青混合料用机制砂或石屑规格注:当生产石屑采用喷水抑制扬尘工艺时,应特别注意含粉量不得超过表中要求。

(5)填料沥青混合料的填料须采用石灰岩或岩浆岩中的强基性岩等憎水性石料经磨细得到的矿粉,原石料中的泥土杂质应除净,矿粉要求干燥、洁净,能自由地从矿粉仓流出。

拌和机回收的粉料可作为矿粉的一部分回收使用,但每盘用量不得超过填料总量的25%,掺有粉尘填料的塑性指数不得超过4%,矿粉质量应符合下表要求。

表7 沥青混合料用矿粉质量要求(6)沥青混凝土面层混合料设计对于沥青路面各沥青结构层,除要求其使用的沥青、矿料等原材料应满足规定的要求外,施工单位还必须根据设计要求的技术指标,遵循《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中关于热拌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的目标配合比、生产配合比及试拌试铺验证的三个阶段,确定矿料级配和最佳沥青用量,提供满足设计参数要求的沥青混合料。

其级配范围应符合下表要求,沥青用量通过马歇尔试验确定。

表8 沥青混凝土面层的矿料级配沥青混凝土上面层SMA-13、中面层中AC-20C和下面层AC-25C的马歇尔试验配合比设计技术要求如下表。

指标单位技术指标备注表4.7-10 沥青混凝土马歇尔试验配合比设计技术要求沥青混合料现场碾压质量控制应采用压实度指标监控。

上面层的压实度应不小于98%,下面层的压实度应不小于97%,但禁止超过100%。

(7)沥青混合料试验SMA-13、AC-20C、AC-25C沥青混合料需在配合比设计的基础上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依次进行车辙试验、浸水马歇尔试验、冻融劈裂试验和渗水试验各项路面使用性能检验,并符合下表要求。

不符合要求的沥青混合料,必须更换材料或重新进行配合比设计。

表9 沥青混合料性能技术要求(8)粘层沥青层与沥青层、沥青层与基层或结构物之间应严格做好防污染工作,要求做到沥青面层施工零污染。

同时沥青面层之间及其与基层之间、与沥青混凝土接触的路缘石、雨水进水口、检查井等侧面及铺筑沥青混凝土面层的水泥混凝土桥面也应喷洒粘层油。

粘层油宜采用快裂或中裂乳化沥青,其质量要求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J040-2004表4.3.2的PC-3要求,如下表所示。

沥青用量不少于0.3~0.6L/m2(沥青用量是指包括稀释剂和水分等在内的乳化沥青总量,乳化沥青的残留物含量以50%为基准)。

表10 粘结层乳化沥青技术要求(9)透层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水泥稳定碎石基层上必须浇洒透层沥青。

透层沥青使用高渗透性乳化沥青,乳化沥青应采用阳离子乳化沥青,其质量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表4.5.2中PA-2的技术要求。

透层乳化沥青应具有相当的稠度,其中乳化沥青残留物含量不得低于50%。

乳化沥青稠度应通过试洒确定,洒布后不致流淌、渗透基层深度宜在5mm以上,且不得在表面形成油膜,其用量为0.7~1.5 l/m2,当乳化沥青有明显流淌现象时可分两次喷洒。

用于制作乳化沥青的基质沥青宜采用针入度不小于100的沥青。

(10)下封层在喷洒透层油后立即进行下封层的施工,基层顶面全断面铺设。

采用下热沥青撒布碎石处理。

集料采用S14(3~5mm)规格(见沥青混合料用机制砂或石屑规格表),用量为7~9m3/1000m2,热沥青用量0.9-1.0kg/㎡。

封层应选择坚硬、耐磨、洁净的集料,各项性能应符合沥青混合料用粗、细集料质量技术要求。

(11)抗剥落剂为保证沥青与集料间粘结力,提高抗水损害能力,要求掺加抗剥落剂。

抗剥落剂应采用:性能优良、稳定、持久、且施工易于操作,加入后沥青与集料的粘结力不低于4级。

沥青抗剥落剂,建议其掺量为沥青重量的0.4%。

沥青中加入抗剥落剂后,应进行一定程度老化(薄膜烘箱中加热96小时,有条件可在压力老化仪PAV中进行),然后进行粘附性试验,经过初期老化后的混合料须进行浸水马歇尔试验、冻融劈裂试验。

