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诗词中的竹君子情结
邀友赏竹 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流放在外,穷困潦倒的时候居多。剥落世俗的外表,苏轼的 生活非常丰富,诗词文章不在话下,他懂得饮茶,喜欢美食,善于烹饪,能书能画,还有很 多很多好朋友,邀友赏竹是他非常喜欢的一件事。正如竹子质朴善群的品质一样苏轼生性爱
2
交友,喜爱跟好友一起分享他对竹子的喜爱。 诗作示例:
3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他还说:“这样的竹笋一吃下去,竹的君子风味,便沁人心肺,与我融为一体而不可分也,不 是真正爱竹之人,能如是乎?“
诗作示例: 43. 芦笋初似竹,稍开叶如蒲。 44.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篓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45.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46. 道人劝饮鸡苏水,童子能煎莺粟汤。暂借藤庆与瓦枕,莫教辜负竹风凉。
4
诗赏析 4:《雨晴後,步至四望亭下鱼池上,遂自乾明寺前》 高亭废已久,下有种鱼塘。暮色千山入,春风百草香。 市桥人寂寂,古寺竹苍苍。鹳鹤来何处,号鸣满夕阳。 “奋力有为当世志”的苏轼,因为敢于抨击时政,以谤讪新政的罪名被捕入狱,几乎送命。 经过中外臣僚的营救,苏轼得保性命,却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书公事,不得评论时 政。1080 年春末,他初到黄州,惊魂末定,心灰意冷,杜门闭口,常常一个人钓鱼采药自 娱,信步逍遥以自适。一日雨晴后苏东坡散步到乾明寺前东冈,看到雨把浮萍冲散,海棠花 已落尽凋谢,梅子快熟,春天即将结束。他闲得无聊,步行至四望亭下,高亭久废,不再供 人玩赏,而是用来养鱼。春已残,天已晚,荒凉之地连春风送来的都不是花香而是草的香气。 天将暮故市桥人散,乾明寺没有杂花满山而是苍苍竹木而已。万物俱寂的时候,突然出现鹳 鹤的声音,暮色苍茫的整个天空听起来更显凄厉。苏轼羁旅之孤独更加深刻。初到黄州的感 伤色彩浓烈。这段时期的贬居生活是他一生最艰难的时日。但是,很快苏轼就从这种低沉的 情绪中走了出来。 诗赏析 5:《雪后到乾明寺,遂宿》 门外山光马亦惊,阶前履齿我先行。风花误入长春苑,云月长临不夜城。 未许牛羊伤至洁,且看鸦雀弄新晴。更须携被留僧塌,待听摧檐泻竹声。 1081 年,黄州大雪,苏轼雪后重游乾明寺。周围世界一片银色,漫山皆雪的美景连马 都给惊到了。他看到乾明寺在月光和雪光辉映下,有如不夜城一般彻夜通明。心想这样一个 至洁至静的银色世界,决不能让牛羊践踏,破坏它的纯洁苏轼想象着,雪晴之后,鸦雀戏弄 于千树万树梨花间,该是多么可人。为了更好地欣赏大雪融化之景,他带着被子留宿寺院。 等待着雪融化时雪水滴答而下,催打在屋檐上和泻落在竹叶上的美妙之音。这时候,他的心 境已经转向平静,即使仍在贬所,生活态度却是积极的,并不以个人的遭遇而介怀。在寂静 的佛堂寺院,翠竹环绕,看竹景、听钟声、赏竹影,在竹园听禅,与高僧谈佛法,竹的高雅 淡泊和幽静,使得苏东坡渐渐领悟到佛教中超尘脱俗、远离世态、空灵无我的境界,他的心 境逐渐恢复达观和超然。 按照佛教说法,竹之名相不过是常识中熏习所染因缘和合的幻相,既非竹来眼里,也非 眼到竹边,只是一心所在,也就是说,无论是否有竹林,只要心到,竹境总是存在,竹境总 能通于禅境。苏轼在黄州寄情诗书山水,寄情新交旧识,闲看云卷云舒。迥异于失意文士的 消极避世。他在最失意最痛苦之时,总是在努力使自己和大家都得到安慰,都生活得愉快些, 这是他度过一切灾难的精神力量,正如竹子之心虚节坚、坚忍不拔的精神。 诗赏析 6:《书双竹湛师房》 暮鼓朝钟自击撞,闭门孤枕对残红。