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吴亚滨《思维教学理论方法与实践》心得体会
为什么每个人的思维会有千差万别?为什么普通的相同的细胞能够组成产生不同思维的大脑?为什么有形的神经元可以捕捉的电子的传导却形成了无形的不可捉摸的思想?为什么?
吴亚滨老师告诉我们,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往往容易把注意力放在积累知识上而疏忽了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比如语文、政治等文科,对学生的要求是要背诵的一字不差,对数学、物理等理料只要求某一种解法等等。
孰不知,所有真正的学习都离不开思维,每一个人的思维能力都可以经过训练和培养而得到提高。
思维为本,知识为流。
如果知识仅仅是停留在书本上,没有得到应用,注定是无用的知识。
思维是知识外化的渠道与工具。
知识外化以知识内化为前提,但光在内化的知识还不够,还需要思维能力来运用知识,化知识为工具,拿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有时候我们受制于思维方式的桎梏,一直解决不了问题,我们与聪明人的差距其实也就在于思维方式的差异。
那么,究竟有哪些好的思维方式,我们又该怎么掌握它们呢?一个熟练的木匠不但能熟练使用他的每一种工具,而且知道在什么情况下使用何种工具。
我们也应该用同样的方式来对待思维教学。
一个熟练的思考者应该知道要使用什么工具,以及如何使用它们。
知识是思维的载体,思维是通过知识来体现的,课程的知识表层下面,埋藏了丰富的思维内涵。
知识是一条明线,思维则是一条暗线,它隐藏在知识的背后,构成另一类知识。
教学要融合知识和思维,不能割裂两者,就知识教知识绝对不可取,而脱离了具体的知识空谈思维也以奏效。
每门知识的教学都是使学生开窍,都是要发展学生的思维潜能,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转变学生的思维方式,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