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一、早期教育的必要性我们所说的早期教育,就是指六岁以前按照儿童的心理所给予的启发和诱导。
正像美国教育活动发展研究所执行主任萨瓦博士指出的:从出生到六岁是智力发展最快的时期;这六年似乎也是人学得最快、最容易、最愉快的时期;在这六年里,即使没有父母或教师的教育,幼儿在生活环境中也会进行大量的学习。
如果我们根据幼儿的兴趣和能力适当地进行教育,很好地利用这六年,幼儿将学会学得更多,对未来的发展很有利。
有些人认为,早期教育就是造就神童,如果他们施行的早期教育没有使儿童成为神童,或者他们自己的孩子不可能成为神童,便认为早期教育是无效或者是无用的。
这些都是对早期教育的误解。
事实上,早期教育只是培养出神童的必要条件,但决不是充分条件。
每个正常的儿童都可接受早期教育,并收到一定效果,但成为神童毕竟是少数。
除了早期教育是否得法之外,还有一个不可否认的便是天赋的差别。
天赋当然不是说天生就有知识。
知识本身都是学习得,不能通过基因而遗传的。
天赋不过是指每个人生来脑的结构和机能有个体差异;有少部分人生来便是白痴,以至终生不愈,这是天赋极差;有少部分天赋超过一般人的,便是“天赋超人”。
当然,“天赋超人”的“超常儿童”,最后也可能是庸才,不成才;“天赋一般”的“正常儿童”许多倒成了“天才”这就是由于“天才”并不是“天生的”,而是由于先天、后天因素的复杂相互作用,形成了杰出的才能,作出了独创的重大贡献。
那么,到底先天的遗传因素,或者说天赋,在人的智能形成中起多大作用呢?这个问题历来争论不休,极为对立,至今并无明确结论。
一位美国心理学家说:“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这是一个极端,遗传决定论;俄国生理学家谢切诺夫说:“在极大多数情况下,人类精神上的特性,广义说来有99.9%是由于教育形成的”,这是另一个极端,环境决定率。
实际上应该是双重决定论。
各占多大比重?不管各占多多比例,这两个方面都是可以积极地加以发展的。
优生学针对的是先天的、遗传的环节;教育学针对的是后天的、环境的环节。
从现实情况来说,儿童已经降生,要强调的当然是教育,是后天的努力,是爱迪生所说的“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因此,就要强调早期教育。
人类社会的历史文化和科学技术知识的积累,不论就量的方面,还是质的方面,都大幅度地增长,而且是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增长。
以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例,从60年代到70年代的十几年中,科学技术的新发现,新发明比过去两千年的总和还要多。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为了适应现代化的发展,人们必须采取一些措施,如:精练和浓缩知识,拣最重要,最必须的教给后代等等,但这毕竟是有限的,关键还是要让孩子的大脑与潜能得到尽可能的开发,这样就能用较短的时间,轻松愉快地学到更多的知识,其重要措施之一便是要注重早期教育。
二、早期教育的可能性现代神经解剖学和神经生理学研究,为早期教育提供了科学论证。
约在怀孕的第八周,大脑皮层就约略可辩。
在怀孕第十到第十八周,是脑细胞生长的第一高峰,到第二十三周时,大脑层的六层结构均已定型。
大部分脑细胞在出生前分裂形成。
出生时,脑重三百五十克。
出生之后,脑细胞主要是增大,突起的分枝增多,但也有通过分裂在数目上的增长。
生后第三个月出现第二高峰,一岁末脑重猛增到一千克。
目前认为,脑细胞数目的增加,约可持续到两岁为止。
两岁末,脑细胞的突起也长得相当丰富,几乎与成年人相近。
