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制造业发展状况精编版

制造业发展状况精编版

制造业发展状况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一、我国制造业发展状况及其基本特点建国以来,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为建国初到1978年的改革开放,这是我国制造业形成比较独立完整体系的时期;第二阶段是改革开放到上世纪90年代初,是我国制造业中以轻纺工业为代表的传统产业的迅猛发展期,带有比较明显的粗放性和文革后恢复性发展的色彩,这一阶段制造业的发展使我国基本上告别了工业产品短缺的时代;第三阶段自90年代初开始,我国制造业在开放和竞争的环境中进入了结构调整和产业提升的新时期,高新技术产业比重明显上升,这一阶段的发展特点也是本文关注和讨论的重点所在。

(一)制造业生产及出口均保持了多年的持续快速增长1978--2001年,制造业增加值由1195亿元增长至36243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年均增长%,比全部工业年均增幅高个百分点。

其中,1978--1990年年均增长%,高于全部工业个百分点;1990--2001年年均增长%,与全部工业基本持平。

制造业生产迅速增长的同时,产品出口也保持了快速增长。

1980--2001年,工业制成品出口由亿美元增加到亿美元,年均增长%。

其中,1980--1990年年均增长%,1990--2001年年均增长%。

制造业的迅速发展,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001年,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高达%,比1978年增加了个百分点;制造业产品在出口商品总额中的比重由1980年的%增加到2001年的%,为国家换取了大量的外汇;我国财政收入的近一半来自于制造业;2001年底,制造业就业人数达8083万,吸收了约1/5的城镇就业人口和1/4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大缓解了我国沉重的就业压力。

(二)结构调整取得成效,高新技术产业比重明显提高,部分传统产业比重持续下降与1990年相比,2001年的制造业行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

从表1可以看出,28个制造业大类行业中,13个行业的比重有所上升,15个行业比重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上升行业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技术含量高的行业,包括电子、电气、仪器仪表、医药。

其中,电子行业升幅最大,已由1990年的第十位跃居第一;一类是经济发展中与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直接相关的行业,如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石油加工、文教体育用品制造、服装、皮革等。

比重下降的多属于技术含量中等、传统色彩较多的投资类行业,如冶金、机械、化工、纺织等,其中,纺织行业降幅最大。

纺织业的衰退昭示着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结构转换的加速,同时也把如何以现代科技改造传统产业这一严肃的课题摆在了国人面前。

表1:1990--2001年行业比重变化制造业大类行业1990年产值比重% 2001年产值比重% 比重变化百分点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塑料制品业医药制造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金属制品业家具制造业饮料制造业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造纸及纸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食品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食品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橡胶制品业普通机械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烟草加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纺织业(三)东部沿海地区制造业比重进一步增加,珠江和长江三角洲的工业大省已成为国内制造业强劲增长的火车头由于自然条件、经济基础等方面的差异,东中西部制造业发展的差距进一步拉大,东部地区的领先地位得到加强(见表2)。

1990--2001年,我国东部地区制造业比重由%增加到%;而中西部地区的比重分别由%和%下降到%和%。

分省市看,9个比重增加的地区除西藏外全部集中在东部,以广东、江苏、浙江、上海等工业大省(市)为龙头的珠江和长江三角洲两大经济圈已经成为我国制造业增长的重要发展极。

比较而言,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地带缺乏强劲的龙头。

山东虽有较大增长,但增幅几乎为辽宁的降幅所抵消,因而从总体上看,环渤海经济圈在我国北方制造业中的领先地位尚在形成之中。

东北老工业基地大幅度衰退,辽吉黑三省比重比1990年下降了个百分点。

表2:制造业地区结构变化地区1990年产值比重% 2001年产值比重% 比重变化百分点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东部中部西部(四)产业集中度有所提高,规模经济有了长足发展第三次工业普查数据表明,199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销售收入中,大型企业比重为%,大中型企业比重为%。

到2001年,大型企业比重提高到%,大中型企业比重提高到%。

1995至2001年,按小类行业前4家企业销售收入加权计算的制造业总的集中度由%提高到%,,前8家的集中度由%提高到%。

分行业看,制造业545个小类行业中,前4家企业集中度提高有368个,占%,前8家集中度提高的行业有389个,占%。

石油制品、日用电器、化学原药、日用电子、纸浆、造纸、钢材、棉纺等适合规模经营的行业,集中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五)国有和集体企业比重下降,“三资”和私营企业已发展成为我国制造业的生力军由于国有和集体企业大量改制,到2001年,按规模以上可比口径计算,制造业中的纯国有和集体企业的市场份额(销售收入比重)已由1995年的%和%下降至%和%,利润比重由%和%下降至%和%。

