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湿剂
外内 感伤 风湿 寒滞
苏叶 白芷 藿香 半夏 白术 茯苓 陈皮 厚朴 大腹皮 桔梗 生姜 大枣 甘草
解表
化湿
理气
和中 藿香正气散
运
用
辨证要点
藿香正气散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 滞证。以恶寒发热,上吐下泻,舌苔 白腻为辨证要点。
藿香正气散
加减变化
表邪偏重,寒热无汗 兼气滞脘腹胀痛 加香薷 加木香、延胡索
佐
茵陈蒿汤
运
用
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湿热黄疸之常用方,其 证属湿热并重。 临床以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 舌苔黄腻,脉沉数或滑数有力为辨证 要点。
茵陈蒿汤
加减变化
湿重于热 加茯苓、泽泻、猪苓 热重于湿 加黄柏、龙胆草 胁痛明显 加柴胡、川楝子
茵陈蒿汤
八正散
Ⅰ类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清热祛湿
水湿内停
泽泻、二苓 渗湿利水
白术 健脾燥湿
后世应用:头眩、短气而咳,呕吐,吐涎沫,腹泻,水肿 五苓散
运
用
辨证要点
本方为利水化气之剂。临床应用以
小便不利,舌苔白,脉浮或缓为辨证
要点。
五苓散
临床应用与加减变化
合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急性
(1)肾炎 尿少、水肿 或+麻黄、防已、白茅根 慢性
与肾气丸交替使用
二妙散
方解 黄 柏 苍 术 姜 汁
君
臣
佐
二妙散
运
用
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湿热下注所致痿、痹、脚 气、带下、湿疮等病症的基础方,其清热 燥湿之力较强,宜于湿热俱重之证。 临床以足膝肿痛,小便短赤,舌苔黄腻 为辨证要点。
二妙散
加减变化
湿热痿证 加豨莶草、木瓜、萆薢 湿热脚气 加薏苡仁、木瓜、槟榔 下部湿疮、湿疹 加赤小豆、土茯苓
连朴饮
方解
黄 连
君
厚 朴
石 菖 蒲
臣
半 夏
山 栀
豆 豉 佐
芦 根
连朴饮
运
用
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湿热并重之霍乱的常用
方。临床以吐泻烦闷,小便短赤,舌
苔黄腻,脉滑数为辨证要点。
连朴饮
当归拈痛汤
《医学启源》
Ⅱ类
清热祛湿
主治 功用
湿热相搏,外受风邪证。 利湿清热,疏风止痛。
当归拈痛汤
方解
羌 茵 猪 泽 黄 苦 防 升 葛 白 苍 人 当 知 炙 甘 活 陈 苓 泻 芩 参 风 麻 根 术 术 参 归 母 草
防已黄芪汤
运
用
辨证要点
本方是治疗风湿、风水属表虚证之 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汗出恶风,小便不利, 苔白脉浮为辨证要点。
防已黄芪汤
使用注意
若水湿壅盛肿甚者,不宜使用本方。
防已黄芪汤
临床应用与加减变化
水肿甚:合五皮散 (1)风水 表证明显:重用生姜,+防风、苏叶 (2)风湿: +苍术、苡仁、茯苓 急性:+连翘、白茅根、木通 (3)肾炎 (4)肥胖 慢性:+山药、玉米须、芡实、苡仁 日本:水肥体质多用 国内:便秘合防风通圣散
方 解
君 茯苓
健脾利水,渗湿化饮 温阳化气,平冲降逆 健脾燥湿 合桂枝辛甘化阳,以助温补中阳
温健 阳脾 化利 饮湿
臣 桂枝
佐 白术
佐 使 炙甘草 合白术益气健脾,崇土以利制水
调和诸药
苓桂术甘汤
配伍结构
茯苓、桂枝相合,为温阳化气,利水平冲之 常用配伍组合。 茯苓、白术相须,为健脾祛湿的常用配伍组 合。
主治病机症候分析 湿热下注,水道不利
湿 热 下 注 膀 胱
尿频尿急 溺时涩痛 淋沥不畅 尿色浑赤 少腹急满 口燥咽干
湿热蕴蒸 湿热郁遏,气机不畅
津液不布
舌苔黄腻,脉滑数
八正散
方
解
君
滑石 木通 萹蓄 瞿麦 车前子 山栀子仁 大黄
清热渗湿利水通淋 清心利水 清热利水通淋 清泄三焦,通利水道 荡涤邪热
湿邪湿 温在热 时气并 疫分重
困阻中焦-胸闷、腹胀、吐、泻
流注下焦-小便短赤、淋浊
波及肝胆-身黄
热重于湿-口渴,苔黄腻,脉滑数
甘露消毒丹
方 解
清上
黄芩
连翘
薄荷
贝母
射干
菖蒲 藿香
利清 湿热 化解 浊毒
畅中 渗下
白蔻仁
茵陈
滑石
木通
甘露消毒丹
配伍特点 清上、畅中、渗下,清热为主。
甘露消毒丹
运
用
