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4讲 让叙事一波三折-2021年中考作文高分技法

第4讲 让叙事一波三折-2021年中考作文高分技法

第四讲让叙事一波三折“文似看山不喜平”。

一篇记叙文,倘若一味平铺直叙,没有起伏变化,则索然无味;倘若波澜起伏,跌宕多姿,便能深深地吸引读者。

要想避免流水账,让叙事一波三折,令读者印象深刻,我们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注意叙事角度的新颖性。

要使叙述的事情生动,就必须精心挑选一个新颖独特的叙事角度,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叙事的“切入点”。

比如我们平时看到过很多写父爱的文章,为什么惟独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呢?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朱自清先生选择的叙事角度与众不同,他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特殊环境、特殊地点下的“背影”,不惜笔墨作具体细致的描摹刻画,表现的角度新颖而独特,体现出的感情也就更为浓烈。

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儿子对父亲的理解、怜惜、怀念,全部凝聚在这个背影里了。

因此,要把事情叙述得生动,就必须精心挑选一个好的叙事角度。

2.注意叙事情节的曲折性。

同样的一件事,平淡、拖沓、老套的叙事方法,是不能够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的。

如果在叙事过程中运用多种方法,如悬念法、误会法等,设置跌宕起伏的的情节,这样就能使所叙述的事情生动起来,紧紧抓住读者的注意力。

3.注意结尾的留白。

为了避免结尾平淡,我们可以在文末故意留白,引发读者的思考。

如可以用反问作结,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使文章有余音绕梁之味;还可以在文章结尾设置一种情境,然后用省略号作结,给读者留下自由的想象空间。

技法一:设置悬念。

悬念俗称“卖关子”,即设置疑团,不解答,借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人人都有刨根问底的好奇心,行文中设置悬念,能把读者推向一个欲罢不能、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中。

因此,设置悬念也是把记叙文写得引人入胜的重要技法。

悬念的主要作用是抓住读者的心,引起读者对事情的发展、变化、结果,对人物或事物的处境、结局产生关切的心理,使文章情节发展更具引人入胜的魅力。

设置悬念的常见方法有如下几种。

1.标题富有悬念。

针对半命题作文或话题作文,我们可以拟一个富有悬念的作文,激起读者探究内容的欲望。

如《一个美丽的错误》、《“嫉妒”让我成功》这些题目就很典型,错误为什么是美丽的?什么样的错误是美丽的?“嫉妒”怎么会让我成功?读者一看题目就会产生很多疑问,自然就有了读下去的强烈欲望。

2.开头设置悬念。

这种形式运用很广泛,它有助于创设氛围,展开矛盾,引出下文。

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开始写“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

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

在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个光着头赤着脚的小女孩在街上走着”。

读了这些,人们不禁要问:这个小女孩是干什么的?天冷又下着雪,她为什么还光头赤脚?天快黑了,又是大年夜,她为什么不赶快回家?她究竟会有怎样的命运?文章一开头,就把人物放在这样一个典型环境中,给读者设置了一系列的悬念,于是便紧紧地抓住了读者的心,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3.结尾运用悬念。

结尾处适当地运用悬念,可使文章显得意味深长,让人在读后回味无穷。

如湖北荆门某考生的作文《香茗》,通过品茶及听对门父女俩的对话来表达“弱者总给自己找借口”这一主题。

文章结尾写道:“对门的谈话,让我思绪万千。

我又呷了一口绿茶,确实很苦,但很快我就品尝到一股源自心底的清香,使我十分坦荡舒心。

我忽然想起什么,转身从冰箱里拿出一瓶绿茶,向对门走去……”“向对门走去”,去干什么呢?没有写,给读者留下一个悬念,同时也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余音袅袅,耐人回味。