这就表明在两岁时,幼儿就已经具备了教育的良好的脑基础。
有一种错误认识,说接受早教的天才寿命短,统计数字表明,天才并不比一般人的寿命短,有些甚至是寿命更长。
有人挑选了十六世纪以来的欧美优秀人物四百名,把他们分成天文学家、哲学家、神学家、诗人和小说家等二十一种类型加以研究。
结果发现,他们的平均寿命,最短的是诗人(58岁),最长的是发明家(79岁)。
四百人中有65人活到80岁以上,占16%。
人的才能增长,是有其“递减法则”的。
这一法则是早期教育最重要的基础理论。
那么,它是怎样的法则呢?我想,概括地说是:越是早期开始教育的孩子,其才能递增率越高。
反过来说,如果很晚才开始教育,那么,可以产生才能的萌芽就会枯萎。
如果如图来表示才能增长的可能性的话,可能说它恰好是一个金字塔型。
越是从接近底边的零岁时期开始教育,其才能增长的可能性就越大。
如果在7~8岁之前全然不对孩子实施教育而放任其自流的话,那么,这个孩子,其才能增长的可能性将近乎于零。
8岁6岁4岁2岁0岁正如上图所表示的那样,8岁就完全到了顶点。
对初次听到这一理论的人们来说,也许有危言耸听之感。
许多新实验和新观察所得出的结果,都证实了这一理论的可靠性。
如此看来,幼儿教育最重要的阶段不是从3岁到6岁之间的教育,而是在出生后的几个月。
事实上,心理学家越来越相信,婴儿在出生后的几个月里,就会萌发对知识的好奇心理。
在丰富多彩的环境中,婴儿出生后不久,就会开始对各种各样的事情产生极大的兴趣。
但是,如果孩子受不到任何刺激,而且求知欲望完全受到压制的话,那么,婴儿就会丧失追求知识的兴趣,变成了个求知欲望不高的孩子。
婴儿一生中最大的损失便由此开始,而这将是一个无法弥补的损失。
在7~8岁之前完全与世隔绝又会怎样呢?毫无疑问,这个孩子,所应当增长的才能萌芽就会完全枯萎。
下面有一个很好例子,大家不妨看一下,它可以使人们理解才能递减法则的理论究竟是怎么回事。
您听说过给黄莺找老师的掌故吗?这是一个有关如何饲养黄莺的故事。
要想培养出音色优美、叫声悦耳的黄莺,通常采取如下方法:首先,要在春天时,进山从黄莺的窝里抓刚出生的(还没有听过野鸟叫)雏莺。
然后,从邻居家借来一个叫声悦耳的大黄莺(种黄莺),把它和雏莺放在一起饲养,每天让雏莺听黄莺优美动听的叫声。
人们通常把这种情况叫做给黄莺找老师。
1个月左右之后就把种黄莺送回去(如果附近没有叫声悦耳的种黄莺的话,也可以录制动听的黄莺叫声的唱片)。
据说雏莺不久就会成长起来,待第二年春天时,会同种黄莺叫得一模一样。
而如果雏莺已经听过野黄莺的叫声,那么,它就会叫得非常难听。
这实在是一种耐人寻味的事情。
婴儿也有同样的例子。
有一个3岁的孩子在同他父母谈话谈得热烈时,经常冒出一些乡音土语。
只会讲标准普通话的父母,起初感到很纳闷。
后来想一起这个孩子出生后1年左右是在姥姥家里抚养的,才醒悟到孩子的乡音土语是他在他不会说话和走路的时候印在头脑中的。
以小提琴的才能教育闻名于世的铃木镇一先生把这种情况称为“内在的能力教育”。
他指出:“婴儿从出生的那天起,就在接触周围环境的一切事物中成长;并把那些反复出现的一切事物转化为一种内在的能力。
无论是作为婴儿成长环境的父母的思想、感情和行为,也无论是所住房间的色调、摆设,总之,孩子在他成长过程中,要获取人的生活环境中每日反复出现的一切事物来作为他内在的能力。
”“内在的能力”就是指这样潜移默化地获得一切事物的能力。
而其神秘之点在于,越是出生不久的零岁婴儿,越是具备这种能力,而这种能力又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迅速地消失。
以幼儿园创始人闻名于世的福禄贝尔曾说过:“从乳儿发展到会说话的程度,比从小学生成长为牛顿要容易。
”他这样讲,说明他对这一期间的变化看得是很透彻的。
苏联的一位心理学家说:“任何一个孩子,在他两岁之后很快都会成为一位任何大人都望尘莫及的天才语言学家。