辨证要点
湿 滞 脾 胃
升降失常-吐、利、嗳气吞酸
阻滞气机-脘腹胀满 湿滞肌肉-怠惰嗜卧,肢体沉重
苔白腻而厚,脉缓
平胃散
方
解
君 苍术 燥行 湿气 运和 脾胃
臣 厚朴
陈皮
燥湿健脾
燥湿行气除满 理气和胃,燥湿醒脾 温胃降逆止呕
佐
生姜、大枣
佐 甘草 健脾和中 使 调和诸药
平胃散
运
用
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湿滞脾胃证之基础方。
临床应用以脘腹胀满,舌苔厚腻为辨证
要点。
平胃散
加减变化
⑴兼食滞:加 山楂、神曲、麦芽(楂曲平胃散) ⑵气滞甚:加 木香、砂仁 ⑶胃失和降而呕吐甚:加藿香、半夏→不换金正气散
⑷脾不升清而水泻:加利湿药或合五苓散(胃苓汤)
⑸胆管结石兼苔厚腻:加茵陈、栀子、郁金、金钱草
⑹口甜、口腻:加 佩兰、白蔻、草果
温 燥 药 以 祛 湿
寒 凉 药 以 清 热
湿热侵淫肌肉关节
痹证、痿证
祛风湿
清热祛湿
1、湿温病的特点: 初起病在气分,以脾胃为病变中心。
章虚谷:“湿土之土,同类相召,故湿热之邪, 始虽外受,终归脾胃。”
2、湿热为患,治疗难度大,应注意: ⑴辨湿与热之孰多孰少 ⑵湿邪粘滞,湿不去则热难清。 “湿去则热孤也。”
祛风胜湿 --风寒湿邪袭表证或风湿侵袭痹阻经络证
祛湿剂
4.组方思路 肺失宣降
内因 外因 水 液 代 谢 失 调 脾失健运 肾失气化 水 湿 内 停
湿 痰 水 饮
症状 上
阻滞气机
表 酸、软、重、肿、痛
头痛、眩晕
下 带下、小便不利 行气药 健脾药
苔腻或滑
肝失疏泄
三焦水道不通
困阻脾胃
湿邪粘 腻
病程长,缠绵难愈
主治病机症候分析 身重、浮肿-湿郁肌腠 小便不利 -水湿内停 汗出恶风 -表卫不固 脉浮-风邪在表
表虚湿滞 兼风郁肌腠
舌淡、苔白
防已黄芪汤
方
解
君
黄芪 防已 白术 生姜 大枣
益气固表、利水 祛风行水 补气健脾祛湿
益健 气脾 祛利 风水
臣 佐
调和营卫 和中
佐 使 甘草
调和诸药
防已黄芪汤
配伍特点 祛风与除湿健脾并用 扶正与祛邪兼顾
⑺酒积:浮肿、胸闷、苔腻 加 干姜、砂仁、葛花
平胃散
使用注意
本方苦温辛燥,阴虚气滞,脾胃虚弱
者,不宜使用。
平胃散
藿香正气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Ⅰ类
燥湿化胃
主治病机症候分析 风寒外束,卫阳郁遏 恶寒发热
外内 感伤 风湿 寒滞
湿浊中阻,脾胃不和 湿阻气滞
上吐下泻
胸膈满闷,脘腹疼痛
藿香正气散
方解
本方为夏令暑湿季节常用方,故王士 雄誉之为“治湿温时疫之主方”。 临证以身热肢痠,口渴尿赤,或咽痛
身黄,舌苔白腻或微黄为辨证要点。
甘露消毒丹
临床应用与加减变化
咳喘:+桔梗、枳壳;杏仁、枇杷叶
血证:+丹皮、青黛+止血药
腹胀:+木香、枳壳、陈皮、槟榔
内科
高热:+青蒿、青黛 面瘫:合牵正散 淋证:+利尿通淋:扁蓄、瞿麦、车前仁 甘露消毒丹
猪苓汤
运
用
辨证要点
本方以利水为主,兼以养阴清热,
主治水热互结而兼阴虚之证。以小便
不利,口渴,身热,舌红,脉细数为 辨证要点。
猪苓汤
加减变化
治热淋 加栀子、车前子 治血淋、尿血 加白茅根、大蓟、小蓟
猪苓汤
使用注意
其性渗利,若内热盛,汗出多而
渴者忌用。
猪苓汤
防己黄芪汤
《金匮要略》
Ⅰ类
利水渗湿
藿香正气散
使用注意
本方重在化湿和胃,解表散寒之力较弱,故 服后宜温覆以助解表。 湿热霍乱之吐泻,则非本方所宜。
藿香正气散
第二节 清热祛湿
祛湿剂
湿热证治疗思路
外感湿温
湿重于热
热重于湿
宣上
分消湿热
畅中
渗下 退黄
肝胆湿热 黄疸
湿
阴 邪
热
阳 邪
证
湿热内蕴
脾胃湿热 吐泻
膀胱湿热 淋证
和胃+利湿
利水
主治病机症候分析 郁遏卫表 头痛恶寒 身重疼痛 肢体倦怠 胸闷不饥 午后身热 苔白不渴,脉弦细而濡
湿 热
湿温初起
困阻脾胃
邪留气分
湿重于热
三仁汤
方
解
宣清 畅利 气湿 机热
宣上 畅中 渗下
杏 仁
佐
白蔻仁 半夏 厚朴
薏苡仁 滑石
通草
竹叶
君 臣
三仁汤
配伍特点 宣上、畅中、渗下,三焦分消
三仁汤
运
用
辨证要点
真武汤
《伤寒论》
Ⅰ类
温化寒湿
主治病机症候分析 肾阳不足-腰痛,肢冷 上干清阳-头眩 水 水泛高原-咳喘,短气 脾水 水气凌心-心悸 湿 肾湿 水湿侮土-吐、利、腹痛 阳内 泛 水蓄不布-小便不利 虚停 溢 水溢肌表-水肿、四肢重痛 筋脉 ——身瞤动 阳虚不能温养 阴亏不能濡养 肌肉 振振欲擗地 真武汤 舌淡,舌体胖,有齿痕,脉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