技法点拨:设置悬念要合情合理,不牵强、生硬。

所设悬念要简明、干净利落,不能枝蔓横生、故弄玄虚,以致使人眼花缭乱,甚至厌烦,从而失去悬念应有的效果。

技法二:制造误会。

作文中借助人物之间的各种误会造成一定的矛盾冲突,为故事情节的发展推波助澜,使情节一波三折。

误会法常常让本来能按常理发展的事情节外生枝,而文章就在这生枝之处显示出情节或主题的精彩。

如学生作文《心灵的自责》,就很好地运用了这一技法:应朋友之约,第一次到这个小城游玩,面对蜘蛛网般交织的街道真有点一筹莫展。

当地人说,只要三元钱就能雇一辆人力车游览小镇。

于是,我顺手拦下了一辆黄包车……蹬黄包车的人,脸上的肌肉松弛,在无力的笑容中向下耷着。

灰白杂乱的头发中,似乎能抖落出许多尘土来。

发白的统一工作服,已被汗水沁湿。

下身被挡风被紧紧地遮盖着,大热天儿的,真搞不懂为什么还要绑个挡风被。

“姑娘,环城吗?”“嗯。

”“好嘞,上车吧。

”网上说,蹬车的人往往会宰外地客。

我便装作熟络的样子,连价钱都没问,就坐上了车。

路上,他一边用干涩的声音给我解说,一边费力地蹬着车。

我也就安心享受这份悠闲。

但是走着走着,我就觉得有一点不对劲。

这里的水泥路很平整,但是,车身却一直在微微的颠簸:先是猛地一冲,接着平稳片刻,过了几秒,又突然一冲,按照一定的频率不断地晃荡着。

我掀开车帘问道:“师傅,是不是车胎没气了?”却不想,猛然看见了挡风被下的是一截断腿——左边是一截挽住的裤管,只有右腿在卖力的蹬着。

师傅扭头,有些慌乱,向我尴尬一笑,然后继续蹬车,没有再说什么。

我心中立马有些不适,保险起见,就问了句:“师傅,这趟多少钱啊?”“七块。

”我立马警觉起来,难道真像网上所说的那样,蹬黄包车的会欺外地人?“我在这儿有朋友!他们都说车览小镇只要三块,你这是咋回事?”我以一种讽刺的口气问道。

要知道我也不是“软柿子”。

“总比坐出租合算吧,坐出租起码要十元呢。

”他应道。

“那至少我坐出租,不会像这样颠簸呀!”我话中有话,语气愈发带刺。

良久,低沉的声音响起:“好好好,三元就三元吧!”到了一个上坡,他的身子弓了起来,右腿与无形的力量顽强地抗争着,脖子上的青筋暴起,好像在跟自己较劲。

我本来为他的断腿怀有一丝心疼,但想到他的所作所为,也没说什么。

下车时,我付了三元钱,便去找我的朋友了。

见到朋友,我气愤地讲述了刚才的经历。

哪知朋友严肃地说道:“人家没多收你的钱哦,三元,只是环沿河花园的费用,你这环城,还有解说,七元已经够便宜的了,人家也是挣生活啊。

”瞬间,我掉入了自责的深渊。

我不应该少给人家费用,不应该误会一个善良的人,更不应该用犀利的语言去伤害一个自食其力的残疾人……一件很平常的乘车小事,从开头黄包车上的挡风被令人不解,到发现挡风被下的断腿,从讨价还价的警觉、气愤到得知价格后的深深自责,步步蓄势,引而不发,直至最后揭示谜底,作者成功地运用了误会法,使故事情节起伏跌宕,表达主题令人深思。

技法点拨:1.巧妙布置。

误会法作为一种常用的写作技巧,关键在于在作文的开头部分,要首先巧妙地设置误会,让故事沿着误会的路子发展,使读者误入歧途,并一直在悬念的吸引下走到最后,再突然揭示误会,令真相大白。

这个过程,就是为误会蓄势的过程,蓄势越深,误会越大,给读者的震撼也越大。

2.伏笔自然,照应合理运用误会法作文,必须注意:在前面巧妙地设置伏笔,在后面自然合理地给予照应,不能露出弄虚作假的破绽。

伏笔越自然,照应越贴切,主题的揭示越深刻。

技法三:层层铺垫。

写文章要追求好的效果,一定要懂得如何铺垫,具体的操作也就是,对人和事先不直说,先作种种铺垫,“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只有做足了铺垫,方可显示出故事的精彩。

《水浒传》里“武松打虎”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这个故事之所以广为流传,耳熟能详,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作者施耐庵在武松“打虎”前作了充分的铺垫。