白灰旋拨通红火,卧听萧萧雨打窗。 苏轼曾游宿于杭州双竹寺。当时他因在熙宁变法中与当权者政见不合自请离京外任,怀 着抑郁不得志又不得不忍隐的矛盾心情来到山清水秀的杭州。在寺院里,寺僧暮鼓晨钟,参 禅礼佛,而他闭门不问。他自起自息,只是晚上对着渐渐暗淡的灯光,孤枕难眠。在这风雨 之夜,山寺残灯将灭,苏轼亦将就寝。他刚拨开一层白色的烟灰,就发现里面还有一团通红 的火焰,旋拨旋起。这首诗写的是炉火,又何尝不是写他心中难以熄灭的热情之火呢? 人的生命随着光的推移而流逝,如逝水不分昼夜地奔流着。但人的意念却可以任意驰骋, 不为时间空间所限制,转念的瞬息之间,就可以超过遥远的新罗。苏轼以禅意的目光去审视 自然,让禅机理趣寓于他的诗词中,借以表达他如竹子般坚忍刚正又超然旷达的心境。
竹间觅乐 苏轼还是个生活家,他的诗词是植根于生活的,他把儒家、佛家、老庄的思想荟萃于 与他朝夕相伴的竹林,写下了许多与竹同乐、随缘生活的诗句。 诗作示例: 16. 劝客眠风竹,长斋饮石泉。 17. 落日岸葛巾,晚风吹羽扇。松间野步稳,竹外飞桥转。 18. 竹篱茅屋趁溪斜,春入山村处处花。无象太平还有象,孤烟起处是人家。 19. 乐天早退今安有,摩诘长闲古亦无。五亩自栽池上竹,十年空看辋川图。 20. 别来十年学不厌,读破万卷诗愈美。黄州小郡隔溪谷,茅屋数家依竹苇。 21. 斫竹穿花破绿苔,小诗端为觅桤栽。 22. 冷翠多崖竹,孤生有石楠。 23. 江头千树春欲暗,竹外一枝斜更好。 24. 浮空两竹横南阁,倒景扶桑射北窗。 25. 云母透蜀纱,琉璃莹蕲竹。 26. 中郎不眠仰看屋,得此古椽围尺竹。 27.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沈郎多病不胜衣。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 鸪啼。此情惟有落花知。 28. 回风落景。散乱东墙疏竹影。满坐清微。入袖寒泉不湿衣。梦回酒醒。百尺飞澜鸣碧 井。雪洒冰麾。散落佳人白玉肌。 29. 菜圃渐疏花漠漠,竹扉斜掩雨纷纷。
1
10. 朝阳入北林,竹树散疏影。 11. 疏疏帘外竹,浏浏竹间雨。窗扉静无尘,几砚寒生雾。 12. 竹头抢地风不举,文书堆案睡自语。
竹子的正直坚忍、宁折不弯,啸傲风雨的品格,正与苏轼的性格相符,这可能就是他 一生都钟情于竹子的原因。即使身处贬所,有时候甚至穷困潦倒得连一日三餐都无法保 证,苏轼也不忘好好地培植竹林,因为他对竹确实有着非同寻常的情结:将竹子移栽到廊 前窗下,朝夕相看,如对良友一般。每当月白风清之时,临窗而坐,看竹影婆娑。在竹林 的陪伴下,苏轼在困苦时期度过了很多宁静的时光。
竹林禅寺修身问道 诗作示例: 49. 我笑吴人不好事,好作祠堂傍修竹。石泉冻合竹无风,夜色沉沉万境空。 50. 草没河堤雨暗村,寺藏修竹不知门。 51. 卧闻百舌呼春风,起寻花柳村村同。城南古寺修竹合,小房曲槛欹深红。 52. 此身分付一蒲团,静对萧萧竹数竿。偶为老僧煎茗粥,自携修绠汲清泉。 53. 寄卧虚寂堂,月明浸疏竹。泠然洗我心,欲饮不可掬。 54. 褰衣竹风下,穆然濯微凉。 55. 佛灯渐暗饥鼠出,山雨忽来修竹鸣。知是何人旧诗句,已应知我此时情。
不管是廉价低贱的猪肉,还是牛粪煨制的芋头;不管是美味可口的山珍,还是平淡粗 俗的饭蔬,苏轼都能够乐而食之,以竹子般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来获得日常的愉悦与幸 福。