(12)沥青面层平整度及抗滑指标本项目设计的抗滑技术指标值①横向力系数SFC60大于等于50;②构造深度大于等于0.5mm,测试方法:T0965、T0961、T0963。

平整度按国际平整度指数IRI<2.0m/Km、σ<1.0mm,测试方法:T0933、T0961、T0932。

2、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底基层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均、底基层采用骨架密实型结构,其中碎石的单个颗粒最大粒径不应超过31.5mm,其颗粒的级配组成应在下表范围内。

基层为5%水泥稳定碎石基层,5%的水泥掺量仅作为参考,在施工前应进行水泥稳定碎石的配合比实验,以水泥稳定碎石7天龄期饱水抗压强度为3.5Mpa时的水泥剂量作为实际施工时的水泥掺加量,施工应尽量选用优质石料,采用良好级配,以降低水泥掺量,水泥最大掺加量不大于6%。

底基层3.5%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3.5%的水泥掺量仅作为参考,在施工前应进行水泥稳定碎石的配合比实验,以水泥稳定碎石7天龄期饱水抗压强度为≥2.0Mpa时的水泥剂量作为实际施工时的水泥掺加量,施工应尽量选用优质石料,采用良好级配,以降低水泥掺量,水泥最大掺加量不大表11 骨架密实型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级配表12 水泥稳定底基层级配(1)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用于稳定碎石,应选用初凝时间4h以上和终凝时间较长(宜在6h以上)的水泥。

快硬水泥、早强水泥以及已受潮变质的水泥不应使用。

宜采用标号较低(P.O.32.5普通硅酸盐水泥)的水泥。

(2)碎石碎石的压碎值应不大于30%,碎石中的扁平、长条颗粒的总含量不超过20%,碎石中不应含有粘土块、植物等有害物质。

采用破除既有路面破碎集料的,要求与一般碎石的要求一致,如果破碎集料不能满足设计要求,可以采用掺加一些其他碎石改良破碎集料的性能指标,达到要求后方可使用。

(3)水人或牲畜饮用的水源均可使用。

3、C25彩色透水混凝土面层透水水泥混凝土面层配比参考范围:水灰比0.38左右,水泥用量245-270kg/m3,碎石用量为1600kg/m3。

集料应满足下列要求:基层压碎值不大于15%,最大粒径不宜大于31.5mm,塑性指数宜小于6;集料中2.36mm颗粒含量不超过7%。

级配要求如下表:湿陷性黄土、盐渍土、砂性土不应使用全透水和半透水结构混凝土道路,使用基层不透水结构时应设置排水措施。

城镇道路的路基应稳定、密实、均质,为轻荷载道路的路面结构提供均匀的支承。

混凝土有效孔隙率11%≤e0≤17%,渗透系数不应小于0.5mm/s。

4、开级配碎石集料应满足下列要求:基层压碎值不大于26%,(底基层不大于30%),最大粒径不宜大于26.5mm,塑性指数宜小于6;集料中0.075mm颗粒含量不超过3%。

级配要求如下表:透水水泥混凝土应设置纵横温度缝(膨胀缝和施工缝)和施工缝,纵横温度缝和施工缝间距为5m,板缝应尽量正交设置,板块不宜出现锐角,缝宽1cm,板缝应用填缝料填充,填缝料采用沥青马蹄脂。

当透水水泥混凝土面层施工长度超过30m时,应设置胀缝。

在透水水泥混凝土面层与侧沟、建筑物、雨水口、铺面的砌块、沥青铺面等其他构筑物连接处,应设置胀缝。

透水水泥混凝土面层应按设计要求设置排水设施,做法详见图纸。

排水设施用土工布单位面积质量不小于300g/m2,握持强度≥1.1KN,撕裂强度≥0.4KN,刺破强度≥0.4KN,CBR顶破强度≥2.75KN。

5、级配砂砾石垫层采用级配砂砾石,要求其液限值小于28%,最大粒径不能大于53毫米,5毫米以下粒径的砂砾体积比不大于30%。

塑性指数小于6,石料压碎值不大于30%。

压实度要求不低于96%。

施工应符合《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的规定,级配范围应符合下表要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