三碗不过冈的缘由、武二郎的痛饮、店小二的力劝,乃至武松的心理斗争,作者不仅娓娓道来,而且是浓墨重彩,用了将近一半的篇幅。

望眼欲穿,终见虎至。

接下来写武松打虎,作为全文的高潮部分,一扑一掀一剪,又写得极有现场感。

有学者指出,这就如园林观景,入门先有墙壁遮挡,更能引人探究之心,生别有洞天之感。

前文铺垫烘托,循序渐进,欲写打虎之危险,先写饮酒之轻松,形成鲜明的反差,让人充满期待。

技法点拨:1.运用层层铺垫时,要注意层与层之间要有内在逻辑关系。

如量变引起质变,空间的转移,时间的变换等都可以作为铺垫的联系和依据。

2.要合乎情理。

技法四:叙述转换。

这里主要指倒叙和插叙的运用。

倒叙的好处大家都知道:形成悬念,引发思考,引起阅读的兴趣;还能调动读者的情感,勾起人们对往事的回忆。

插叙呢,则能使内容更具体,形象更丰富,主题更深刻,情节更曲折。

文章要有波澜,这些重要手法不可缺。

我们重点谈谈插叙的运用。

如张之路的《羚羊木雕》中有以下一段插叙:他们不知道,万芳是个多么仗义的好朋友。

上幼儿园的时候我们就在一起。

她学习很好,人一点也不自私。

上星期的体育课,我们全班都穿上刚买的新运动衣……一不小心,我的裤子被树权划了一道长长的口子。

我坐在树底下偷偷地抹眼泪,万芳忽然跳起来说:“咱俩先换过来,我妈是高级裁缝……”我就把裤子和万芳换了。

后来,我听说为了这件事,她妈妈让她对着墙站了一个钟头。

直到现在,看见她裤子上的那条长长的伤疤,我就觉得对不住她。

昨天,万芳到我家玩,我就把桌子上的羚羊递到她的手上说:“送给你,咱俩永远是好朋友……”她也从兜里掏出一把弯弯的小藏刀对送给我。

不知什么时候,奶奶站在门口……这部分插叙写出了万芳学习好、不自私的优秀品质,说明她是个品学兼优的孩子。

还通过“换裤子”事件重点表现了她的“仗义”,我的裤子划破了,偷偷的抹眼泪,万芳先是陪着我叹气,后是灵机一动,主动提出了换裤子。

这件事,既表现了万芳的聪明,又表现了万芳的仗义,她的思考,都是从为我排忧解难出发,一点也没有她自己,至于“面壁一个钟头”的处罚,当时的万芳压根就没有考虑到。

她只是为朋友着想,首先排解朋友的忧愁。

插叙这些,不仅说明了“我”送羚羊木雕的理由,也暗示两人友谊的珍贵,含蓄地批评了大人们的重财轻义,不尊重孩子的感情和人格。

使文章的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形象更丰富,主题也更加深刻。

技法点拨:所写内容与主题密切相关,能起到充实内容、丰富形象,突出主题的作用。

范例点评范例点评你是我的太阳河南一考生寒风凛冽……这是寒流来临后的第三个晚上,谁都未料到这次寒流的降临,当班上同学坐在教室里打哆嗦、跺脚跟的时候,窗口便接连地出现一个个家长的面孔,一个,两个,三个……看着同班的寄宿生都穿上了各种颜色的棉袄,脸上飘出了一朵朵灿烂的笑容时,我的心里还在默念着:也许,映在窗口的下一位就是奶奶慈祥的脸,或是妈妈漂亮的脸,至于爸爸……我心里一阵酸楚……想起爸爸,我又打了一个寒战,他不是出差去了吗?出差前,他到学校来过一回。

那天,爸爸兴冲冲地来学校找我,透过窗口,我一下子发现了他的身影,可我也看见,班主任“拦截”了他。

“糟糕!刚进行过考试,我的成绩落下了一个马拉松的距离!”我一下子如掉进了冰窖。

过了半个钟头,爸爸才找到我,一脸阴沉,半晌,才抛出一句话:“你太令我失望了,我要去出差,你得反省反省!”说完,他便转身如风般走远了。

望着他的背影,我只觉得全身降到了冰点,手脚不自觉地发抖——慈爱的爸爸从来没有用过那样冰冷的话语同我告别……一瞬间,泪水夹杂着内心的委屈从眼角飞涌而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