诗赏析 3《筼筜谷》: 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 1076 年,苏轼表兄文与可曾在洋州为官,当时县城西北五里处有一个叫筼筜谷的地方, 那里的竹林茂密,竹多笋亦多。当地人大量砍伐竹笋作食物。他猜想廉洁而清贫的太守表兄, 一定见此野味而嘴馋,乃至于想把渭水流域的千亩竹林尽吞胸中。史料表明,当时文与可收 到苏轼的这首诗的时候,恰巧正和妻子一起游于谷中,烧笋晚食,读到此诗时非常激动,以 至于当即喷饭在案。这首诗既沉重又轻快,其戏谑与赞美又使情调变得诙谐而轻松,体现了 苏轼对当时在政治斗争中贤才遭受摧残的感慨的沉重心情,也体现了他如竹子一般乐观豁达 随遇而安的心境。 诗作示例: 47. 菊暗荷枯一夜霜。新苞绿叶照林光。竹篱茅舍出青黄。香雾噀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 初尝。吴姬三日手犹香。 48. 想见竹篱间,青黄垂屋角。 就连吃橘子,也要吃长在竹篱之间的橘树上的橘子才觉得吃得香! 吃过美味的橘子,多年后仍念念不忘那颗竹篱间的橘树。怎一个,馋字了得! 苏轼有着一颗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享受宴饮和美酒,总是热诚而友善,不论身处何处, 总能寻找到生活中的情趣。他不像许多古代的大文豪那样,永远只是高高在上、睿智而从容 地俯瞰众生,隔着遥远的时空,离我们是那么的遥远而不真切。相反,九百多年后的我们, 读着苏轼的诗词,仍能很轻易就感受到他享受美食时如孩子般单纯的快乐,理解他如竹子般 澄清鲜活的生命热情。 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说:“他之写作,除去自得其乐外,别无理由,而今日吾人读其诗文, 别无理由,只因为他写得那么美,那么遒健朴茂,那么字字自真纯的心肺间流出。他的作品 之中,流露出他的本性,亦庄亦谐,生动而有力,虽胥视情况之所宜而异其趣,然而莫不真 笃而诚恳,完全发乎内心。”
竹林写诗 不论春夏秋冬,不管花开花谢,身边的竹林总是绿荫葱葱,苍翠欲滴。竹子挺拔刚劲, 虚心有节,能在严寒中迎战霜雪,这些竹君子品质给他苏轼很多创作的灵感,竹下写诗是他 的一种生活习惯,使得他能在北宋朝廷激烈的两党之争中僻出一块清静角落,以冷静的眼光 察看世态变迁,用乐观旷达的心态迎接一切灾难和磨练。 诗作示例: 13. 竹间老人不读书,留我闭门谁教汝。 14. 千首新诗一竿竹,不应空钓汉江槎。 15. 世间那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
30. 爱竹能延客,求诗剩挂墙。 31. 云深人在坞,风静响应谷。与君皆无心,信步行看竹。 32. 夜窗骚骚闹松竹,朝畦泫泫流膏乳。従来蝗旱必相资,此事吾闻老农语。 33. 邻里亦知偏爱竹,春来相与护龙雏。江城地瘴蕃草木,只有名花苦幽独。
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满山总粗俗。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 34. 乞与徐熙新画样,竹间璀璨出斜枝。 35. 曈曈晓日上三竿,客向东风竞倚栏。穿竹鸟声惊步武,入檐花影落杯盘。 36. 花时腊酒照人光,归路春风洒面凉。刘氏宅边霜竹老,戴公山下野桃香。 37. 井水分西邻,竹阴借东家。萧然行脚僧,一身寄天涯。 38. 十年归梦寄西风,此去真为田舍翁。剩觅蜀冈新井水,要携乡味过江东。
竹杖芒鞋傲风雨
从苏轼诗词看其“竹君子情结”(上篇)
苏轼诗词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其诗词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现存诗 3900 余首,其中 仅仅描写到竹子的就有两百多首。通过阅读他诗词中各种各样的竹,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 他坚韧豪放的性格,以及他那种像竹子般宁折不弯,啸傲风雨的卓然品质。
关于苏轼的“竹君子情结”,因为内容太多,分为两篇叙述。此篇为上篇,以赏析苏轼诗 词中的竹为主,主要突出其生活方面的“竹君子情结”。另一篇还未完稿,以赏析苏轼书法和 绘画为主,突出其在文化艺术方面的“竹君子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