而同期“三资”和私营企业的市场份额已由1995年的%和%增加到%和%,利润由%和%增加到%和%。

2001年,“三资”和私营企业出口交货值所占比重分别为%、%,均已超过国有和集体企业;吸收就业人员926万和527万人,分别占%和%,为出口创汇和社会稳定作出了重大贡献。

二、我国制造业的国际地位及与先进国家的差距(一)总量状况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最近公布了《工业发展报告2002/2003》,统计数据显示,1998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为3555亿美元,占世界制造业的%,位居美国、日本和德国之后,排名世界第4位;制造业出口额1677亿美元,占全球总量的4%,位居世界第7位。

近年来,我国制造业生产和出口虽有较快增长,但在世界的位次基本上没有发生变化。

根据有关部门的研究[1],目前我国家电、通讯设备、纺织、医药、机械、化工、冶金、建材等十多个制造业行业中的近百种产品产量已位居世界第一,“made in china”正在国际上迅速崛起。

在值得自豪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在世界100种着名品牌中,美、日、德占据了三分之二,中国制造的产品虽然遍布全球,但知名品牌凤毛麟角,几乎是空白。

(二)技术水平改革开放以来,通过技术引进和自主开发,我国制造业的生产技术水平有了较大提高,高技术产业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

但总的来看,我国制造业的生产技术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根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统计,1998年我国中高技术产业生产比重为51%,仅略高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我国制造业在技术方面的一个主要弱点就是满足于加工组装,创新意识不强,研发能力差,关键技术受制于人。

以电子产业为例,该产业是发展最快的产业,已连续多年增幅第一,多种产品产量位居世界榜首,但在计算机、通信设备乃至彩电等主要产品生产领域都没有掌握核心技术,从软件、材料、元器件、集成电路、专用设备到产品,关键部分大多数依赖进口,我国生产手机、pc机、vcd、dvd、彩电等产品所需的芯片基本上一直为国外大公司垄断,集成电路90%靠进口解决。

如果不能在技术创新方面更上一层楼,增强核心技术的竞争力,我国也许能制造更多的世界第一,但结果将是产量的桂冠在国内,利润的大头在国外,不能从根本上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我国制造业研究开发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九十年代后期,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以研究开发经费占产值比重超过8%来作为划分高技术产业的标准,而我国制造业大类行业中这一比重最高的还不足1%。

据统计,我国高技术产业中大中型企业的研究开发经费占销售额的比重多年在%左右徘徊,而外国一般在5%以上,先进工业国在10%以上,差距相当明显。

我国制造业与先进国家的技术差距还表现在职工的技术素质上,据有关媒体报道,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一件产品在中国组装和在美、日、德等发达国家组装,其性能、使用年限等都有较大差别。

这除了责任心方面的因素外,主要就是职工技术素质的差异,根源在于受教育特别是职业技术教育的差异。

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9年人文发展报告》,发达工业国的教育指数在-之间,我国只有,比部分发展中国家如菲律宾()、巴西()、泰国()、墨西哥()还低。

(三)劳动效率劳动效率即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制造业竞争能力的重要指标。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沉重的就业压力使得廉价劳动力基本上处于一种无限供给状态,这也是吸引外资的重要原因。

但从制造业的现状看,我国劳动生产率与先进国家差距悬殊,因而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劳动力的廉价优势。

表3的数据显示,我国制造业2001年的劳动生产率尚不及美、日、法等发达国家几年前水平的1/10,与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发展中国家相比也有不小的差距。

虽然,现行的汇率可能导致我国数据的低估,但即使考虑购买力平价的因素,我国的差距也是很明显的。

表3还列出了不同国家制造业单位价值量的劳动投入产生的增加值,这是一个与汇率无关的指标,能客观地评价不同国家单位产出的劳动力成本高低以及劳动力是否具有比较优势。

数据表明,我国劳动生产率虽低,但以价值量衡量的劳动力成本与美、日、德等发达国家比具有优势,但印尼、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比我国更强。

如果我们不能在劳动生产率即人均的产出水平方面取得进步,而仅仅满足于劳动力的价廉,那么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际间竞争的加剧,我国的劳动力优势将很难维持。

表3:劳动效率与成本比较国别中国美国日本法国韩国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年份200 1 199 5 1998 1998 1997 1997 19981997劳动生产率美元/人.年实际数5949 9825 2 124800 6405 5 4079 5 15257 4498 1305 3中外比较12 1单位工资创造的增加值(四)规模经济与分工协作规模经济和分工协作对制造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有很大影响。

从纵向对比看,我国制造企业的规模化发展势头还是比较好的,但由于起点太低,与发达国家比,差距还是很大。

目前,我国制造业已位居世界第4,但在世界500强企业中,还没有一家中国制造企业。

与先进工业国家相比,我国制造业中的大中型企业大多数只能算是中小企业,如一汽集团公司是我国最大的汽车制造企业,2000年的销售额仅为通用汽车的%。

相关主题