而随着年龄增长,到5、6岁时又会很快地失去掌握语言的这种能力。
”任何一个日本人的婴儿都能迅速地掌握被人们称为很难学的日语。
小提琴教育家铃木先生看到,让已超过10岁的孩子学拉小提琴是学不出来的,因此就采用了这样一种方法:让出生不久的婴儿在各自的家里经常听克莱斯勒和格罗米奥的唱片,同时,还教他们小提琴。
他发现,幼儿在听老师拉小提琴时的感觉能力比成年人强得多。
到了青年时代才开始学拉小提琴的老师已无法达到的高度,幼儿们很容易能达到。
婴儿在大脑活动出现的那种生理上和适应能力有其神秘之处。
越是接近零岁,这种能力越是会无限增长,而这种机能又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迅速地消失。
在此,我们再复习一遍“才能递减的法则”。
才能递减法则有两点:1、教育开始得越早,越能养出卓越的才能;2、才能增长的可能性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迅速地减少。
从生理上来说,人接受能力的最强时期是乳儿时期,一旦错过这一时期,这种接受能力就会再也得不到发挥。
铃木先生注意到这一事实后,采取让乳儿听第一流音乐的方法,进行音乐方面的才能培养,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他在这方面建立了划时代的不朽业绩,这种学习效果被称为铃木效果。
铃木先生曾做过这样的实验,不让刚出生的婴儿听拙劣的摇篮曲,不管曲调难度多大,也还是让婴儿听最美妙、最动听的唱片。
他告诉婴儿的母亲,选定一首5分钟左右长短的曲子,每天在孩子哭的时候放给他听。
管弦乐曲也好,莫扎特乐曲也好,总之,可根据母亲自己的爱好来决定。
如果发现这样能使5个月的婴儿完全掌握这首曲子。
为了寻找其证据,他做了这样的实验:他把婴儿经常听的曲子同过去从未听过的曲子接在一起录制下来,让婴儿听到这盘磁带。
当放那首婴儿不熟悉的曲子时,婴儿显出一幅傻呆呆的神态;而当放到他所熟的曲子时,他马上微笑着晃动着身体打起拍子来。
出生仅5个月的婴儿竟然有如此举动。
以往的教育观点是,开始打好知识的基础,然后在此基础上一点一点地获得新的知识。
然而,用这种观点是无法说明上述事实的。
幼儿具有这样的能力;不是通过思维,而是机械地凭直观反应获得大量极高深的知识。
诸如此类的事实并不是只限于音乐方面。
1976年1月17日日本《朝日新闻》上刊登一条消息说,一个6岁的幼儿园的孩子高原周二由于经常看父亲和哥哥下围棋而学会了下围棋。
他实际上已具有初段水平,附近的大人大都下不过他。
另外,还有一个女孩子岸里美,由于她的父母是开办珠算私熟的,所以她8岁就达到第一流的珠算水平。
这类事例真是不胜枚举。
莫扎特之所以3岁的时候就能在众人面前演奏曲子,其原因也就在于莫扎特家庭环境的那种浓厚的音乐气氛加速地培养了他的内在的音乐才能。
据说,莫扎特的父亲是一位小提琴家,同时也是一位作曲家,莫扎特每天都听比他大5岁的姐姐玛丽安练习弹奏钢琴曲,所以,他3岁就掌握了钢琴的协和音程。
这类情况,以往一直被作为孩子的天资来理解。
可当你考虑一下铃木先生所说的“内在的能力教育”即“铃木效果”时就会明白其中道理了。
让婴儿听第一流的音乐,就是要抓住生理上接受能力最强的乳幼儿时期,对婴儿实施最有效的教育。
除了铃木效果外,在此我还想采用扩散效果这一概念。
从本质上来说,扩散效果也就是铃木效果。
但掌握了这一概念会更有利理解以上所谈的理论。
1975年2月,有两个3岁的儿童开始在铃木先生才能教育信州松本支部练习小提琴。
其中一个儿童由铃木先生负责指导;另一个儿童由松本支部的川本镜子先生负责。
铃木先生负责的那个孩子在出生到3岁之前是家里听不到小提琴曲子的环境中成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